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P6

  ..续本文上一页、情爱带来的痛苦和危害产生一种深入透彻的理解,要对治情欲的诱惑还是很困难的,即使是世间的智者要在这一关突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明朝时,士子王大契曾问莲池大师:“弟子自从看了大师的戒杀文,即持长斋素食,惟有色欲之心炽盛,不能灭除。请求大师方便教诲,使弟子观欲乐如同杀生之惨害。”

  大师回答:“杀生是件苦事,所以说惨烈容易。情欲是乐事,所以说惨烈难。现在打一个比喻,在明处将毒药放在恶食之中,这是杀生的惨害,暗地里将毒药放在美食中,这是情欲的惨害,智者应当再三思考。”

  正是由于贪恋情色能带来短时间的感官欣悦,使得人们难以深入观察思考,好比毒药下在美食中,大家吃得欢畅开怀,却不知已有丧身之害。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美色诱人,留恋忘返,如小儿贪恋刀刃上的蜜,却不知其有割舌之痛。

  其次的原因,就是没有真实下功夫去对治,情欲这个敌人经过多生累劫的串习培养,力量如此强大,又如此隐蔽狡猾,如果不依对治力,就如同赤手空拳的人面对庞大的劲敌一样,只能落得屡屡被其击败,成为情欲俘虏的结局,但如果依照教言对治,情欲这股看似无法克制的狂风,也会日渐消减微弱,以至最终消失。

  对于修行者来说,必须真实认识到情欲的危害,要有克服诱惑的决心,否则即使修持白骨观,也可能变成“纵使白骨也风流”。修持的时候,要落实到自身的生活经历上来,例如修不净观就把贪恋的真实对象拿来观修,而不仅仅是观想一个概念化的形象。

  日常起心动念之时就应励力呵斥,平时内心被外境的身色光影所扰乱时,自己应觉察到,及时修持对治。今时所面临的环境确实比较恶劣,平时口中不要去谈论挑动情欲的话题,要远离那些煽动情欲的文字和影像。只要真实花上功夫,对治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6、情欲导致生死流转

  欲乐如美食中难以觉察的毒药,初尝使人愉悦欢喜、趋之若鹜,然而就是这情欲将人死死系于六道轮回之中,如春蚕吐丝一般,一丝丝、一层层自身作茧,还将自缚。正因为欢愉,所以极难醒觉,于此之中沉迷最深。古往今来,圣者千呼万唤也不肯清醒,世间无有第二者比此沉迷更深,也难有第二者比此较更难看破。从古至今,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名流才士、普通百姓、少年老者,在这一关都难以跨越。

  而此情欲之缚极深极细,深是指多生累劫屡屡在此处失误,为之缠缚流转却难以觉醒,细是指乃至一念一思都如同游丝,不绝如缕,难以根除。虽然有短暂的愉悦,然而可误何过于此,苦患何过于此。古人云:“爱不重不入娑婆。”《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由于情欲的重缚,导致我们在漫漫生死之中,难以解脱,如果不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宝剑,如何能断绝这藕断丝还连的痴情呢?

  

  三、贪欲世界

  

  贪欲世界

  一、财物并非快乐之源

  当今社会,人们认为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只有物质享受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由于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大量传播渲染,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使得它在人们的意识里变得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许多人除了追逐物质财富,根本不知道作为人还应有其它的人生目标。在这个时代,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一个人一生奋斗的成就标志,许多人的一生只是为追求财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发,这样就把宽广的人生死死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之上,千千万万人如同过江之鲫般涌向财富之门。

  由于这种风气在整个社会流播,在这股物欲横流拜金至上的浪潮中,能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被世俗见解所染污实在是少有。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会身不由己地卷入到追求物质利益的漩涡之中。这种集体趋同的共业潮流有着强大的牵引、感染、同化的力量,人们往往不加深入思考便全盘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

  人们普遍认为享受物欲就是快乐,这是没有经过深入观察思索的错误观点。下面分析一下人们享受物欲的过程,再观察物质享受是否真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

  面对丰裕的物质世界,现代人像不停向前行进的马匹一样难得停歇,内心的种种欲望如同鞭刺催人向前。外面的物质像魔咒一样时刻挑起欲望,今天看到电视广告中有一套新式电器,明天见流行的家具又换了款式,后天见邻居买的新车比自家的强……尤其在现代这种商业化的社会中,各类真真假假的广告全方位刺激人们的虚荣心、贪心,使人的购买欲加速膨胀。

  在琳琅满目、花样翻新的外物面前,人心往往显得被动脆弱,抵挡不住外物的诱惑,而获得这些物品,必须付出大量的金钱,为此只得想方设法拼命赚钱。人的一生就这样在外物的诱惑下,身不由己地疲于奔命。因为总是不断有新的五欲在前面诱惑,在等着人们去逐取它,人心就像疯狂追逐的饿狗一样,被不断抛出的美食所牵制。

  当见到新鲜物品,内心生起欢喜心时,就会产生占有欲,恨不得归为己有攫在手心,最初占有时也许会有一阵喜悦之情,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物质生活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太脆弱了,当物品使用久了之后,以前的占有欲和那种想象中获得外物的喜悦也随之荡然无存。事过不久,当新的外物出现时,内心的贪欲又一次被挑起,积习重返,又开始了新一轮获取外物的行动,直至再次失望。如此周而复始,一生的光阴就在这样的幻境中耗尽。

  享受外物的快乐感只能存留短暂时刻,接下来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在一次次享受外物之后,内心仍然深感不踏实,空虚感将整个身心笼罩,无形之中又开始感到生活的压抑苦闷和无可奈何,面对这个处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片丰盛的物质海洋,现代人的内心往往如同独处孤岛般寂寞。

  《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这也是现代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内心写照。在一次次享用妙欲之后,被不断刺激增长,带给人们的只有疲惫和劳碌,人心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安宁和舒适。这说明想依靠占有和享用外物来获得内心的安乐是不可靠的,金钱和外物的占有并不是人生意义的标尺。不然,那些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应该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了,事实是如此吗?这些富豪的烦恼痛苦一件也没有减少,他们的内心未必比一贫如洗的乞丐来得快乐。可见想依靠外界物质的占有来达到人生的幸福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龙树菩萨说:“世间一切乐,唯苦被变坏,及为分别故,彼乐非真乐。”人们拼命追求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各种感官上的舒适刺激,再加上超过他人成为人上人的虚荣心的满足。为了得到这些快乐,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下面将会做分析),这些欲望的生起,以及欲望满足后的快乐感,都是由自身的分别念生起的,这些分别念的念头如同海中的泡沫一样,即生即灭,没有丝毫实质,正如世上没有不破的泡沫,世上也没有不会消失的欲乐。因此,人们占有外物的快乐感会转瞬即逝,转而被失望和遗憾所代替,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贪欲的世间危害

  有关贪欲的危害,我们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自身的危害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贪欲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世间奢华的物质享受不是凭空从天而降的,这些物质依赖于世上的资源,实际上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驱动这个物质世界运转的动力是石油、煤炭、矿产等资源。不足世界人口5%的美国,每年需消耗全世界年开发能源的34%,如果其他国家都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那么地球的资源就难以应付世人的发展欲望了。遗憾的是,世人普遍向往这种高消耗的物质生活。

  现在人们对物质的发展欲望越来越强盛,能源耗损无增,而需求量却越来越大,以现在这种消耗速度持续下去,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矿产用不了不久就会消耗殆尽。地球的石油煤炭矿产资源如同人体的血肉一样,承受不了不断升级的贪欲之下的持续挖掘。

  2003年初,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完成的《矿产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报告,对中国近30年的石油、天然气、铁、铜等主要矿产的供需缺口作了预测,称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铁、铜、铝未来20年缺口将大增,过去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的钨、稀土、锑和锡等优势矿物,也因滥采乱挖和过度出口,绝对储量下降了1/3到1/2,按现有产量保障程度也不超过10年。

  2004年,中国2/3的省市拉闸限电,石油到2010年以后70%以上依赖进口。

  2004年11月28日,陕西省陈家山煤矿瓦斯爆炸造成166人死亡,事隔不久,2005年2月14日辽宁省阜新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3人死亡。2004年,全国因煤矿事故死亡6027人。从每年煤矿事故不断发生这件事来看,固然和有关单位忽略生产安全有关,另外原因则是能源紧缺,煤炭供不应求,受高额利益的驱动,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性命。

  由于急功近利,只管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的生存,导致这个世界日渐失去和谐,天灾频繁,危害不断。大量砍伐森林致使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有大量的耕地被沙漠所吞没。而大力发展工业的结果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酸雨浓雾不断,气候反常,全球气温普遍上升,江海湖泊难见清澈。在灾害面前,人们往往忽视了后面的人祸因素,忽略了人类自身贪欲扩张的后果。

  物质发展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中国目前30%的水资源遭到污染,33%的耕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上千亿元的损失。每年全国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都超过上千万吨。有些工厂只知道多赚钱,却不愿花钱用在污水处理上,致使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海…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