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28

  ..續本文上一頁加持之源的佛身時,就象蓮花觸到陽光,會頓時湧發起大歡喜心。爲什麼說是大歡喜呢?因爲這是以比丘入定的安樂也無法表示的歡喜,雖然比丘入禅定的安樂遠遠勝過欲界粗淺安樂,但還是無法與見佛的安樂相比,經上常常說這種安樂“勝過十二年的禅悅”。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凡夫僅僅依靠自己與依靠佛陀,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因爲佛身的加持不可思議,依仗佛的加持,可以很快生起覺受。

  下面再講第二種情況:

  欲來問難者,亦至佛前,不禁戰慄,故如日出星光隱蔽,頓息驕慢而獲寂靜之樂。

  “欲來問難者”,是指當時印度有很多外道,他們有意想來與佛校量,或者想壓倒佛。他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具有神通、辯才、勢力,但是到了佛的面前,立即就被佛的威德所震懾,身體發抖,無法自控,乃至全身都在顫抖,連眼皮也在顫動。以佛的威德,他們原來的傲慢都被打消,心也變得柔軟,獲得寂靜的安樂。只要大日輪一出,星光會完全被映蔽。這是比喻外道大師們雖然也有名聲、勢力、智慧、神通,但一到世尊面前,卻都黯然失色,毫無光彩。

  《高僧傳》中記載:淨土宗初祖——晉朝的慧遠大師神情嚴肅,凡是想見他的人,沒有不身心戰慄的。有一次,一個沙門拿著竹如意,想要供養給大師。但是他到達廬山住下來以後,一直都不敢自己呈獻,最後只有私下把竹如意放好,然後悄然離去。還有一位慧義法師,要去廬山見大師,對大師的弟子慧寶說:“你們這些庸才,都只是望風推服而已,今天你看看我是如何?”他到了廬山,正趕上大師在講《法華經》,每次他想問難時,都是心跳流汗,竟然不敢說話。慧義出來對慧寶說:“此公定然有驚人之處。”所以,連後代的高僧都有這種威德,何況萬德圓滿的佛陀,決定象獅子王一樣,能破一切衆生的驕慢,讓他們心意柔軟而獲得寂靜。

  下面講“慧無能勝”:

  又如來相續智慧,于一切法無著無礙,故佛智何時亦無能勝。

  這是說明佛陀智慧無上的成就。假如對于某種法還有著、有礙,那說明智慧還有欠缺,還有能勝之處。但因爲佛的智慧對一切法都無著無礙,所以佛的智慧何時也不可能勝伏。《寶性論》中說:“無著以及無礙故,承許智慧周遍行。”

  下面舉公案來說明佛陀“慧無能勝”:

  譬如,提婆達多各處收集碳灰,及釋迦大名從劫毗羅城逐戶索要一把大米,一一記下處所姓名,同米放入袋中,令象馱至佛前,問屬何人何處,佛陀一一回答,無不知見,決無差錯,故謂“慧無能勝”。

  比如,提婆達多爲了試驗佛陀,從不同的地方收集碳灰,作好標記,然後問佛這是什麼地方的碳灰,佛陀一一回答,沒有一點差錯。還有一個叫“釋迦大名”的人,特意從劫毗羅城,花了很大功夫挨家挨戶索要大米,而且每一次都記下處所、姓名,這樣裝在口袋裏,讓象馱到佛的前面,逐一考問佛:這是哪一家的,那是哪個地方的,佛陀一一回答,無有絲毫差錯。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佛的智慧徹見一切萬法,遠離一切無明,所以叫作“慧無能勝”。

  世間的大師,雖然在他熟悉的領域中,具有一定的智慧,但是對于陌生的領域,卻往往是一無所知。出世間的聖者,還有未斷除的無明,不能周遍了達一切所知法,所以都是“慧有能勝”。從究竟來講,我們皈依的導師,唯一是佛陀,因爲佛以外的其他有情,都無法與佛的遍智相比,還不能徹底見到整個法界的全貌,不能無余見到衆生的根機、意樂,不能見到一切差別相,所以不是究竟的導師。《寶性論》中說:“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我們的皈依,並不是要皈依某個充滿煩惱的凡夫,也不是皈依有著有礙的外道,因爲他們自己沒有智慧眼,不可能指引我們成就菩提。

  下面引《抛石經》說明佛陀慧無能勝,教證分兩段解釋,第一段是描述舍利子的智慧,第二段是校量舍利子與佛的智慧。

  如《抛石經》雲:“譬如有一大海,深達八萬由旬,廣闊無量,以等量墨塊投入,令海水悉成墨汁。複以山王置于海中,海面上下各八萬由旬,山王四面悉以金銀珠寶合成,四方複有四大部洲,如是盡成紙張。大地所有樹木草幹,作成筆管,四洲衆生皆共書寫,直至墨幹筆枯,如是于長老舍利子點滴智慧亦難描述。

  我們先說明用多少墨、紙、筆、人、時間等方面來描述舍利弗的智慧。

  墨的量:有一個深達八萬由旬的大海,一由旬相當于四十裏,八萬由旬差不多是叁百二十萬裏,所以大海極深,而且廣闊無量,一望無邊。現在拿一塊與大海同樣大的墨,放入海中,這樣整個大海水都變成墨汁,就是墨的量。

  紙的量:把須彌山放入大海,須彌山在海中與海面以上的兩部分,都是八萬由旬,並且山的四面都是由金銀珠寶合成,周圍還有東西南北四大部洲,這一切都變成紙張,就是紙的量。

  筆的量:整個大地所有的樹木草幹全部作成筆管。

  書寫的人:是四大部洲的所有衆生。

  書寫的時間:是一直寫到墨幹筆枯爲止。

  雖然以這麼多人、筆、墨、紙張,又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書寫,但是對舍利子的智慧不要說全部,就是一點一滴也難以描述。

  若有智慧如舍利子者,遍滿叁千大千世界,其智總和,亦不能比如來智慧,百分千分不及其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不只是一個舍利子,而是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與舍利子同等智慧的人,他們智慧的總和,比不上佛陀智慧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相比。

  在《法華經•方便品》當中說:數量象竹林一樣多的辟支佛,他們一起合作,即使在無量億劫當中,不斷思維佛陀所具有的真實智慧,也不可能了知少分。《無量壽經》中也說:“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佛陀智慧勝過一切聲緣菩薩,而不爲他人所勝,所以是“慧無能勝”。

  不但佛陀相續具有無邊智慧,如來身力等其余所有之力亦皆無上無比,故以十方叁世何人亦不能奪,此即是“力無能屈”。

  我們要認定“力”與“無能屈”的含義。所謂力,包括佛的智慧力,以及其余所有的力。所謂無能屈,是指這一切力都是無上無比,以十方叁世任何人都不能奪。

  對此,有將“力”解釋爲十力或身力,實際十力僅是以所緣劃分而已,均爲智慧之力,又不但指身力,亦定須包括神變等力。

  對于諸“力”的解釋(在藏文當中,是“諸力”兩個字。),有些注釋中解釋爲十力或者身力,這些解釋都有片面的地方。因爲“十力”實際都是在說佛的智慧力,只不過是從所緣境的差別上,安立相應無礙而轉的十種力。比如說處非處智力,就是指對于一切處與非處無礙而轉的智慧力。知業異熟智力,是指對于一切業與異熟果無礙而轉的智力。諸如此類,都是智慧之力。第二,如果將“諸力”僅僅解釋成“身力”,也不全面,因爲還有“神變力”、“修力”、“大慈力”等沒有包括進去。這樣就不能全面表達導師佛陀的力無能屈。

  按照自宗的觀點,“力”是指一切力。這樣解釋就能全面顯示導師無上的力成就、圓滿的力成就,是一種樣樣能力都達到無上的成就。佛陀的能力本來就是這樣,一切方面都已達到無上,所以在描述時,也應當這樣來表達。

  下面依次引用公案、教證來宣說導師的身力、神變力、修力、大慈力等。

  如來身力雖爲廣大無量,此處僅略作表示而說:往昔,世尊在多惡蠶之地的森林中暫住,當地力士請佛應供,拘屍那城與那提城之間的道中,有塊巨石,高十五庹,寬七庹半,力士們心想:應將道中巨石挪開,不僅請佛應供便利,我們也會聲譽鵲起。

  一庹是成年人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高十五庹,就有七、八層樓那麼高,而寬又有七庹半,可見石頭非常巨大。因爲力士們作施主,請佛應供,他們覺得石頭擋路,佛來應供,很不方便,所以集體商量,准備把石頭挪開。

  拘屍那城的力士們聚會後,有些將數百只牛、馬、駱駝、小象、大象趕至石旁;有些用繩將石捆住;有些架雲梯,用菟絲草繩等纏繞,拉動巨石;有些以鐵犁鋤出石底;有些揮斧劈石;有些揳入鐵釺,想把石頭撬開,人與牲畜來來往往,亦有依仗藥咒之力欲將巨石摧爲粉末,但巨石卻巋然不動,人們因此而疲倦。

  他們該用的方法全都用上了,該使的勁力都使出來了,但都沒有任何效果。雖然個個都是人中的大力士,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也移動不了巨石。可能在當時,有一個作指揮的人口裏吹著哨子,大聲說:“預備——起!”然後幾百匹馬、牛、駱駝、象,都一起向前拉,可是巨石還是紋絲不動。在旁邊還有一些人,雖然口裏喃喃有詞,不斷念咒,但也同樣不見有效果。可憐,一個陣容龐大的工程隊,卻象一大群螞蟻搬桌子一樣,最後只能以失敗而告終。這時,世尊從遠處走來。

  此時世尊莅臨,人們喜迎世尊。

  世尊安住一處後,問道:“你們辛苦嗎?”

  力士們述說:“連續二十九日,未能讓巨石移動,人很疲倦。”

  世尊說:“是否想把巨石挪至它處?”

  人們回答:“是的,世尊!”

  下面我們來看世尊的力量。

  世尊走到巨石前,以右腳拇指舉起巨石,還以手接,安置在右掌之中。世尊沈思片刻,順手一抛,便抛至梵天世界,巨石頃刻無影無蹤,所發聲響令人驚怖。

  大力士們用鐵釺使勁撬也撬不開,又用繩子把石頭捆住,但怎麼拉也拉不動。而世尊只用右腳拇指輕輕一翹,就將巨石舉起,然後以左手把石頭接過,放在右掌當中,順手一抛。這一抛,何止抛出十裏、百裏,而是抛過高山、雲層、日月,抛過須彌山、六欲天,一直抛到梵天世界。所以,美國宇航員到達月球,也算不上什麼偉大的成就,如果世尊還在人間,只要順手一抛,就可以讓阿波羅號瞬間到達月球,分別心發展到極致的科技成果,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如來藏大光明的無盡妙力。再說,當時抛石的聲響,就象發射巨型導彈一樣,讓在場所有的大力士以及那些牛、馬、象等,都心驚膽戰,個個驚訝得瞠目結舌。

  世尊說:“不必畏懼!”

  隨著巨石呼嘯而去,空中出微妙音…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