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冻结的冰块让人寒冷,冻结的内心也不会让自己和他人心情畅快,难道人们喜欢寒冷的内心环境而不喜欢互相关怀的温暖吗?
当今社会,抑郁症、焦虑症这些心理疾病日趋严重、日趋普遍,人的精神也惶恐不安,不知前途命运该走向何方?对治这些心理疾病最好的良药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心。
2、大乘慈悲利他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就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种族、阶层,所有众生都平等利益。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人就会变得孤单隔绝无援无助,如果被自私自利束缚,世间人不管权势威望多大,内心都是脆弱的。而大乘的慈悲心能给世间带来真诚的温暖,如果世人都有利他心,那么诸多的灾难困境都会自动止息,像国家、地区、宗派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可以得到解决,从家庭到社区到国家之间都能够和谐相处。
法王仁波切曾经说过:“佛教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衡量的,无论是何等阶层的人都不能忽略其宝贵的价值。而佛教中最为注重强调的即是爱心、仁慈。当然,佛教中所讲的爱心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狭隘范围中的爱心,而是真正具有无私利他的慈悲之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善良、仁慈的心升华到真正无私的奉献,那么人类社会将充满和平友爱的气氛,否则精神世界将成为一片贫瘠的荒漠……”
《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大乘行者要改变众生与已无关的观念,要成就菩提必须依赖于世间众生,因为只有依靠众生才有修持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把众生和自己划分开来,那么无上菩提不管怎么样也修不出来。
历代高僧大德都将众生看作大宝藏一样,《修心八颂》云:“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意利,恒常心怀珍爱情。”必须要有和众生息息相关融为一体的深深情怀。如果采取现代人的观点,突出自我,标榜自我高居他者之上的态度,这就难以与佛法和菩提心相应了。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佛法在当今世界是多么需要,而大乘佛子也应当担负起转变世道人心的责任,以菩提心的温暖来融化冷漠自私的坚冰。
二、个人利益观与菩提心的比较
1.当今社会的个人利益观
当今时代有一种人生观念叫做实现自我,人们认为一个人凭着不懈的努力去达到自己原先设计的目标,这样就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可惜多数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体现自我:或者在财富上取得成功拥有自己的产业,或者在事业上有重大发明、重大突破,或者在政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个人奋斗的目标就是自己在名声、地位或者财富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赢得他人的羡慕和崇拜。人们认为一生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不枉来人世一遭了,这就是“有意义”的一生。
人生奋斗,在商界就是要从一个小职员一步步“奋斗”成为大公司的总裁,既有财富荣誉又有影响力;在官场则要从一个小公务员“奋斗”成一个大领导,既有威压一方的权势,又有高高在上俯视万民的社会地位。总之,社会上每个领域都有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现代社会重视个性张扬、崇尚个人自由的风气也越来越盛行,如果把这个世界比作一个海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现代社会人们都愿把自己看作是这个海洋的中心,体现个人价值意味着现代文明的进步。
今天人们不管做什么事,内心往往都是为自己着想,这个“我”是各种行为的出发点,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念念不忘的“我”横卧心中,如“我要工作要赚钱”、“我要事业有成”、“我要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我要尽情享受人生”等等。甚至修行人的念头中也是“我要成为宗教家”、“我要广积功德”、“我要证悟”等等,虽然在行持善法,其考虑的出发点仍然是一已之利。
由于多生累劫的串习力,这个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功夫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刚强的我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又极难觉察,这就好像我们有生以来一直在呼吸空气,却不感觉空气的存在一样,自己的行为完全被我执控制,却又浑然不知。
世间名利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如果人人都想全数攫取,谁也不肯让给他人,这样,人生的奋斗就有点像角斗场上的生死搏击了。想想人们都用尽各自的精力向着既定的目标冲刺,为了往上爬即使把同路人都踩在脚下也无所顾忌,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连亲友眷属都会反目成仇,这样的场面有多残酷,在社会上生存的人对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残酷性,多少都会有真实的体验。
就像拳击手必须把所有的对手打倒,他才能成为众人欢呼拥戴的“拳王”一样,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有时比拳击还要残酷百倍,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把对方搞垮,翻开历史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想而知在这样互相挤压倾轧的人生利益搏斗场上,什么样的恶业都会涌现出来。
想想世上几十亿人,有多少人每天想的都是“我”和一些“我”的东西?终日营营扰扰都是为了一已之利。有的人内心几乎被自私之念冻成冰石,如果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把自己的好处让出去,就像要割自己的肉一样痛苦。在单位、在公共场合甚至家庭中,为了个人的一点小利益总是争执不休,生怕自己吃了亏。
观察现今的社会风气和习尚,有些人自私自利的观念非常坚固,对舍已利人的行为进行冷嘲热讽,甚至认为这种做法是懦弱无能的表现。相反那些投机钻营想尽心思把利益谋取到手的人,却被有些人认为是精明人是成功者。这种观念正在向人心深处蔓延,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主流。
以自我为中心念念都为自己谋划着想的“奋斗”,说白了,不过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和虚荣心,除此之外,恐怕就没了别的东西。人生的意义难道就这样空虚微弱?人生的意义真的必须去顺应现代人宣传的为满足自身欲望和虚荣而生存,难道人的生命价值就剩下这点?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吗?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以利他心、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一生将会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2.菩提心的观点
所谓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乃至使无边无际的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的誓言。
被自私自利紧紧缠缚的人往往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一样,人生在世哪有不替自己着想的人?好像在自己的视野之外,就没有了其他的空间。有的人恐怕连做梦也想不到在这个世间如海的人流之中,在欲望如滚滚洪流的社会之中,竟然还有以修持利他菩提心为根本的大乘修行人,还有真实发心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的人。
许多人难以相信发起这种菩提心的人是否真实存在,因为身处欲望重重的境地要去理解和认同菩提心,内心需要突破自私自利严实的包裹。在日夜受着欲望熏染的人眼中,菩提心或许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或者仅仅是一种文字的描述、一种理想的观念,而真实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为依止而发起真实行动,在这个世界似乎难以真实存在。
其实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就出现过无数修学菩提心乃至菩提心已究竟圆满的圣者。实际上就是在自私自利极为严重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千千万万的已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譬如,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就安住着数千位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二000年五月初八在雪域的大草原上,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即兴流露出对众弟子的殷殷教诲——“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勿执自族亲友他怨敌,成苦众生商主我心语。正法精华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赖利他行,无愧谄诳恶行如毒器,护持高尚善规我心语。”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一代圣者无边宽广的利他情怀。如此甚深的教言,对于我们这些浊世自私病深重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
《维摩诘经》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惟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在这个世上,众生念念不忘记的是自己,而诸佛菩萨念念不忘的却是世间众生。“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诸佛菩萨的事业无非是度化众生,使众生走向解脱,成就佛道。
3.两种观念的利益比较
世间人的事业和一生奋斗目标无非是求得名利,达到自己的感官享受及虚荣心的满足,而大乘佛子的事业和奋斗目标却是为了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彻底行持利他行为,如果把这两者相比较,其心量和人生境界真可谓是天壤之别。明智的人应该能感觉到为自身作打算的任何理想和追求,都无法与为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精进修持的菩提心相提并论。
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最后的结果如何,弥勒菩萨《经观庄严论》云:“凡愚勤求自利乐,唯得少分转趋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圆满证涅槃。”世上的人可能会想:天天为自身作打算还会吃亏?可惜念念之中为自己安排打算的自私想法和行为,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和行为如同一根根铁丝粗绳一样把自己绑缚在轮回之中,所以人们本想利益自身的行为却害了自己,虽然暂时会得到一点甜头一点乐处,但马上变成了苦痛的根源。
无始劫来,我们都在为自己着想,今生今世仍在继续替自己着想,可惜随顺自私自利的念头其结果却是深陷轮回之坑难以脱离,更可悲的是对这种难以摆脱的困境茫然无知。而利益他众…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