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P38

  ..續本文上一頁入阿毗達磨論》說:“同類遍行因,得等流果。果似因故,說名爲等。從因生故,複說爲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果和因相似,所以叫“等”。果是從因出生,所以又叫“流”。果是從相似因所流,所以叫“等流果”。)

  庚一、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匮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嗔癡叁,上品猛利。

  領受等流果,按《本地分》所說,是指以黑業力墮入惡趣,受果窮盡之後,脫生爲人時,仍然要按十黑業的自性,依次領受相應的果報,即:以殺生業會感得壽量短促;以不與取業會感得資財匮乏;以邪淫業會感得妻不貞良;以妄語業會感得多遭誹謗;以離間語業會感得親友乖離;以粗惡語業會感得聞違意聲,即常常聽到不悅意的惡聲;以绮語業會感得言不威肅,即說話沒有威德力;以貪、嗔、邪見會感得貪嗔癡上品猛利,即以貪欲業會增上猛利貪欲,以嗔恚業會增上猛利嗔恚,以邪見業會增上猛利愚癡。

  從這裏可以看到業力無欺的作用,以如是業便會領受如是果報,絲毫不亂。所以天道好還,殺人者人恒殺之,罵人者人恒罵之,離人者人恒離之,這就是領受等流果。

  《谛者品》及《十地經》中,于其一一說二二果,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資財匮乏與他共財,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诳,眷屬不和、眷屬鄙惡,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損害于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谄诳爲性。

  《谛者品》、《十地經》中說得更爲具體,對每種黑業都宣說了兩種領受等流果。下面對此一一解釋:

  第一,以殺生業感召“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譬如:人間有些一出胎即死亡,有些幾歲就得病夭折,有些因意外事故死亡,或者許多人身體不健康,有許多病痛,這些都是殺業的果報。觀察當今人類,在捕殺野生動物、宰殺家畜方面,殺業極爲增上,依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未來人類的果報將會不堪設想,人壽將會不斷遞減,而且將會出現各種奇怪的疾病,這就是殺業的過患。

  第二,以不與取業感召“資財匮乏與他共財”,即現前貧困、財物沒有保障等等果報。“與他共財”就是對財物沒有自主權,被迫和他人共同享用。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很貧困,有些人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有些人對自己的財産都不能自在地享用,必須和別人共享。爲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呢?就是由于因地造業不清淨,比如:挪用財物、欺詐、搶奪等,由如是業就會感受如是報應。所以,要想未來不受痛苦,就必須斷絕一切害他的發心與行爲。

  第叁,以欲邪行的黑業感召“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眷屬不調”就是夫妻之間出現矛盾、互相怨恨,“非可信妻”是指妻不忠貞,“有匹偶”就是有外遇。今天,這種業感成熟的相十分明顯。二十世紀末期,中國開始出現婚外戀的浪潮,一切並非偶然,這是衆生邪淫業增上的果報。許多現代家庭沒有和睦之氣,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好,家不成家,這都是因爲自己造邪淫業而領受破家、壞家的苦果。

  第四,以妄語業感召“多遭誹謗、受他欺诳”。妄語是隱瞞真相而欺诳他人,以這種黑業會感召他人的誹謗和欺騙,所以欺人者終受人欺。如果人人都不守誠信,社會將變成人騙人、人欺人的狀況,到處充滿謠言、誹謗、欺詐等妄語。

  第五,以離間語業感召“眷屬不和、眷屬鄙惡”。離間語是破人關系,使和睦的關系破裂,使不和合的關系進一步惡化。以這種業將來會感得身邊的眷屬彼此不和,是非很多,互相勾心鬥角,或者眷屬心不誠實,表裏不一,即使對他勸說也不聽從,反而辯論。

  第六,以粗惡語業感召“聞違意聲、語成鬥端”,就是經常會聽到一些惡罵,而且常常以話語的因緣,成爲鬥爭的起因。

  第七,以绮語業感召“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就是出語不尊嚴、沒有威力,聽者心不尊重。“非堪受無定辯才”:語言沒有決定的辯才,含含糊糊,語無倫次,即使所說正確,別人也不堪領受,這都是業力很微妙的地方。不具實義的绮語說多了,久而久之就會摧毀自己的語言能力,有辯才的會失去辯才,出語威肅的會變得出語無力。即使想表達有意義的話題,因爲業力不自在的緣故,一出口就是啰啰嗦嗦一大堆,沒有明確表達的語言能力。

  第八,以貪欲業感召“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即:一方面欲望會膨脹,像餓鬼一樣沒有滿足之時,無論再怎麼享有,心裏都不滿足,這是不自在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對沒有利益的事會有強烈的追求欲,對有利益的事卻無心尋求。所以,由貪欲會導致亡國、亡身、亡事業。

  第九,以嗔恚業感召“損害于他或遭他害”。嗔心一旦串習成性,將會變成一種處處想害人、損人的病態心理,或者會常遭受他人的損害。如果修習安忍,心中不去作意能損害相,將會是天下無敵。相反,如果習慣于作意別人損害的相,眼裏就會處處是敵人,這樣與人爲敵,必定將遭受他人的損害。

  第十,以邪見業感召“見解惡鄙、谄诳爲性”。邪見即顛倒見,如果過去世中曾經串習邪見而不對治,即使轉生爲人,仍然會因業力的緣故,而習慣于執持惡鄙的見解。執持這種見解會使自己的心隨邪惡而轉,壓製一切白法,所以叫作“惡鄙”。“谄诳爲性”:由執持邪見將會轉成谄诳的心態。人的心態不是一世養成的,主要是來自前生業力的影響。有些人性格谄诳,喜歡把正的說歪,歪的說正,都是由于串習邪見所造成的心理業病。

  以上講了十黑業等流果的相。學習之後,如何將之運用于修行呢?在人的一生之中,往往會遭遇各種厄難,當逆境現前時,即應了知這是自業的果報。比如:患病、貧窮、受人毀謗歧視、人際關系不好、說話無人理睬等等,這時,如果沒有業果的智慧,就會怨天尤人、生起報複心等,更種惡趣之因。那麼,應當如何觀想呢?應當對照自身來思惟領受等流果。比如,受謗時應觀想:這必定是我以前妄語騙人的果報,既然是自己造惡,理當歡喜順受。進一步應想到:他毀謗我,正是消除我的宿業、摧毀我執,成就我的安忍,他是我的善知識。這樣作消業想、作善知識想。或如,自己對眷屬好心忠告,對方卻不聽從,這時不能起煩惱,而應自責:這是我往昔離間語的果報,是我自己沒有德行,所以他才不聽從。隨後應對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生起後悔心,勤求忏悔,而且策勵自己,努力修德來感化他。若能這樣轉念,那麼,除了自責之外,確實沒有任何可以指責他人的理由。

  總而言之,若能以業果正見攝持自心,被打、被罵、受害等遭遇違緣的時候,都是“只認自己錯,不見他人非”,對一切逆境都是歡喜順受,便能消盡惡業,因此是“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教導我們這樣觀想:既然已經了知以領受苦報可以消盡往昔惡業的果報,爲什麼還要嗔他而引生未來受苦的種子呢?像這些世俗修法的核心就是業果正見。大成就者持明無畏洲說:“怨敵反對亦使修行增,無罪遭到誣陷鞭策善,此乃毀滅貪執之上師,當知無法回報彼恩德。”(即使怨敵反對也能使修行增上,無罪而遭人誣陷也是策勵行善,這是毀滅貪執的上師,應知別人成就你的恩德,無法回報,真正是你的大恩人。)

  再比如,下崗而貧困時,應當自責:這是我往昔不與取的惡果,如果現在還不廣行布施、供養,未來只會更加貧苦,那麼何時才能擺脫貧困呢?這樣思惟之後,就會發起勇猛行善的心。或如,當別人看不起你的時候,應想:這都是過去輕他、慢他的報應,如果再不修習恭敬,將來只會更下賤。這樣一方面生慚愧心,一方面發願改過。或如身患重病時,應當思惟:這是自己殺生的報應,如果不能發起救度法界有情的善心,如何能解脫罪報呢?這樣由果知因,看到過去所造的惡行,只有忏悔恐懼,哪裏還敢怨天尤人呢?

  下面再看一則公案:

  宋朝有一位禅師,年輕時,因爲醉酒和人爭財,傷了人命。他畏罪逃走後,出家苦修,後來開悟成了大禅師,座下有幾百弟子。有一天,他忽然沐浴升座,對下面的大衆說:“你們不要動、不要說話,看我了結四十年前的一樁公案。”到了中午,有位軍人突然進入寺院,而且拉弓要射禅師。禅師合掌說:“我恭候你很久了。”軍人吃驚地問:“我和老和尚素不相識,爲何一見面就想動手呢?”禅師說:“欠債還錢,欠命還命,公平交易。請你下手,不必遲疑。”禅師又交待弟子:“我死後,你們要好好招待施主,飯後送他回去,如果有半句嗔恨的話,就不是我的弟子。”軍人聽了更是疑惑,堅持請問這件事的緣由。禅師說:“你是兩世人,自然不記得,我是一世人,怎麼會忘記。”說完後,就把往事告訴軍人。軍人聽後就有所悟,雖然不識字,卻忽然大聲吟偈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何不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說完就立地而化。禅師下座爲他剃頭、換衣、入龛後,自己也結跏趺座,告別大衆而坐化。

  禅師深明業果,知道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能歡喜順受,沒有任何怨尤。上次講過離越阿羅漢的公案,他被人誣陷偷牛,坐了十二年班房,若換成是一般人,心裏就會覺得冤屈,有的想不通甚至會精神崩潰,而離越阿羅漢卻任勞任怨、安安心心地順受,因爲他了知這是自己造業的果報,能怪誰呢?心裏想得通,即使喂馬、除糞也很安樂,能以監獄爲道場。心裏越順,消業也就越快,越是反抗,就越是脫不出來。明白了因果的道理之後,對舊業,唯有隨緣消受,對未來,唯有行善積德。平常大家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要歸結到業果上來思維。若能想得通,就不會起煩惱,不平的心便會平靜,而且會常生慚愧,勤求忏悔。能夠這樣運用所學來轉念,學習業果才有真實的受用。

  庚二、造作等流果

  諸先尊長說:…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