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终有一死,如果为了活命而舍弃三宝,就好象狂风恶浪中已经依止了平稳行驶的大船,然后又从船上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所以皈依比生命还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1、皈依的学处
(一)不允许做的三条
1.皈依佛陀之后,不能皈依世间的诸天神、鬼神和其他外道、邪师。
2.皈依法之后,不能损害有情众生,应当远离损害众生的念头和行为。佛法以慈悲为本,是为了救度众生,使众生得到解脱,而损害众生与佛法慈悲的本怀相违。
3.皈依僧之后,不能同外道共住。不能与不信仰佛教及佛陀的外道交往。
(二)应当遵守的三条
1.应当对佛陀有发自内心的恭敬心。如今佛陀已经圆寂,在人间只有佛像,因此乃至佛像的碎片也应恭敬顶戴。平时我们见到佛像不论造型如何,都应恭敬不能讥毁,佛像应放置于清净之处,不能把佛像当商品一样贩卖、抵押、典当等。
2.应当恭敬经书等法宝,乃至四句以上的正法都应远离不恭敬的念头和行为。
3.应当恭敬出家僧众,无论大乘、小乘,对于佛教各派的出家僧众都应恭敬顶戴,乃至僧衣上的补丁也应作真实僧宝想。
现在有些人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是对外道的一些书籍非常迷恋,认为外道讲的内容和佛法没有什么区别。外道的书虽然也有关于行善断恶方面的一些内容,但依赖外道的教法无法断除轮回,只有释迦牟尼佛宣讲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只有佛陀开示的空性法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断除轮回。所以真正了知皈依三宝的意义,真正从内心发起对三宝的清净皈依,是非常重要的。
2、皈依的注意点
有些人是因为在这个唯重物质的世界中,备感压抑精神空虚而皈依,有些人因身患疾病而皈依,有些人是希望生意兴旺事业顺利而皈依。有些地方春节或者初一、十五时烧香拜佛的人人山人海,许多都是抱着世间法能够顺利的目的去的,以世间法的目的去皈依三宝,是没有真正理解皈依三宝真实义的表现。
许多信众并不清楚佛法的真义,这也反映了闻思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闻思才能明白什么是佛法。而明白道理的人,也应该主动耐心细致地去给别人讲解。
有些人对皈依的修法不是很重视,认为皈依就是到寺院参加皈依仪式,再领一个皈依证。参加正式的仪式固然很重要,但是自己内心有没有真正想过六道轮回这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难以穷尽的迷乱痛苦?对此自己内心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怖畏?有没有要摆脱这个无尽迷梦痛苦的决心?有没有想过唯有皈依佛、法、僧,才能打破这个痛苦的轮回迷梦?实际上对这些内容一一如理地思维,就会发现皈依是极为深邃的法门。有些人连皈依都没修好就想马上修大法,马上得证悟,这怎么可能呢?
了知了皈依的学处就可以避免许多过失。例如皈依法一条,是指皈依佛陀所宣说的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并非只皈依其中一部分,而舍弃另一部分。了知这点就可以避免舍法、谤法的过失。现在有的人执著自己所修持的宗派,诽谤其他宗派,这完全是错误的。大家修持的都是佛陀宣讲的法门,佛陀之所以宣讲这么多的法门,是因为众生多生累劫流转所形成的根机、意乐有千差万别。因此佛陀宣讲的佛法,不管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是我们的皈依处。
皈依僧是指皈依释迦牟尼佛教法之下的整个僧团。有些人依自己的分别念认为自己仅皈依某一部分的僧伽团体,而排斥其他部分;或者有些人将皈依僧理解为皈依给自己传皈依戒的师父。这些都是不了解皈依僧的内涵所形成的误解。
3、皈依的分类
皈依按三士道共分三种:
(一)心里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的安乐,以这种动机而皈依是下士道皈依。
(二)了知无论是受生在轮回的何处,都是痛苦的自性,为了解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
(三)观察到一切诸母有情都沉溺在轮回的大苦海中,感受着无法想像的痛苦逼迫,心中想着为了把他们从苦海中救拔出来,安置在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而决心皈依,是上士道皈依。
在这三种发心之中,我们应当以最崇高的动机按第三种上士道发心而皈依,功德最殊胜。
四、皈依的利益
比如一个重病患者,已经找到大医王,而且也服用了大医王给予的妙药,那么这个病人的疾病就会渐渐缓解最后康复。同样的道理,我们依止了三宝,已经找到了断尽生死苦海的大医王佛陀,而且如理如法地信受奉行佛陀开示的甘露妙法,而且身旁还有帮助护理我们的圣僧,那么噩梦一般的生死大病就即将要治愈了。
如果我们按照尚在迷妄中的凡夫导师所指示的路来走,就会在自己身上依旧显现误入歧途导致的痛苦,也就是说,轮回之途一点都没有改变。两者的差别竟如此惊人!
有西方智者之称的萨特,其存在主义哲学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西方社会视其为精神之路的导师。然而他的晚年极其凄惨,经常处在幻觉迷妄之中,临终时更是毫无自在,在极度痛苦当中茫然死去。这样一个举世赞誉推崇的哲学家,对自己的死尚且毫无把握,那么他所建立的那一套哲学思想,又怎么能指引人们得到真正的安乐?所以,对于生命的流转这个困惑世人的疑问,即使是世间智者也是茫然无知。
相反,一个没有多少知识的老太太,凭着对佛法的诚信,唯持一句“阿弥陀佛”,以此作为皈依,不断持诵,结果生时安泰,已到高龄之年,尚且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日常生活不需他人照料,临命终时,身无疾苦,心不颠倒,预知时至,安详往生。这种面对生死的坦然自在,不正表明佛法的真实不虚吗?虽被他人认为是世间愚妇,实则不愚,因为她以佛为导师,以佛法为修行的道路,这是人生最聪明的选择,因而她的受用远远超过世间一代大哲学家,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只有以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以僧为解脱道的助伴,我们才能踏上光明之路,生命才能得到究竟的拯救。我们把生命全部寄托于佛、法、僧三宝,从此以后,生命会发生全新的改变。《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因为将生命皈依佛、法、僧三宝,在我们身上必将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今生能遣除一切损害,后世将获得解脱和遍知的果位!
十二、浊世良药——劝发菩提心
一.冷漠人心与慈悲关怀
1、经济发展致使人心冷漠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享受日新月异,伴随物质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体会到世道人心的迁变,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人心的冷漠。
冷漠态度的漫延会瓦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个人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常存戒备之心,消极防备心理时时存于心中,长年累月,会成为心理负担。
我们可以观察发达的大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心态,大都市的人总是匆匆忙忙,彼此之间即使表面热情,也多出于社交场合的熟套,即使工作上的协作,也多出于各人之间的利益瓜葛。各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盘散沙,纯朴之风已难再见。
如果都将自己和其他人割裂开来,社会上生活的人就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彼此互不相干,所谓的互相依存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物质生存的层面,内心却少有沟通。为什么现代人会倍感孤独不安、孤立无援,不时感到深深失落呢?原因就是大众彼此互不关心,当个人需要他人关怀时,却难见谁伸出温暖的手,这恐怕是现代社会尤其是高度物质繁荣的都市人的内心境况吧。
人们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家庭小团体的利益,对于他人的困难痛处往往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他人的经历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有些人甚至连举手之劳也不愿帮别人一下,有时把他人的苦痛之处视如木石一般。下面是几个真实的例子:
《凤凰周刊》2004年第27期报道:2003年6月4日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李桂芳把三岁的女儿李思怡锁在家中,然后自己去金堂县“找点钱”。她在金堂县红旗超市偷盗两瓶洗发水时,被保安抓获。随后被派出所警察带回派出所。在确认李桂芳吸毒之后,派出所决定对李桂芳依法实施强制戒毒。
在此期间,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三岁女儿被锁在家中,要求先将她女儿安顿好,再接受强制戒毒,但无人理睬。她曾经跪在地上,哭着哀求办案警察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寻死觅活用头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车车门的情况下,警察终于按照她提供的号码给她的姐姐打了电话,在没有打通之后,警察也没有再打电话。押解李桂芳的警车两次经过她的家门,但是没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强制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锁在家里的青白江区团结村派出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遗忘在房门紧锁的家中。2003年6月21日晚,17天后,在李桂芳的家中发现了小女孩的尸体。小思怡在饥饿中慢慢死去,匆匆走过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没有在世间留下一张照片。
1991年3月16日广东省阳东县一名中学生因交通事故头部严重受伤,血流如注,在公路上苦苦求路人相助。然则,任由他痛苦地挣扎了8个小时,众多的围观者竟无一人伸出救援之手。最后,这个年仅13岁的少年死于众目睽睽之下。(《南方日报》1996年10月12日)
乌鲁木齐精神病福州利院从1996年至1999年4年间,为了截留安置费,这个病院负责人多次指令该院职工乘火车或汽车,将被收容的精神的病人带出乌鲁木齐,遗弃在沿途的火车站、汽车站甚至野外。在被遗弃的数十人中,既有80岁的老人,也有10多岁的孩子。记者调查时,该负责人态度强硬地说:“我这样是为了减轻福利院的负担,无可非议。”
上面的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是却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内心世界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面貌,只要不幸没有降临到自身和亲友的身上,他人的事与已无关无所谓。
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态度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益处?冷如冰霜的心态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消极沉闷…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