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31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人終有一死,如果爲了活命而舍棄叁寶,就好象狂風惡浪中已經依止了平穩行駛的大船,然後又從船上跳進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樣。所以皈依比生命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1、皈依的學處

  (一)不允許做的叁條

  1.皈依佛陀之後,不能皈依世間的諸天神、鬼神和其他外道、邪師。

  2.皈依法之後,不能損害有情衆生,應當遠離損害衆生的念頭和行爲。佛法以慈悲爲本,是爲了救度衆生,使衆生得到解脫,而損害衆生與佛法慈悲的本懷相違。

  3.皈依僧之後,不能同外道共住。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佛陀的外道交往。

  (二)應當遵守的叁條

  1.應當對佛陀有發自內心的恭敬心。如今佛陀已經圓寂,在人間只有佛像,因此乃至佛像的碎片也應恭敬頂戴。平時我們見到佛像不論造型如何,都應恭敬不能譏毀,佛像應放置于清淨之處,不能把佛像當商品一樣販賣、抵押、典當等。

  2.應當恭敬經書等法寶,乃至四句以上的正法都應遠離不恭敬的念頭和行爲。

  3.應當恭敬出家僧衆,無論大乘、小乘,對于佛教各派的出家僧衆都應恭敬頂戴,乃至僧衣上的補丁也應作真實僧寶想。

  現在有些人雖然皈依了叁寶,但是對外道的一些書籍非常迷戀,認爲外道講的內容和佛法沒有什麼區別。外道的書雖然也有關于行善斷惡方面的一些內容,但依賴外道的教法無法斷除輪回,只有釋迦牟尼佛宣講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只有佛陀開示的空性法門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斷除輪回。所以真正了知皈依叁寶的意義,真正從內心發起對叁寶的清淨皈依,是非常重要的。

  2、皈依的注意點

  有些人是因爲在這個唯重物質的世界中,備感壓抑精神空虛而皈依,有些人因身患疾病而皈依,有些人是希望生意興旺事業順利而皈依。有些地方春節或者初一、十五時燒香拜佛的人人山人海,許多都是抱著世間法能夠順利的目的去的,以世間法的目的去皈依叁寶,是沒有真正理解皈依叁寶真實義的表現。

  許多信衆並不清楚佛法的真義,這也反映了聞思的重要性,只有通過聞思才能明白什麼是佛法。而明白道理的人,也應該主動耐心細致地去給別人講解。

  有些人對皈依的修法不是很重視,認爲皈依就是到寺院參加皈依儀式,再領一個皈依證。參加正式的儀式固然很重要,但是自己內心有沒有真正想過六道輪回這種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難以窮盡的迷亂痛苦?對此自己內心有沒有一種強烈的怖畏?有沒有要擺脫這個無盡迷夢痛苦的決心?有沒有想過唯有皈依佛、法、僧,才能打破這個痛苦的輪回迷夢?實際上對這些內容一一如理地思維,就會發現皈依是極爲深邃的法門。有些人連皈依都沒修好就想馬上修大法,馬上得證悟,這怎麼可能呢?

  了知了皈依的學處就可以避免許多過失。例如皈依法一條,是指皈依佛陀所宣說的所有八萬四千法門,並非只皈依其中一部分,而舍棄另一部分。了知這點就可以避免舍法、謗法的過失。現在有的人執著自己所修持的宗派,誹謗其他宗派,這完全是錯誤的。大家修持的都是佛陀宣講的法門,佛陀之所以宣講這麼多的法門,是因爲衆生多生累劫流轉所形成的根機、意樂有千差萬別。因此佛陀宣講的佛法,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都是我們的皈依處。

  皈依僧是指皈依釋迦牟尼佛教法之下的整個僧團。有些人依自己的分別念認爲自己僅皈依某一部分的僧伽團體,而排斥其他部分;或者有些人將皈依僧理解爲皈依給自己傳皈依戒的師父。這些都是不了解皈依僧的內涵所形成的誤解。

  3、皈依的分類

  皈依按叁士道共分叁種:

  (一)心裏畏懼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的安樂,以這種動機而皈依是下士道皈依。

  (二)了知無論是受生在輪回的何處,都是痛苦的自性,爲了解脫輪回的一切痛苦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

  (叁)觀察到一切諸母有情都沈溺在輪回的大苦海中,感受著無法想像的痛苦逼迫,心中想著爲了把他們從苦海中救拔出來,安置在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而決心皈依,是上士道皈依。

  在這叁種發心之中,我們應當以最崇高的動機按第叁種上士道發心而皈依,功德最殊勝。

  四、皈依的利益

  比如一個重病患者,已經找到大醫王,而且也服用了大醫王給予的妙藥,那麼這個病人的疾病就會漸漸緩解最後康複。同樣的道理,我們依止了叁寶,已經找到了斷盡生死苦海的大醫王佛陀,而且如理如法地信受奉行佛陀開示的甘露妙法,而且身旁還有幫助護理我們的聖僧,那麼噩夢一般的生死大病就即將要治愈了。

  如果我們按照尚在迷妄中的凡夫導師所指示的路來走,就會在自己身上依舊顯現誤入歧途導致的痛苦,也就是說,輪回之途一點都沒有改變。兩者的差別竟如此驚人!

  有西方智者之稱的薩特,其存在主義哲學整整影響了一代人,西方社會視其爲精神之路的導師。然而他的晚年極其淒慘,經常處在幻覺迷妄之中,臨終時更是毫無自在,在極度痛苦當中茫然死去。這樣一個舉世贊譽推崇的哲學家,對自己的死尚且毫無把握,那麼他所建立的那一套哲學思想,又怎麼能指引人們得到真正的安樂?所以,對于生命的流轉這個困惑世人的疑問,即使是世間智者也是茫然無知。

  相反,一個沒有多少知識的老太太,憑著對佛法的誠信,唯持一句“阿彌陀佛”,以此作爲皈依,不斷持誦,結果生時安泰,已到高齡之年,尚且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日常生活不需他人照料,臨命終時,身無疾苦,心不顛倒,預知時至,安詳往生。這種面對生死的坦然自在,不正表明佛法的真實不虛嗎?雖被他人認爲是世間愚婦,實則不愚,因爲她以佛爲導師,以佛法爲修行的道路,這是人生最聰明的選擇,因而她的受用遠遠超過世間一代大哲學家,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只有以佛爲導師,以法爲道路,以僧爲解脫道的助伴,我們才能踏上光明之路,生命才能得到究竟的拯救。我們把生命全部寄托于佛、法、僧叁寶,從此以後,生命會發生全新的改變。《無垢經》雲:“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因爲將生命皈依佛、法、僧叁寶,在我們身上必將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功德,今生能遣除一切損害,後世將獲得解脫和遍知的果位!

  

  十二、濁世良藥——勸發菩提心

  

  一.冷漠人心與慈悲關懷

  1、經濟發展致使人心冷漠

  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享受日新月異,伴隨物質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體會到世道人心的遷變,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帶來了人心的冷漠。

  冷漠態度的漫延會瓦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個人對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常存戒備之心,消極防備心理時時存于心中,長年累月,會成爲心理負擔。

  我們可以觀察發達的大都市人與人之間的心態,大都市的人總是匆匆忙忙,彼此之間即使表面熱情,也多出于社交場合的熟套,即使工作上的協作,也多出于各人之間的利益瓜葛。各人的內心世界如同一盤散沙,純樸之風已難再見。

  如果都將自己和其他人割裂開來,社會上生活的人就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個體,彼此互不相幹,所謂的互相依存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物質生存的層面,內心卻少有溝通。爲什麼現代人會倍感孤獨不安、孤立無援,不時感到深深失落呢?原因就是大衆彼此互不關心,當個人需要他人關懷時,卻難見誰伸出溫暖的手,這恐怕是現代社會尤其是高度物質繁榮的都市人的內心境況吧。

  人們關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家庭小團體的利益,對于他人的困難痛處往往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事不關已,高高挂起”,他人的經曆和自己沒有什麼關系,有些人甚至連舉手之勞也不願幫別人一下,有時把他人的苦痛之處視如木石一般。下面是幾個真實的例子:

  《鳳凰周刊》2004年第27期報道:2003年6月4日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李桂芳把叁歲的女兒李思怡鎖在家中,然後自己去金堂縣“找點錢”。她在金堂縣紅旗超市偷盜兩瓶洗發水時,被保安抓獲。隨後被派出所警察帶回派出所。在確認李桂芳吸毒之後,派出所決定對李桂芳依法實施強製戒毒。

  在此期間,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叁歲女兒被鎖在家中,要求先將她女兒安頓好,再接受強製戒毒,但無人理睬。她曾經跪在地上,哭著哀求辦案警察解決孩子的問題,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尋死覓活用頭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車車門的情況下,警察終于按照她提供的號碼給她的姐姐打了電話,在沒有打通之後,警察也沒有再打電話。押解李桂芳的警車兩次經過她的家門,但是沒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強製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鎖在家裏的青白江區團結村派出所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就這樣一個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遺忘在房門緊鎖的家中。2003年6月21日晚,17天後,在李桂芳的家中發現了小女孩的屍體。小思怡在饑餓中慢慢死去,匆匆走過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沒有在世間留下一張照片。

  1991年3月16日廣東省陽東縣一名中學生因交通事故頭部嚴重受傷,血流如注,在公路上苦苦求路人相助。然則,任由他痛苦地掙紮了8個小時,衆多的圍觀者竟無一人伸出救援之手。最後,這個年僅13歲的少年死于衆目睽睽之下。(《南方日報》1996年10月12日)

  烏魯木齊精神病福州利院從1996年至1999年4年間,爲了截留安置費,這個病院負責人多次指令該院職工乘火車或汽車,將被收容的精神的病人帶出烏魯木齊,遺棄在沿途的火車站、汽車站甚至野外。在被遺棄的數十人中,既有80歲的老人,也有10多歲的孩子。記者調查時,該負責人態度強硬地說:“我這樣是爲了減輕福利院的負擔,無可非議。”

  上面的例子雖然比較極端,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現代人內心世界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面貌,只要不幸沒有降臨到自身和親友的身上,他人的事與已無關無所謂。

  人與人之間冷漠的態度究竟能給人帶來什麼樣的益處?冷如冰霜的心態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消極沈悶…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