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32

  ..續本文上一頁,凍結的冰塊讓人寒冷,凍結的內心也不會讓自己和他人心情暢快,難道人們喜歡寒冷的內心環境而不喜歡互相關懷的溫暖嗎?

  當今社會,抑郁症、焦慮症這些心理疾病日趨嚴重、日趨普遍,人的精神也惶恐不安,不知前途命運該走向何方?對治這些心理疾病最好的良藥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心。

  2、大乘慈悲利他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就是一心一意利益衆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種族、階層,所有衆生都平等利益。自私自利只爲自己著想,人就會變得孤單隔絕無援無助,如果被自私自利束縛,世間人不管權勢威望多大,內心都是脆弱的。而大乘的慈悲心能給世間帶來真誠的溫暖,如果世人都有利他心,那麼諸多的災難困境都會自動止息,像國家、地區、宗派之間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都可以得到解決,從家庭到社區到國家之間都能夠和諧相處。

  法王仁波切曾經說過:“佛教對人類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衡量的,無論是何等階層的人都不能忽略其寶貴的價值。而佛教中最爲注重強調的即是愛心、仁慈。當然,佛教中所講的愛心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狹隘範圍中的愛心,而是真正具有無私利他的慈悲之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將自己善良、仁慈的心升華到真正無私的奉獻,那麼人類社會將充滿和平友愛的氣氛,否則精神世界將成爲一片貧瘠的荒漠……”

  《普賢行願品》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大乘行者要改變衆生與已無關的觀念,要成就菩提必須依賴于世間衆生,因爲只有依靠衆生才有修持菩提心的基礎,如果把衆生和自己劃分開來,那麼無上菩提不管怎麼樣也修不出來。

  曆代高僧大德都將衆生看作大寶藏一樣,《修心八頌》雲:“我于一切有情衆,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滿彼究意利,恒常心懷珍愛情。”必須要有和衆生息息相關融爲一體的深深情懷。如果采取現代人的觀點,突出自我,標榜自我高居他者之上的態度,這就難以與佛法和菩提心相應了。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以菩提心爲基礎的大乘佛法在當今世界是多麼需要,而大乘佛子也應當擔負起轉變世道人心的責任,以菩提心的溫暖來融化冷漠自私的堅冰。

  二、個人利益觀與菩提心的比較

  1.當今社會的個人利益觀

  當今時代有一種人生觀念叫做實現自我,人們認爲一個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去達到自己原先設計的目標,這樣就體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可惜多數人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體現自我:或者在財富上取得成功擁有自己的産業,或者在事業上有重大發明、重大突破,或者在政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個人奮鬥的目標就是自己在名聲、地位或者財富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贏得他人的羨慕和崇拜。人們認爲一生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就不枉來人世一遭了,這就是“有意義”的一生。

  人生奮鬥,在商界就是要從一個小職員一步步“奮鬥”成爲大公司的總裁,既有財富榮譽又有影響力;在官場則要從一個小公務員“奮鬥”成一個大領導,既有威壓一方的權勢,又有高高在上俯視萬民的社會地位。總之,社會上每個領域都有爲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現代社會重視個性張揚、崇尚個人自由的風氣也越來越盛行,如果把這個世界比作一個海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現代社會人們都願把自己看作是這個海洋的中心,體現個人價值意味著現代文明的進步。

  今天人們不管做什麼事,內心往往都是爲自己著想,這個“我”是各種行爲的出發點,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念念不忘的“我”橫臥心中,如“我要工作要賺錢”、“我要事業有成”、“我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要盡情享受人生”等等。甚至修行人的念頭中也是“我要成爲宗教家”、“我要廣積功德”、“我要證悟”等等,雖然在行持善法,其考慮的出發點仍然是一已之利。

  由于多生累劫的串習力,這個時時處處以自我爲中心的我執功夫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剛強的我執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又極難覺察,這就好像我們有生以來一直在呼吸空氣,卻不感覺空氣的存在一樣,自己的行爲完全被我執控製,卻又渾然不知。

  世間名利有限而人的欲望無限,如果人人都想全數攫取,誰也不肯讓給他人,這樣,人生的奮鬥就有點像角鬥場上的生死搏擊了。想想人們都用盡各自的精力向著既定的目標沖刺,爲了往上爬即使把同路人都踩在腳下也無所顧忌,有時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連親友眷屬都會反目成仇,這樣的場面有多殘酷,在社會上生存的人對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利的殘酷性,多少都會有真實的體驗。

  就像拳擊手必須把所有的對手打倒,他才能成爲衆人歡呼擁戴的“拳王”一樣,在人生的角鬥場上,有時比拳擊還要殘酷百倍,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把對方搞垮,翻開曆史書,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想而知在這樣互相擠壓傾軋的人生利益搏鬥場上,什麼樣的惡業都會湧現出來。

  想想世上幾十億人,有多少人每天想的都是“我”和一些“我”的東西?終日營營擾擾都是爲了一已之利。有的人內心幾乎被自私之念凍成冰石,如果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把自己的好處讓出去,就像要割自己的肉一樣痛苦。在單位、在公共場合甚至家庭中,爲了個人的一點小利益總是爭執不休,生怕自己吃了虧。

  觀察現今的社會風氣和習尚,有些人自私自利的觀念非常堅固,對舍已利人的行爲進行冷嘲熱諷,甚至認爲這種做法是懦弱無能的表現。相反那些投機鑽營想盡心思把利益謀取到手的人,卻被有些人認爲是精明人是成功者。這種觀念正在向人心深處蔓延,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爲主流。

  以自我爲中心念念都爲自己謀劃著想的“奮鬥”,說白了,不過就是爲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和虛榮心,除此之外,恐怕就沒了別的東西。人生的意義難道就這樣空虛微弱?人生的意義真的必須去順應現代人宣傳的爲滿足自身欲望和虛榮而生存,難道人的生命價值就剩下這點?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以利他心、菩提心攝持,一個人的一生將會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2.菩提心的觀點

  所謂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利益衆生乃至使無邊無際的衆生成就無上佛果的誓言。

  被自私自利緊緊纏縛的人往往認爲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一樣,人生在世哪有不替自己著想的人?好像在自己的視野之外,就沒有了其他的空間。有的人恐怕連做夢也想不到在這個世間如海的人流之中,在欲望如滾滾洪流的社會之中,竟然還有以修持利他菩提心爲根本的大乘修行人,還有真實發心利益無邊無際的衆生的人。

  許多人難以相信發起這種菩提心的人是否真實存在,因爲身處欲望重重的境地要去理解和認同菩提心,內心需要突破自私自利嚴實的包裹。在日夜受著欲望熏染的人眼中,菩提心或許是遙不可及的東西,或者僅僅是一種文字的描述、一種理想的觀念,而真實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爲依止而發起真實行動,在這個世界似乎難以真實存在。

  其實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就出現過無數修學菩提心乃至菩提心已究竟圓滿的聖者。實際上就是在自私自利極爲嚴重的今天,在世界範圍內仍然有千千萬萬的已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譬如,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就安住著數千位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二000年五月初八在雪域的大草原上,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即興流露出對衆弟子的殷殷教誨——“叁界衆生皆爲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成苦衆生商主我心語。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無愧谄诳惡行如毒器,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從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一代聖者無邊寬廣的利他情懷。如此甚深的教言,對于我們這些濁世自私病深重的人來說,無異于一劑靈丹妙藥。

  《維摩诘經》雲:“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惟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在這個世上,衆生念念不忘記的是自己,而諸佛菩薩念念不忘的卻是世間衆生。“若一衆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諸佛菩薩的事業無非是度化衆生,使衆生走向解脫,成就佛道。

  3.兩種觀念的利益比較

  世間人的事業和一生奮鬥目標無非是求得名利,達到自己的感官享受及虛榮心的滿足,而大乘佛子的事業和奮鬥目標卻是爲了度化無邊無際的衆生而徹底行持利他行爲,如果把這兩者相比較,其心量和人生境界真可謂是天壤之別。明智的人應該能感覺到爲自身作打算的任何理想和追求,都無法與爲利益無邊無際的衆生而精進修持的菩提心相提並論。

  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最後的結果如何,彌勒菩薩《經觀莊嚴論》雲:“凡愚勤求自利樂,唯得少分轉趨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圓滿證涅槃。”世上的人可能會想:天天爲自身作打算還會吃虧?可惜念念之中爲自己安排打算的自私想法和行爲,最終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這些自私自利的念頭和行爲如同一根根鐵絲粗繩一樣把自己綁縛在輪回之中,所以人們本想利益自身的行爲卻害了自己,雖然暫時會得到一點甜頭一點樂處,但馬上變成了苦痛的根源。

  無始劫來,我們都在爲自己著想,今生今世仍在繼續替自己著想,可惜隨順自私自利的念頭其結果卻是深陷輪回之坑難以脫離,更可悲的是對這種難以擺脫的困境茫然無知。而利益他衆…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