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
益西彭措堪布
因果的奧秘
思總業果
思別業果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深信業果之總結
《因果的奧秘》思考題
十善楷模
科判
思總業果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觀自在菩薩!
頂禮全知麥彭仁波切!
頂禮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尊!
人類作爲具有智慧的有情,總是在以自己的智力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奧秘,不斷尋求安樂之道,但始終沒有得到圓滿正確的答案。
兩千五百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苦行成道,徹底照見器情世界所攝的萬法都是遵循因果規律,以如是因、如是緣而現前如是果,而且決定安樂和痛苦的因素,唯一分別是善、惡。
爲了將一切衆生安置在安樂的果位,大悲的佛陀以深淺廣略不同的方式再叁宣說因果的至理,讓人們在認識苦樂因果的規律之後,能自覺地轉入安樂的軌道,用自己的智慧去打開內在深廣的安樂之源。這樣一種能普遍利益一切生命的因果學說,經過菩薩們不斷宏揚,千百年來,在善良而有智慧的東方人心中,已經深深地紮下根,成爲牢不可破的理念,一切行爲的取舍都是圍繞這個核心而展開。可以說,這樣一種真理對人類起著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爲開發生命內在善心與智慧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但是,近代由于科學的崛起,人們過分崇拜外部物質世界表面的輝煌成就,由唯物至上的偏執,障礙了對內心世界奧秘的認知。以往以因果觀念爲核心、隨善惡標准取舍行爲的方式,被隨心所欲、顛倒善惡的盲目行動所取代,因果的觀念正在逐漸泯滅。人們對于遍及一切時空、一切行爲的業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認爲叁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規戒律是壓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鎖,只有把因果報應的學說徹底推翻,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獲得自由和幸福。
由于對苦樂因果的愚昧不知,現代人的行爲隨意放縱,道德淪喪、人心日下,由此導致種種自然災難、家庭危機、身心疾病、社會動蕩的問題頻頻發生。整個世界從有情身心到自然界,從個人到社會,都在走向自我毀滅的絕路,而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業果愚。
事實上,安樂的源泉是善,如果能透視安樂和善的必然關系,從而生起勝解,就能打開通往安樂世界的大門。不論是暫時的健康、長壽、財富、和諧的家庭、社會、生態,還是未來長遠的安樂,都可以通過把握因果而取得。
由此可知,如果失去因果觀念這個根本,人類就會瘋狂地趣入惡業之中,引發暫時和長久的災難。相反,如果人類內心能建立因果觀念,就會因此而獲得拯救。
爲了重新谛造一個安樂的世界,我們按照攝集聖言心要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深信業果部分,逐步來認識宇宙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奧秘之一——因果的奧秘,從而引發出一切善樂的根本——對因果的深忍信。
引發一切善樂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總業果 二、思別業果 叁、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四、深信業果之總結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所有根本深忍信 中分叁:一、思總業果;二、思別業果;叁、思已正行進止 之理。
前叁個科判的次第之中,隱含著一個道理:前二“思總業果”和“思別業果”,是“正行進止”最根本的因。如果未能數數如理思惟總的業果(包括業果的四條道理、別別的十業、十業果)和特別業果(八種異熟功德及八因叁緣等),就很難發起後面的如理取舍。我們斷惡行善的心往往很疲軟,意志力薄弱,不能在人事、環境中保持操守,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呢?如果不能找到病因,心不可能會轉變;相反,若能找到病因,在因上對治,自心決定會轉變。那麼病因究竟何在呢?就是因爲缺少由數數思惟所引起的勝解。在沒有思惟總別業果之前,人都是處在一種愚癡的狀態中,體現爲身心行爲大膽放逸、盲目任性。若能針對此因對治,在因上反複如理思惟業果,引生不可奪的勝解,那麼,一切叁門所作決定會被這個勝解所攝持,而不被任何邪師邪說所動搖,即使身處萬人造惡的環境之中,也能堅持原則,潔身自好。所以,如理思惟之後,將令身心轉入謹慎取舍的穩固修行之中,從此知道畏懼業果、防護叁門,而有一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氣象。
甲一、思總業果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 二、分別思惟
初中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
乙一、正明思總之理分叁:一、略說 二、廣說 叁、攝義
丙一、略說
今初。初中有四。
業果的道理分爲四個部分。
一、業決定:這叁字的含義很重要,由此能引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方法論。
這個世界一切的人事物,包括天體的運行、草木的生長、個人的命運、社會的運行,是由誰決定呢?以佛法而言,唯一是由業決定,不是以上帝決定,不是由君主決定,不是由“我”決定,不是無因無緣産生,這些都是愚昧的說法。只有業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她像一位畫師,繪出天堂、地獄,繪出歡樂、痛苦,繪出刀山、火海,繪出日月、須彌,繪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一切無一不是業力所畫;她又像是一位舞蹈家,生命中每個細胞的顫動,每一心念的發起,每一次人類世界的活動,都是她的遊舞。這就是業決定之理。
二、業增長廣大:此理告訴我們,業在初造時,即使極其微小,但隨著業成熟所顯現的果報卻極爲廣大,這是業力放大的規律。遵循此理,古人教導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叁、四、未造業不會遇,已造業不失壞:這是從反面說明業無絲毫空耗,果無絲毫浪得。已造之業不會失壞,未造之業不會得果。
這四條是總綱,一一展開便有無量差別相。
丙二、廣說分四:一、業決定之理 二、業增長廣大之理 叁、未造業不會遇 四、已造業不失壞
丁一、業決定之理分叁:一、諸苦樂唯由業所生 二、總結 叁、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戊一、諸苦樂唯由業所生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這一段,是從正反兩方面決定一切苦樂感受唯一是由業産生。就樂而言,一切樂受唯一是從先前所集的善業發起,下至地獄衆生由涼風吹拂所起的樂受,或者餓鬼獲得一口痰的樂受,上至聖者相續中的大樂,從小至大,從粗至細,從外境到身心,這一切樂受都是從善業生起的。如果能找出以不善業發生安樂的反例,就可以說業相不決定,但即使以佛眼周遍觀察輪涅安樂,也絕不可能找到一則反例。正如火的自性決定是燃燒,如果有火不燃燒而凝固,那麼名言中便不能決定火是定持燃燒之相,但這種反例並不存在。同樣,善業決定是持能生安樂之相,一切安樂決定唯一是由善業所引生。爲何如此?法爾如是!正是因爲有這種業的法性規律,我們才知不是以上帝等造物,而是宇宙本來就有令人敬畏的因果律,這是宇宙的大法則,又名天理。
再以苦來說,所有逼迫身心的苦受,比如:內在身心之苦,外在自然界的災難,從地獄有情的苦受,到阿羅漢相續中的苦受,這一切的苦受唯一是從先前造集不善業所發起的。從善業發生痛苦決無是處,即使以佛眼觀察聖凡相續中的任何一種苦受,決定都是源自惡業。如果有一種苦受是從善業産生,則整個緣起律都要被推翻。
以上是業決定之理。“決定”是一概周遍,沒有絲毫不定。這個道理說到徹底,正是由于空性而緣起:一切法本體是空,若有半點實有,則不可能緣起,以萬法性空,所以是緣起,並且這種緣起精確得絲毫不爽。
下面引教證:
《寶鬘論》雲:“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寶鬘論》說:整個世界之中,身心器界的種種苦受均由不善業産生,如是地獄、餓鬼、旁生等惡趣從何處而來呢?唯一是從不善業而來。另一方面,從因的善業顯現出果的善趣,身心世界的一切安樂,無不是從善業産生。此教言說明,一切苦樂由業決定之相。
以人間而言,有那麼多窮苦疾病,有那麼多戰爭
災禍,是否上天有意作弄人呢?是否無故慘遭災禍呢?都不是,這些唯一是從不善業發生的。《百業經》說:“世間業所生,以業繪苦樂,諸緣聚生業,以業受苦樂。”
戊二、總結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爲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此段總結兩條:第一,總的一切苦樂非無因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從黑白業而生;第二,苦樂的種種差別,唯一是隨黑白業的種種差別,沒有絲毫紊亂而各別現起的。前者是總說,後者是差別。
爲什麼苦樂不是無因生呢?苦樂若是無因生,應成恒有恒無的過失。以平等理觀察,比如:如果胃病是無因生,那就不必觀待因緣,即使引生胃病的因緣消失,仍應有胃病;或者不衰老是無因生,應成即使導致衰老的因緣積聚時,也仍然無衰老。實際上,因爲有情的苦樂是偶然性的緣故,所以苦樂並非無因生。
苦樂不是以自性産生的理證:因爲數論外道所承許的自性是常法,而苦樂是無常法,以常法不可能産生無常法。如果以常法能産生無常法,應成虛空之中能出生鮮花。再看,是否以自在天或上帝支配有情界的苦樂呢?以大自在天派的觀點爲例,他們認爲痛苦等是由常法的大自在天所造,大自在天想讓人痛苦,人就會痛苦。那麼,我們可以觀察:大自在天創生萬法時,是否需要觀待他緣?若需觀待他緣,則與大自在天隨欲自在的法相相違。若不需觀待他緣,而承許大自在天是萬法唯一的生因,則與世…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