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6

  ..續本文上一頁、情愛帶來的痛苦和危害産生一種深入透徹的理解,要對治情欲的誘惑還是很困難的,即使是世間的智者要在這一關突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明朝時,士子王大契曾問蓮池大師:“弟子自從看了大師的戒殺文,即持長齋素食,惟有色欲之心熾盛,不能滅除。請求大師方便教誨,使弟子觀欲樂如同殺生之慘害。”

  大師回答:“殺生是件苦事,所以說慘烈容易。情欲是樂事,所以說慘烈難。現在打一個比喻,在明處將毒藥放在惡食之中,這是殺生的慘害,暗地裏將毒藥放在美食中,這是情欲的慘害,智者應當再叁思考。”

  正是由于貪戀情色能帶來短時間的感官欣悅,使得人們難以深入觀察思考,好比毒藥下在美食中,大家吃得歡暢開懷,卻不知已有喪身之害。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美色誘人,留戀忘返,如小兒貪戀刀刃上的蜜,卻不知其有割舌之痛。

  其次的原因,就是沒有真實下功夫去對治,情欲這個敵人經過多生累劫的串習培養,力量如此強大,又如此隱蔽狡猾,如果不依對治力,就如同赤手空拳的人面對龐大的勁敵一樣,只能落得屢屢被其擊敗,成爲情欲俘虜的結局,但如果依照教言對治,情欲這股看似無法克製的狂風,也會日漸消減微弱,以至最終消失。

  對于修行者來說,必須真實認識到情欲的危害,要有克服誘惑的決心,否則即使修持白骨觀,也可能變成“縱使白骨也風流”。修持的時候,要落實到自身的生活經曆上來,例如修不淨觀就把貪戀的真實對象拿來觀修,而不僅僅是觀想一個概念化的形象。

  日常起心動念之時就應勵力呵斥,平時內心被外境的身色光影所擾亂時,自己應覺察到,及時修持對治。今時所面臨的環境確實比較惡劣,平時口中不要去談論挑動情欲的話題,要遠離那些煽動情欲的文字和影像。只要真實花上功夫,對治就一定會取得成效。

  6、情欲導致生死流轉

  欲樂如美食中難以覺察的毒藥,初嘗使人愉悅歡喜、趨之若鹜,然而就是這情欲將人死死系于六道輪回之中,如春蠶吐絲一般,一絲絲、一層層自身作繭,還將自縛。正因爲歡愉,所以極難醒覺,于此之中沈迷最深。古往今來,聖者千呼萬喚也不肯清醒,世間無有第二者比此沈迷更深,也難有第二者比此較更難看破。從古至今,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名流才士、普通百姓、少年老者,在這一關都難以跨越。

  而此情欲之縛極深極細,深是指多生累劫屢屢在此處失誤,爲之纏縛流轉卻難以覺醒,細是指乃至一念一思都如同遊絲,不絕如縷,難以根除。雖然有短暫的愉悅,然而可誤何過于此,苦患何過于此。古人雲:“愛不重不入娑婆。”《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味,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由于情欲的重縛,導致我們在漫漫生死之中,難以解脫,如果不以文殊菩薩的智慧寶劍,如何能斷絕這藕斷絲還連的癡情呢?

  

  叁、貪欲世界

  

  貪欲世界

  一、財物並非快樂之源

  當今社會,人們認爲只有豐裕的物質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樂的基礎,只有物質享受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由于這種觀念在社會上大量傳播渲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使得它在人們的意識裏變得根深蒂固,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行爲。許多人除了追逐物質財富,根本不知道作爲人還應有其它的人生目標。在這個時代,擁有財富的多少成了一個人一生奮鬥的成就標志,許多人的一生只是爲追求財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發,這樣就把寬廣的人生死死釘在求財享樂的一角之上,千千萬萬人如同過江之鲫般湧向財富之門。

  由于這種風氣在整個社會流播,在這股物欲橫流拜金至上的浪潮中,能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被世俗見解所染汙實在是少有。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會身不由己地卷入到追求物質利益的漩渦之中。這種集體趨同的共業潮流有著強大的牽引、感染、同化的力量,人們往往不加深入思考便全盤接受,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

  人們普遍認爲享受物欲就是快樂,這是沒有經過深入觀察思索的錯誤觀點。下面分析一下人們享受物欲的過程,再觀察物質享受是否真能給人帶來幸福快樂。

  面對豐裕的物質世界,現代人像不停向前行進的馬匹一樣難得停歇,內心的種種欲望如同鞭刺催人向前。外面的物質像魔咒一樣時刻挑起欲望,今天看到電視廣告中有一套新式電器,明天見流行的家具又換了款式,後天見鄰居買的新車比自家的強……尤其在現代這種商業化的社會中,各類真真假假的廣告全方位刺激人們的虛榮心、貪心,使人的購買欲加速膨脹。

  在琳琅滿目、花樣翻新的外物面前,人心往往顯得被動脆弱,抵擋不住外物的誘惑,而獲得這些物品,必須付出大量的金錢,爲此只得想方設法拼命賺錢。人的一生就這樣在外物的誘惑下,身不由己地疲于奔命。因爲總是不斷有新的五欲在前面誘惑,在等著人們去逐取它,人心就像瘋狂追逐的餓狗一樣,被不斷抛出的美食所牽製。

  當見到新鮮物品,內心生起歡喜心時,就會産生占有欲,恨不得歸爲己有攫在手心,最初占有時也許會有一陣喜悅之情,這就是現代人所謂的物質生活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太脆弱了,當物品使用久了之後,以前的占有欲和那種想象中獲得外物的喜悅也隨之蕩然無存。事過不久,當新的外物出現時,內心的貪欲又一次被挑起,積習重返,又開始了新一輪獲取外物的行動,直至再次失望。如此周而複始,一生的光陰就在這樣的幻境中耗盡。

  享受外物的快樂感只能存留短暫時刻,接下來的卻是揮之不去的空虛感,在一次次享受外物之後,內心仍然深感不踏實,空虛感將整個身心籠罩,無形之中又開始感到生活的壓抑苦悶和無可奈何,面對這個處處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一片豐盛的物質海洋,現代人的內心往往如同獨處孤島般寂寞。

  《佛子行》雲:“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這也是現代人追求物質享受的內心寫照。在一次次享用妙欲之後,被不斷刺激增長,帶給人們的只有疲憊和勞碌,人心並沒有因此而獲得安甯和舒適。這說明想依靠占有和享用外物來獲得內心的安樂是不可靠的,金錢和外物的占有並不是人生意義的標尺。不然,那些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應該成爲世上最快樂的人了,事實是如此嗎?這些富豪的煩惱痛苦一件也沒有減少,他們的內心未必比一貧如洗的乞丐來得快樂。可見想依靠外界物質的占有來達到人生的幸福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龍樹菩薩說:“世間一切樂,唯苦被變壞,及爲分別故,彼樂非真樂。”人們拼命追求財富的目的,就是爲了滿足各種感官上的舒適刺激,再加上超過他人成爲人上人的虛榮心的滿足。爲了得到這些快樂,需要付出痛苦的代價(下面將會做分析),這些欲望的生起,以及欲望滿足後的快樂感,都是由自身的分別念生起的,這些分別念的念頭如同海中的泡沫一樣,即生即滅,沒有絲毫實質,正如世上沒有不破的泡沫,世上也沒有不會消失的欲樂。因此,人們占有外物的快樂感會轉瞬即逝,轉而被失望和遺憾所代替,也就不足爲奇了。

  二、貪欲的世間危害

  有關貪欲的危害,我們將從對自然環境和人自身的危害這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貪欲對自然環境的危害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世間奢華的物質享受不是憑空從天而降的,這些物質依賴于世上的資源,實際上是以資源消耗爲代價的,驅動這個物質世界運轉的動力是石油、煤炭、礦産等資源。不足世界人口5%的美國,每年需消耗全世界年開發能源的34%,如果其他國家都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作爲自己的生活目標,那麼地球的資源就難以應付世人的發展欲望了。遺憾的是,世人普遍向往這種高消耗的物質生活。

  現在人們對物質的發展欲望越來越強盛,能源耗損無增,而需求量卻越來越大,以現在這種消耗速度持續下去,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礦産用不了不久就會消耗殆盡。地球的石油煤炭礦産資源如同人體的血肉一樣,承受不了不斷升級的貪欲之下的持續挖掘。

  2003年初,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完成的《礦産資源與中國經濟發展》報告,對中國近30年的石油、天然氣、鐵、銅等主要礦産的供需缺口作了預測,稱中國油氣資源儲量將不足10年消費,鐵、銅、鋁未來20年缺口將大增,過去儲量、産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的鎢、稀土、銻和錫等優勢礦物,也因濫采亂挖和過度出口,絕對儲量下降了1/3到1/2,按現有産量保障程度也不超過10年。

  2004年,中國2/3的省市拉閘限電,石油到2010年以後70%以上依賴進口。

  2004年11月28日,陝西省陳家山煤礦瓦斯爆炸造成166人死亡,事隔不久,2005年2月14日遼甯省阜新孫家灣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3人死亡。2004年,全國因煤礦事故死亡6027人。從每年煤礦事故不斷發生這件事來看,固然和有關單位忽略生産安全有關,另外原因則是能源緊缺,煤炭供不應求,受高額利益的驅動,有些人爲了自身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性命。

  由于急功近利,只管眼前利益而不顧子孫後代的生存,導致這個世界日漸失去和諧,天災頻繁,危害不斷。大量砍伐森林致使洪水泛濫,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每年有大量的耕地被沙漠所吞沒。而大力發展工業的結果是,空氣汙染日益嚴重,酸雨濃霧不斷,氣候反常,全球氣溫普遍上升,江海湖泊難見清澈。在災害面前,人們往往忽視了後面的人禍因素,忽略了人類自身貪欲擴張的後果。

  物質發展給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中國目前30%的水資源遭到汙染,33%的耕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因環境汙染造成上千億元的損失。每年全國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的排放量都超過上千萬噸。有些工廠只知道多賺錢,卻不願花錢用在汙水處理上,致使大量汙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海…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