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P58

  ..續本文上一頁于忏悔心猛不猛利,具不具足四力,修持時間是否相續、恒常等。忏悔的質量就觀待這些,如果能增上圓滿這些因素,忏罪的效果會大不一樣。而四力當中,能破現行力和遮止罪惡力的發起又全靠修習業果。由數數思惟黑業的過患,就可以生起猛利的追悔心和誓不再犯的防護心,這樣忏悔就會真正達到扼要。所以,忏悔的至心猛利全靠對業果的修習,對業果能獲得定解,忏悔時就可以發起皈依心、菩提心、念誦心咒的至誠心。

  總之,修金剛薩埵法門的關鍵是四力忏悔,四力忏悔能不能達到扼要的關鍵就是修業果。

  以上宣說了金剛薩埵忏悔法門和修習業果的關系。

  乙八、破斥邪見

  有人懷疑:如果行善決定得安樂、造惡決定得痛苦,爲什麼好人反而遭殃、惡人反而享福呢?

  假如人只有一世,可以說善惡報應不決定。但是因果通于叁世,好人行善卻遭殃,這是前世惡業的苦報,以今生的善業決定在將來現前安樂。惡人造惡卻享福,這是前世善業的福報,以今生的惡業決定在將來現前痛苦。

  又有人說:業沒有賢劣,行善沒有利益、造罪沒有危害,一切都是大平等性,通徹無礙。

  如果無法忍受火星灼傷皮膚的痛苦,或者聽到別人說點過失就生嗔心,則說明內心還有執著,有執著就有取舍的分別心;有分別就有善惡;有善惡法爾就有苦樂、利害;造惡障礙開發大平等性,行善接近開發大平等性。所以應當謹慎取舍業果。以上這種邪見極爲惡劣,雖然沒有學順世外道,但是相續中已經生起斷見,後世也唯有墮入金剛地獄。龍樹菩薩說:“邪見之人雖行善,異熟皆爲無盡苦。”

  執這種邪見的過患是:認爲沒有佛菩薩,自然舍棄皈依、發心、清淨觀、敬信心等一切法行,而且聲稱沒有惡趣和衆生,顛倒行持殺生、不與取等不善業,如棄屍體般地抛棄慈悲心和四種厭世的修法 。

  所以只要二取迷亂還沒有消于法界、見解沒有究竟之前,苦樂是無欺存在,所以取舍業果至關重要。釋迦牟尼佛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開顯解脫道》中說:“黑白業果永時亦不虛,于此無欺因果正道中,顯現一切輪涅之諸法,雖知自作定熟于自身,我等無力如法作取舍,總集叁寶上師悲眼視,能作善惡取舍求加持。”

  歸攝以上業果的修法內容,就是宗大師攝頌所說:“黑白業感苦樂果,各別應受勤止作。別于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二零零六年藏曆六月初四于喇榮五明佛學院*輪區,由錄音整理成文。

  

  《因果的奧秘》思考題

  

  1、“修學皈依之後思惟業果”,在次第安排上有什麼道理?

  2、爲什麼說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是對業果的勝解信?

  3、爲什麼要在思惟總別業果之後,再進入正行取舍之中?

  4、敘述業決定之理。

  5、如果不能對業果的決定之相産生決定的認識,會有何種過患?

  6、敘述業增長廣大之義。

  7、以什麼原因諸龍死沒當生人天,乃至于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8、解釋頌詞含義:

  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

  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若未修施屍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

  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

  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9、敘述未造不遇、已造不失之義。

  10、解釋頌詞含義:

  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舍,

  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11、承許“未造業會遇”會有哪些過失?

  12、承許“已造業失壞”會有哪些過失?

  13、有情造惡業,果報只會成熟在自己相續上,爲什麼還要修自他交換呢?

  14、舉出和總的業果四條道理相違的世間邪見。

  15、談談如何把業果的四條道理運用在日常修行上。

  16、思惟總的業果道理,在轉變我們的觀念上有哪些效果?

  17、世尊宣說十業道的用意何在?

  18、爲什麼說十善業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圓滿的根本依處?

  19、口說我是大乘,實際不能防護十善業道,會遭到何種诃責?

  20、說出殺生的事、意樂、加行和究竟。

  21、爲什麼不能墮胎?

  22、說出不與取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23、爲什麼偷盜十方僧物的罪過無量無邊呢?

  24、說出邪淫的事。

  25、對以下觀點,以佛法的智慧進行剖析:

  ①男女性交混亂,在國外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我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②婚外戀沒有觸及任何法律條文,所以是合理的。

  ③性生活混亂是社會發展到較高水平、人民生活達到一定富裕程度時必然出現的現象,恐怕是無法避免的。

  ④性行爲本身是自然的,與對和錯無關。

  ⑤無性決不等于純潔、高尚,對異性的向往、沖動和性行爲不是邪惡、下流,而是生理與心理正常健康的體現,是合法、自尊、驕傲、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反,沒有性欲望的人,身心是不健全的,有性欲望而得不到滿足,是不人道的。

  26、邪淫如何有害天倫?如何有害風俗?如何有害壽命?如何有害心術?如何有害人節?

  27、對于居士來說,如何才能做到終身不二色?

  28、以“性解放”思潮的影響將會導致何種社會問題?

  29、君子不近聲色,不過是叫人要淡愛欲,如果把愛欲視爲毒蛇猛虎,不是有點太過分嗎?

  30、大富貴人往往多造淫業,爲什麼不見他們有報呢?

  31、說出妄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32、妄語對自己的修行會有何種影響?

  33、爲什麼不能輕易違背諾言或誓言?

  34、有人說:生存在這個人人都說妄語的世界中,如果還是以誠信的方式待人,自己只會吃虧。請對這種觀點發表評論。

  35、妄語業泛濫對整個時代造成了何種影響?

  36、說出離間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37、爲什麼不能贊成、支持或者隨喜他人離婚?

  38、爲什麼在師徒、寺院之間挑撥是非罪過非常嚴重?

  39、說出粗惡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40、說明貪欲圓滿五相:①有耽著心;②有貪婪心;③有饕餮心;④有謀略心;⑤有覆蔽心。

  41、說明嗔恚圓滿五相:①有憎惡心;②有不堪耐心;③有怨恨心;④有謀略心;⑤有覆蔽心。

  42、說明邪見圓滿五相:①有愚昧心;②有暴酷心;③有越流行心;④有失壞心;⑤有覆蔽心。

  43、聞思叁毒圓滿五相,對于修行有何幫助?

  44、①從所貪供侍、名譽、供養、資産、勝生五方面,描述非圓滿貪欲之相。

  ②就報複心理、幸災樂禍心理,描述非圓滿嗔恚之相。

  45、①貪、嗔、邪見本來是意,爲什麼還有意樂、加行呢?

  ②舉例說明以貪、嗔、癡引發貪欲;

  ③舉例說明以貪、嗔、癡引發嗔恚;

  ④舉例說明以貪、嗔、癡引發邪見。

  46、解釋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

  47、邪見種類很多,爲什麼在十黑業道中單指四類爲邪見呢?

  48、何故思惟是業不是業道,身語七支是業也是業道,貪嗔邪見是業道不是業?

  49、以不與取爲例解釋:

  ①由意樂故重;②由加行故重;③由無治故重;④由邪執故重。

  50、何種情況是輕殺生?

  51、說出《本地分》所說能成就極重業的六相。

  52、解釋《親友書》頌義: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

  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53、解釋“由福田門故力大”的含義。

  54、解釋下列比喻所對應的含義:

  ①譬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

  ②如蠅粘涕不能脫離。

  ③譬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55、說出愚者造惡業力大的五相。

  56、解釋以下《寶蘊經》經文的含義:

  叁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于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57、解釋敦巴仁波切的教言含義:

  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

  58、舉例說明“由事物門故力大”的道理。

  59、如何由意樂門故力大?

  60、學習“具力業門”對于自己的修行有何種利益?

  如何將這一科的法義轉爲修行?

  61、按照經論說明十黑業的異熟果。

  62、依《十地經》說出十黑業中每種黑業的兩種等流果。

  63、造作等流果和領受等流果有什麼差別?

  64、學習等流果的法義,對于修行有何啓發?法義如何融入修行?

  65、一一說出十黑業所感的增上果。

  66、說出斷離間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67、說出離貪欲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68、①僅僅不作殺生是不是白業呢?爲什麼?

  ②一般白業和殊勝白業的差別何在?

  69、說出十白業的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

  70、引業和滿業有什麼差別?說出引滿四句。

  71、解釋頌義:

  由一引一生,能滿則衆多。

  72、解釋:作業 增長業 不增長業

  73、舉例說明:作非增長 增長非作 作而增長 非作非增長

  74、何種業是順定受業?何種業是順不定受業?請具體說明。

  75、說出現法受、順生受、順後受的差別。

  76、說出《本地分》所說現法受的八種情況。

  77、有情相續中有衆多善不善業,以何業的果報首先成熟?

  78、學習“引滿差別”、“定不定受業”、“何果先熟之理”之後,對你的修行有什麼幫助?

  79、爲什麼要成辦具有八種功德的異熟身?

  80、分別說出以下八者的體相、作用和因:

  ①壽量具足;②形色具足;③族姓具足;④自在具足;⑤信言具足;⑥大勢具足;⑦丈夫性具足;⑧大力具足。

  81、爲什麼修八因時要具足叁緣?

  82、具體解釋叁緣:

  ①心清淨;②加行清淨;③田清淨。

  83、心清淨、加行清淨、田清淨叁者的關系如何?

  84、解釋頌義:

  由依止無嗔,施莊嚴妙色,

  說無嫉妒果,當感妙同分。

  85、以理成立“應于業果數…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