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P58

  ..续本文上一页于忏悔心猛不猛利,具不具足四力,修持时间是否相续、恒常等。忏悔的质量就观待这些,如果能增上圆满这些因素,忏罪的效果会大不一样。而四力当中,能破现行力和遮止罪恶力的发起又全靠修习业果。由数数思惟黑业的过患,就可以生起猛利的追悔心和誓不再犯的防护心,这样忏悔就会真正达到扼要。所以,忏悔的至心猛利全靠对业果的修习,对业果能获得定解,忏悔时就可以发起皈依心、菩提心、念诵心咒的至诚心。

  总之,修金刚萨埵法门的关键是四力忏悔,四力忏悔能不能达到扼要的关键就是修业果。

  以上宣说了金刚萨埵忏悔法门和修习业果的关系。

  乙八、破斥邪见

  有人怀疑:如果行善决定得安乐、造恶决定得痛苦,为什么好人反而遭殃、恶人反而享福呢?

  假如人只有一世,可以说善恶报应不决定。但是因果通于三世,好人行善却遭殃,这是前世恶业的苦报,以今生的善业决定在将来现前安乐。恶人造恶却享福,这是前世善业的福报,以今生的恶业决定在将来现前痛苦。

  又有人说:业没有贤劣,行善没有利益、造罪没有危害,一切都是大平等性,通彻无碍。

  如果无法忍受火星灼伤皮肤的痛苦,或者听到别人说点过失就生嗔心,则说明内心还有执著,有执著就有取舍的分别心;有分别就有善恶;有善恶法尔就有苦乐、利害;造恶障碍开发大平等性,行善接近开发大平等性。所以应当谨慎取舍业果。以上这种邪见极为恶劣,虽然没有学顺世外道,但是相续中已经生起断见,后世也唯有堕入金刚地狱。龙树菩萨说:“邪见之人虽行善,异熟皆为无尽苦。”

  执这种邪见的过患是:认为没有佛菩萨,自然舍弃皈依、发心、清净观、敬信心等一切法行,而且声称没有恶趣和众生,颠倒行持杀生、不与取等不善业,如弃尸体般地抛弃慈悲心和四种厌世的修法 。

  所以只要二取迷乱还没有消于法界、见解没有究竟之前,苦乐是无欺存在,所以取舍业果至关重要。释迦牟尼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开显解脱道》中说:“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于此无欺因果正道中,显现一切轮涅之诸法,虽知自作定熟于自身,我等无力如法作取舍,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能作善恶取舍求加持。”

  归摄以上业果的修法内容,就是宗大师摄颂所说:“黑白业感苦乐果,各别应受勤止作。别于无始所集罪,四力对治求加持。”

  二零零六年藏历六月初四于喇荣五明佛学院*轮区,由录音整理成文。

  

  《因果的奥秘》思考题

  

  1、“修学皈依之后思惟业果”,在次第安排上有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是对业果的胜解信?

  3、为什么要在思惟总别业果之后,再进入正行取舍之中?

  4、叙述业决定之理。

  5、如果不能对业果的决定之相产生决定的认识,会有何种过患?

  6、叙述业增长广大之义。

  7、以什么原因诸龙死没当生人天,乃至于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8、解释颂词含义:

  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

  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

  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

  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

  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9、叙述未造不遇、已造不失之义。

  10、解释颂词含义:

  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

  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11、承许“未造业会遇”会有哪些过失?

  12、承许“已造业失坏”会有哪些过失?

  13、有情造恶业,果报只会成熟在自己相续上,为什么还要修自他交换呢?

  14、举出和总的业果四条道理相违的世间邪见。

  15、谈谈如何把业果的四条道理运用在日常修行上。

  16、思惟总的业果道理,在转变我们的观念上有哪些效果?

  17、世尊宣说十业道的用意何在?

  18、为什么说十善业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圆满的根本依处?

  19、口说我是大乘,实际不能防护十善业道,会遭到何种诃责?

  20、说出杀生的事、意乐、加行和究竟。

  21、为什么不能堕胎?

  22、说出不与取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23、为什么偷盗十方僧物的罪过无量无边呢?

  24、说出邪淫的事。

  25、对以下观点,以佛法的智慧进行剖析:

  ①男女性交混乱,在国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②婚外恋没有触及任何法律条文,所以是合理的。

  ③性生活混乱是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人民生活达到一定富裕程度时必然出现的现象,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④性行为本身是自然的,与对和错无关。

  ⑤无性决不等于纯洁、高尚,对异性的向往、冲动和性行为不是邪恶、下流,而是生理与心理正常健康的体现,是合法、自尊、骄傲、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没有性欲望的人,身心是不健全的,有性欲望而得不到满足,是不人道的。

  26、邪淫如何有害天伦?如何有害风俗?如何有害寿命?如何有害心术?如何有害人节?

  27、对于居士来说,如何才能做到终身不二色?

  28、以“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将会导致何种社会问题?

  29、君子不近声色,不过是叫人要淡爱欲,如果把爱欲视为毒蛇猛虎,不是有点太过分吗?

  30、大富贵人往往多造淫业,为什么不见他们有报呢?

  31、说出妄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32、妄语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何种影响?

  33、为什么不能轻易违背诺言或誓言?

  34、有人说:生存在这个人人都说妄语的世界中,如果还是以诚信的方式待人,自己只会吃亏。请对这种观点发表评论。

  35、妄语业泛滥对整个时代造成了何种影响?

  36、说出离间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37、为什么不能赞成、支持或者随喜他人离婚?

  38、为什么在师徒、寺院之间挑拨是非罪过非常严重?

  39、说出粗恶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40、说明贪欲圆满五相:①有耽著心;②有贪婪心;③有饕餮心;④有谋略心;⑤有覆蔽心。

  41、说明嗔恚圆满五相:①有憎恶心;②有不堪耐心;③有怨恨心;④有谋略心;⑤有覆蔽心。

  42、说明邪见圆满五相:①有愚昧心;②有暴酷心;③有越流行心;④有失坏心;⑤有覆蔽心。

  43、闻思三毒圆满五相,对于修行有何帮助?

  44、①从所贪供侍、名誉、供养、资产、胜生五方面,描述非圆满贪欲之相。

  ②就报复心理、幸灾乐祸心理,描述非圆满嗔恚之相。

  45、①贪、嗔、邪见本来是意,为什么还有意乐、加行呢?

  ②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贪欲;

  ③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嗔恚;

  ④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邪见。

  46、解释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有事。

  47、邪见种类很多,为什么在十黑业道中单指四类为邪见呢?

  48、何故思惟是业不是业道,身语七支是业也是业道,贪嗔邪见是业道不是业?

  49、以不与取为例解释:

  ①由意乐故重;②由加行故重;③由无治故重;④由邪执故重。

  50、何种情况是轻杀生?

  51、说出《本地分》所说能成就极重业的六相。

  52、解释《亲友书》颂义:

  无间贪著无对治,从德尊事所起业,

  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行。

  53、解释“由福田门故力大”的含义。

  54、解释下列比喻所对应的含义:

  ①譬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

  ②如蝇粘涕不能脱离。

  ③譬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55、说出愚者造恶业力大的五相。

  56、解释以下《宝蕴经》经文的含义:

  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57、解释敦巴仁波切的教言含义:

  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

  58、举例说明“由事物门故力大”的道理。

  59、如何由意乐门故力大?

  60、学习“具力业门”对于自己的修行有何种利益?

  如何将这一科的法义转为修行?

  61、按照经论说明十黑业的异熟果。

  62、依《十地经》说出十黑业中每种黑业的两种等流果。

  63、造作等流果和领受等流果有什么差别?

  64、学习等流果的法义,对于修行有何启发?法义如何融入修行?

  65、一一说出十黑业所感的增上果。

  66、说出断离间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67、说出离贪欲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68、①仅仅不作杀生是不是白业呢?为什么?

  ②一般白业和殊胜白业的差别何在?

  69、说出十白业的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

  70、引业和满业有什么差别?说出引满四句。

  71、解释颂义:

  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

  72、解释:作业 增长业 不增长业

  73、举例说明:作非增长 增长非作 作而增长 非作非增长

  74、何种业是顺定受业?何种业是顺不定受业?请具体说明。

  75、说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的差别。

  76、说出《本地分》所说现法受的八种情况。

  77、有情相续中有众多善不善业,以何业的果报首先成熟?

  78、学习“引满差别”、“定不定受业”、“何果先熟之理”之后,对你的修行有什么帮助?

  79、为什么要成办具有八种功德的异熟身?

  80、分别说出以下八者的体相、作用和因:

  ①寿量具足;②形色具足;③族姓具足;④自在具足;⑤信言具足;⑥大势具足;⑦丈夫性具足;⑧大力具足。

  81、为什么修八因时要具足三缘?

  82、具体解释三缘:

  ①心清净;②加行清净;③田清净。

  83、心清净、加行清净、田清净三者的关系如何?

  84、解释颂义:

  由依止无嗔,施庄严妙色,

  说无嫉妒果,当感妙同分。

  85、以理成立“应于业果数…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