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數修習”。
86、爲什麼“于如來語應修深忍”?
87、對業果僅僅了知而不思惟會産生何種過患?
88、爲什麼可以斷定自稱解空而對業果不注重的人是顛倒解空?
89、解釋頌義: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陽焰電,
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
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90、能截斷惡趣的一法是什麼?
91、說出智者和愚者的差別。
92、解釋語錄之義:
“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于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93、遮止惡行的方法是什麼?
94、解釋頌義:
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衆生惡業,于他世現起。
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衆生,于他世了知。
如從鐵起鏽,鏽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95、敦巴仁波切說:“覺沃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這句教言對您的修行有什麼啓示?
96、爲什麼惡行不能不思放置,須要勵力修習忏悔?
97、說出能破現行力的體性以及如何修它的因。
98、說出能對治現行力的六種修法。
99、說出遮止罪惡力的體性和利益。
100、爲什麼說沒有誠意防護之心,所作悔罪唯有空言?
101、爲什麼說思惟黑業過患對引發至心忏悔至關重要?
102、爲什麼忏悔的效果不能一概決定?
103、忏悔可以淨罪和已作不失壞是否相違?爲什麼?
104、如果順定受業以四力忏悔可以被轉爲不定受,那和順不定受業有什麼差別呢?
105、解釋《八千頌大疏》的文句:
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
106、凡夫不具有能破罪業種子的出世間對治,卻能從根本上拔除罪業,對此以理成立。
107、罪業從根本拔除和尚須領受頭痛等微苦是否自相矛盾呢?
108、爲什麼須勵力防護嗔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109、既說“能盡淨有力之業”,又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兩種說法是否矛盾?
110、悔除清淨和最初無染的差別何在?
111、解釋頌義:
①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
具惡業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
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②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
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
及能遠離貪嗔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
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
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③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于正見,
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112、爲什麼須要多讀宣說業果因緣的教典?
113、說出下士意樂生起之量。
114、爲什麼生起意樂之後還要勵力善修?
115、既要厭離生死圓滿,又要希求生死圓滿,這樣自相矛盾,如何在一個心上修持呢?
116、爲什麼說屍羅是道之根本?
117、以理成立修道須要一種最極圓滿之身。
118、論中對兩種觀點評論說:“此是全未了知聖教扼要”,對此具體解釋。
十善楷模
許哲居士是新加坡的一位傳奇人物,她一百零六歲的時候,不但不需人照顧,反而還在照顧許多比她小二叁十歲的孤苦無依的老人和破碎家庭。
一八九八年,許哲出生在廣東一個荒僻小鎮。她從童年起,每天要幫忙做很多家務。清晨到河邊洗完衣服後,再到山上、野地采集藥草,然後回家幫忙做手工,賺取微薄的工資貼補家用。後來,因爲家中發生變故,母親帶著她和姐姐弟妹四人離開廣州,到馬來西亞槟城投靠親戚。
當時,許哲已經二十幾歲,卻還是一個文盲,只能從事打掃的清潔工作,但上進心很強的她一直在尋求就學的機會。槟城附近有一所教會辦的小學,每次經過那裏聽到小學生琅琅的讀書聲,她心中就十分羨慕。有一天,她鼓足勇氣走進學校,告訴修女們:“我想讀書,可是我沒有錢,我可以幫你們打掃、洗衣服,請你們讓我讀書。”修女們答應許哲的要求,並且讓她住到教會後面的房子,每個月四塊錢的房租,就以打掃、拖地、洗衣服、做家事來抵償。就這樣,許哲開始了她人生的求學生涯,她每天認真地讀書,雖然放學後還要做許多事情,但是她內心有著前所未有的充實與快樂。
叁十歲時,許哲爲了逃婚離開槟城到了香港,因爲能流利地書寫中、英文,在外國公司謀得了一份秘書的工作。一九叁九年,日軍攻打香港,許哲隨公司到重慶避難,當時許哲的薪水高達一百五十元,而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
有一天,她和朋友在一家高級餐館吃完飯後,走出餐館,突然有人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她乞討。當時她心頭一震:“這世上,還有這麼可憐的人,餓了好幾天沒飯吃。我剛剛那一餐飯,可以讓好多窮人吃好幾天啊。”望著那可憐的人,她告訴自己:“從今以後,我不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吃喝穿著上,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掠奪窮人的錢。”
許哲辭去高薪的工作,加入一個反戰的國際救傷隊裏做義工,打掃、煮飯、洗衣,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抗戰結束後,她隨救傷隊來到英國。一九四五年,她希望入護理學校學習,因爲她內心深深牽挂著貧苦、病弱的人,她希望學會護理工作,將來能爲老人、窮人、病人們服務。當時,護校學生的年齡限製是十七歲到二十五歲,她已經四十七歲,但她並不氣餒,寫信向護校校長表明學護理的心意,在信中她寫到:“我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了幫助更多的人。”這句話感動了護校校長,破例准許她入學研習護理課程。護校八年,她用心學習從小孩到老人、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等各種不同層面的照顧與養護,她默默許下心願,要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技能,完全奉獻給需要的病人、老人與窮人。
一九五叁年,她自護校畢業。巴拉圭的一家慈善機構知道她發願要無條件爲窮苦的病人奉獻,就寫信邀約她前往巴拉圭。這家慈善機構只有叁位醫生,卻要照顧很多病人,她是唯一的護士,因此她的工作格外繁重。雖然沒有薪資,而且忙累,但她內心始終很愉快,能將自己所學奉獻在病人身上,爲他們減輕病苦,她感到很安慰。
一九六一年,她來到新加坡,從姐姐口中得知有個窮人醫院從一九一零年創辦至當年,都沒有一個護士。當時醫院內有叁百八十個病人,因爲醫療人員不足,無法得到適當的照料,她就自薦到醫院照顧病人。
她這一生,除了當秘書那段時間領取薪資之外,其余工作都是無薪職。她想如果醫院有錢,就能輕易地花錢請到護士來照顧病人,可是這所窮醫院因爲沒有錢,沒有人要去,所以她自願去。
在那所醫院,她看到老人們一天只吃兩餐,常常忍受饑餓,就讓姐姐財務支援,每天買面包給叁百八十位病人吃,親手派送,樓上樓下地跑。
在醫院服務將近叁年時,她決定自己辦老人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忍老人常常挨餓。她的姐姐深受感動,決定支持她辦老人院,馬上取出存款買下一塊地。一九六八年,她倆創辦的養老病院成立,完全免費收容了兩百五十位貧病老人。
許哲姐妹照顧窮人的心,是來自童年時期母親的身教。當時雖然家裏窮,但一有窮人來要飯,母親總會想法分一些給他們。耳濡目染之下,母親的慈悲善行深深影響著兩姊妹,讓她們擁有一顆仁慈博愛、歡喜布施的心,無我無私地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許哲照顧老人無微不至,自己卻過著苦行僧般的安貧生活。她的飲食非常簡單,一天只吃一餐,通常是一份生果蔬菜或是一杯鮮奶,她說:“我從小就吃素,因爲我對魚、肉過敏。”她也從不在衣著上花費,都是穿別人不要的衣服,有的是從垃圾堆裏撿來洗幹淨再穿。她認爲穿衣服是爲了保暖和蔽體,無所謂好不好看。
她照顧窮病老人的善行,漸漸被社會大衆肯定,很多好心人前來幫忙。有的人載來大堆米和蔬菜,甚至有時多到吃不完。在征求贊助者的同意後,她把多余的米糧分贈給其他貧窮家庭,最多時曾同時照顧二十六戶。她不僅在新加坡建立養老病院,還到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去協助當地的慈善機構設立養老院。除了照顧養老病院的老人,她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周遭需要關心的人。她把時間、精神完全奉獻給世間苦難的人,忘了自身,忘了今夕是何年。
一百零六歲的許哲,從外貌上看,象是六七十歲,她一頭銀白短發,皮膚光滑、耳聰目明、手腳利落,牙齒完好無缺,顯得年輕、健康、有活力,與很多上了年歲的人很不一樣。她每天閱讀、靜坐、運動、布施、做瑜珈,她的精神、體力絲毫不遜年輕人。她透露她的長壽之道是:今天起來今天做工,不停地做工,做人間的義工。同時,她不生煩惱心、不惡口、不吃肉、不猛火煮食、不沾咖啡、酒,所以身心能常保平靜、喜悅,當然,她將身心奉獻給貧病老人的無畏布施,自然能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
一九九四年,許哲已經九十六歲。有一天,她經過一位她曾經照顧過的老婆婆家,推門進去,看見老婆婆躺在地上。她趕緊扶起老婆婆,倒水喂老婆婆喝下,幫老婆婆洗淨身子,換上幹淨的衣服,然後到外面買了一碗稀飯喂老婆婆吃。隨後,聯絡紅十字會的救護車,送老婆婆到醫院,辦好住院手續,老婆婆不讓她走,她就留在醫院陪伴老婆婆,一直到夜晚十點半才回去。
第二天一早,許哲又趕到醫院探望老婆婆,護士小姐告訴她,老婆婆昨天半夜兩點已經去世了,走得很平靜、很安詳。
她一聽,心裏感到很欣慰,因爲,婆婆走時幹幹淨淨,而且吃過了稀飯。她感恩地說:“婆婆給我的最好“禮物”,就是臨終前讓我握著她的手兩分鍾。”那真誠的愛,透過手心的溫暖,陪伴著老婆婆平靜地離開人間。
十幾年前,她姐姐往生後,留給她一筆不大不小的遺産。她把遺産全數拿出來布施,買了十幾棟房子,給當時急需住房的貧困老人及破碎家庭,並每個月定期分派米糧給他們,…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