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28

  ..续本文上一页加持之源的佛身时,就象莲花触到阳光,会顿时涌发起大欢喜心。为什么说是大欢喜呢?因为这是以比丘入定的安乐也无法表示的欢喜,虽然比丘入禅定的安乐远远胜过欲界粗浅安乐,但还是无法与见佛的安乐相比,经上常常说这种安乐“胜过十二年的禅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凡夫仅仅依靠自己与依靠佛陀,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佛身的加持不可思议,依仗佛的加持,可以很快生起觉受。

  下面再讲第二种情况:

  欲来问难者,亦至佛前,不禁战慄,故如日出星光隐蔽,顿息骄慢而获寂静之乐。

  “欲来问难者”,是指当时印度有很多外道,他们有意想来与佛校量,或者想压倒佛。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具有神通、辩才、势力,但是到了佛的面前,立即就被佛的威德所震慑,身体发抖,无法自控,乃至全身都在颤抖,连眼皮也在颤动。以佛的威德,他们原来的傲慢都被打消,心也变得柔软,获得寂静的安乐。只要大日轮一出,星光会完全被映蔽。这是比喻外道大师们虽然也有名声、势力、智慧、神通,但一到世尊面前,却都黯然失色,毫无光彩。

  《高僧传》中记载:净土宗初祖——晋朝的慧远大师神情严肃,凡是想见他的人,没有不身心战慄的。有一次,一个沙门拿着竹如意,想要供养给大师。但是他到达庐山住下来以后,一直都不敢自己呈献,最后只有私下把竹如意放好,然后悄然离去。还有一位慧义法师,要去庐山见大师,对大师的弟子慧宝说:“你们这些庸才,都只是望风推服而已,今天你看看我是如何?”他到了庐山,正赶上大师在讲《法华经》,每次他想问难时,都是心跳流汗,竟然不敢说话。慧义出来对慧宝说:“此公定然有惊人之处。”所以,连后代的高僧都有这种威德,何况万德圆满的佛陀,决定象狮子王一样,能破一切众生的骄慢,让他们心意柔软而获得寂静。

  下面讲“慧无能胜”:

  又如来相续智慧,于一切法无著无碍,故佛智何时亦无能胜。

  这是说明佛陀智慧无上的成就。假如对于某种法还有著、有碍,那说明智慧还有欠缺,还有能胜之处。但因为佛的智慧对一切法都无著无碍,所以佛的智慧何时也不可能胜伏。《宝性论》中说:“无著以及无碍故,承许智慧周遍行。”

  下面举公案来说明佛陀“慧无能胜”:

  譬如,提婆达多各处收集碳灰,及释迦大名从劫毗罗城逐户索要一把大米,一一记下处所姓名,同米放入袋中,令象驮至佛前,问属何人何处,佛陀一一回答,无不知见,决无差错,故谓“慧无能胜”。

  比如,提婆达多为了试验佛陀,从不同的地方收集碳灰,作好标记,然后问佛这是什么地方的碳灰,佛陀一一回答,没有一点差错。还有一个叫“释迦大名”的人,特意从劫毗罗城,花了很大功夫挨家挨户索要大米,而且每一次都记下处所、姓名,这样装在口袋里,让象驮到佛的前面,逐一考问佛:这是哪一家的,那是哪个地方的,佛陀一一回答,无有丝毫差错。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佛的智慧彻见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无明,所以叫作“慧无能胜”。

  世间的大师,虽然在他熟悉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智慧,但是对于陌生的领域,却往往是一无所知。出世间的圣者,还有未断除的无明,不能周遍了达一切所知法,所以都是“慧有能胜”。从究竟来讲,我们皈依的导师,唯一是佛陀,因为佛以外的其他有情,都无法与佛的遍智相比,还不能彻底见到整个法界的全貌,不能无余见到众生的根机、意乐,不能见到一切差别相,所以不是究竟的导师。《宝性论》中说:“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我们的皈依,并不是要皈依某个充满烦恼的凡夫,也不是皈依有著有碍的外道,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智慧眼,不可能指引我们成就菩提。

  下面引《抛石经》说明佛陀慧无能胜,教证分两段解释,第一段是描述舍利子的智慧,第二段是校量舍利子与佛的智慧。

  如《抛石经》云:“譬如有一大海,深达八万由旬,广阔无量,以等量墨块投入,令海水悉成墨汁。复以山王置于海中,海面上下各八万由旬,山王四面悉以金银珠宝合成,四方复有四大部洲,如是尽成纸张。大地所有树木草干,作成笔管,四洲众生皆共书写,直至墨干笔枯,如是于长老舍利子点滴智慧亦难描述。

  我们先说明用多少墨、纸、笔、人、时间等方面来描述舍利弗的智慧。

  墨的量:有一个深达八万由旬的大海,一由旬相当于四十里,八万由旬差不多是三百二十万里,所以大海极深,而且广阔无量,一望无边。现在拿一块与大海同样大的墨,放入海中,这样整个大海水都变成墨汁,就是墨的量。

  纸的量:把须弥山放入大海,须弥山在海中与海面以上的两部分,都是八万由旬,并且山的四面都是由金银珠宝合成,周围还有东西南北四大部洲,这一切都变成纸张,就是纸的量。

  笔的量:整个大地所有的树木草干全部作成笔管。

  书写的人:是四大部洲的所有众生。

  书写的时间:是一直写到墨干笔枯为止。

  虽然以这么多人、笔、墨、纸张,又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书写,但是对舍利子的智慧不要说全部,就是一点一滴也难以描述。

  若有智慧如舍利子者,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总和,亦不能比如来智慧,百分千分不及其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不只是一个舍利子,而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与舍利子同等智慧的人,他们智慧的总和,比不上佛陀智慧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相比。

  在《法华经•方便品》当中说:数量象竹林一样多的辟支佛,他们一起合作,即使在无量亿劫当中,不断思维佛陀所具有的真实智慧,也不可能了知少分。《无量寿经》中也说:“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佛陀智慧胜过一切声缘菩萨,而不为他人所胜,所以是“慧无能胜”。

  不但佛陀相续具有无边智慧,如来身力等其余所有之力亦皆无上无比,故以十方三世何人亦不能夺,此即是“力无能屈”。

  我们要认定“力”与“无能屈”的含义。所谓力,包括佛的智慧力,以及其余所有的力。所谓无能屈,是指这一切力都是无上无比,以十方三世任何人都不能夺。

  对此,有将“力”解释为十力或身力,实际十力仅是以所缘划分而已,均为智慧之力,又不但指身力,亦定须包括神变等力。

  对于诸“力”的解释(在藏文当中,是“诸力”两个字。),有些注释中解释为十力或者身力,这些解释都有片面的地方。因为“十力”实际都是在说佛的智慧力,只不过是从所缘境的差别上,安立相应无碍而转的十种力。比如说处非处智力,就是指对于一切处与非处无碍而转的智慧力。知业异熟智力,是指对于一切业与异熟果无碍而转的智力。诸如此类,都是智慧之力。第二,如果将“诸力”仅仅解释成“身力”,也不全面,因为还有“神变力”、“修力”、“大慈力”等没有包括进去。这样就不能全面表达导师佛陀的力无能屈。

  按照自宗的观点,“力”是指一切力。这样解释就能全面显示导师无上的力成就、圆满的力成就,是一种样样能力都达到无上的成就。佛陀的能力本来就是这样,一切方面都已达到无上,所以在描述时,也应当这样来表达。

  下面依次引用公案、教证来宣说导师的身力、神变力、修力、大慈力等。

  如来身力虽为广大无量,此处仅略作表示而说:往昔,世尊在多恶蚕之地的森林中暂住,当地力士请佛应供,拘尸那城与那提城之间的道中,有块巨石,高十五庹,宽七庹半,力士们心想:应将道中巨石挪开,不仅请佛应供便利,我们也会声誉鹊起。

  一庹是成年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高十五庹,就有七、八层楼那么高,而宽又有七庹半,可见石头非常巨大。因为力士们作施主,请佛应供,他们觉得石头挡路,佛来应供,很不方便,所以集体商量,准备把石头挪开。

  拘尸那城的力士们聚会后,有些将数百只牛、马、骆驼、小象、大象赶至石旁;有些用绳将石捆住;有些架云梯,用菟丝草绳等缠绕,拉动巨石;有些以铁犁锄出石底;有些挥斧劈石;有些揳入铁钎,想把石头撬开,人与牲畜来来往往,亦有依仗药咒之力欲将巨石摧为粉末,但巨石却岿然不动,人们因此而疲倦。

  他们该用的方法全都用上了,该使的劲力都使出来了,但都没有任何效果。虽然个个都是人中的大力士,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也移动不了巨石。可能在当时,有一个作指挥的人口里吹着哨子,大声说:“预备——起!”然后几百匹马、牛、骆驼、象,都一起向前拉,可是巨石还是纹丝不动。在旁边还有一些人,虽然口里喃喃有词,不断念咒,但也同样不见有效果。可怜,一个阵容庞大的工程队,却象一大群蚂蚁搬桌子一样,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世尊从远处走来。

  此时世尊莅临,人们喜迎世尊。

  世尊安住一处后,问道:“你们辛苦吗?”

  力士们述说:“连续二十九日,未能让巨石移动,人很疲倦。”

  世尊说:“是否想把巨石挪至它处?”

  人们回答:“是的,世尊!”

  下面我们来看世尊的力量。

  世尊走到巨石前,以右脚拇指举起巨石,还以手接,安置在右掌之中。世尊沉思片刻,顺手一抛,便抛至梵天世界,巨石顷刻无影无踪,所发声响令人惊怖。

  大力士们用铁钎使劲撬也撬不开,又用绳子把石头捆住,但怎么拉也拉不动。而世尊只用右脚拇指轻轻一翘,就将巨石举起,然后以左手把石头接过,放在右掌当中,顺手一抛。这一抛,何止抛出十里、百里,而是抛过高山、云层、日月,抛过须弥山、六欲天,一直抛到梵天世界。所以,美国宇航员到达月球,也算不上什么伟大的成就,如果世尊还在人间,只要顺手一抛,就可以让阿波罗号瞬间到达月球,分别心发展到极致的科技成果,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如来藏大光明的无尽妙力。再说,当时抛石的声响,就象发射巨型导弹一样,让在场所有的大力士以及那些牛、马、象等,都心惊胆战,个个惊讶得瞠目结舌。

  世尊说:“不必畏惧!”

  随着巨石呼啸而去,空中出微妙音…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