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数修习”。
86、为什么“于如来语应修深忍”?
87、对业果仅仅了知而不思惟会产生何种过患?
88、为什么可以断定自称解空而对业果不注重的人是颠倒解空?
89、解释颂义:
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
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
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90、能截断恶趣的一法是什么?
91、说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
92、解释语录之义:
“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
93、遮止恶行的方法是什么?
94、解释颂义:
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
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
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95、敦巴仁波切说:“觉沃瓦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这句教言对您的修行有什么启示?
96、为什么恶行不能不思放置,须要励力修习忏悔?
97、说出能破现行力的体性以及如何修它的因。
98、说出能对治现行力的六种修法。
99、说出遮止罪恶力的体性和利益。
100、为什么说没有诚意防护之心,所作悔罪唯有空言?
101、为什么说思惟黑业过患对引发至心忏悔至关重要?
102、为什么忏悔的效果不能一概决定?
103、忏悔可以净罪和已作不失坏是否相违?为什么?
104、如果顺定受业以四力忏悔可以被转为不定受,那和顺不定受业有什么差别呢?
105、解释《八千颂大疏》的文句:
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
106、凡夫不具有能破罪业种子的出世间对治,却能从根本上拔除罪业,对此以理成立。
107、罪业从根本拔除和尚须领受头痛等微苦是否自相矛盾呢?
108、为什么须励力防护嗔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109、既说“能尽净有力之业”,又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110、悔除清净和最初无染的差别何在?
111、解释颂义:
①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
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
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②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
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
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
及能远离贪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
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
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③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
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112、为什么须要多读宣说业果因缘的教典?
113、说出下士意乐生起之量。
114、为什么生起意乐之后还要励力善修?
115、既要厌离生死圆满,又要希求生死圆满,这样自相矛盾,如何在一个心上修持呢?
116、为什么说尸罗是道之根本?
117、以理成立修道须要一种最极圆满之身。
118、论中对两种观点评论说:“此是全未了知圣教扼要”,对此具体解释。
十善楷模
许哲居士是新加坡的一位传奇人物,她一百零六岁的时候,不但不需人照顾,反而还在照顾许多比她小二三十岁的孤苦无依的老人和破碎家庭。
一八九八年,许哲出生在广东一个荒僻小镇。她从童年起,每天要帮忙做很多家务。清晨到河边洗完衣服后,再到山上、野地采集药草,然后回家帮忙做手工,赚取微薄的工资贴补家用。后来,因为家中发生变故,母亲带着她和姐姐弟妹四人离开广州,到马来西亚槟城投靠亲戚。
当时,许哲已经二十几岁,却还是一个文盲,只能从事打扫的清洁工作,但上进心很强的她一直在寻求就学的机会。槟城附近有一所教会办的小学,每次经过那里听到小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她心中就十分羡慕。有一天,她鼓足勇气走进学校,告诉修女们:“我想读书,可是我没有钱,我可以帮你们打扫、洗衣服,请你们让我读书。”修女们答应许哲的要求,并且让她住到教会后面的房子,每个月四块钱的房租,就以打扫、拖地、洗衣服、做家事来抵偿。就这样,许哲开始了她人生的求学生涯,她每天认真地读书,虽然放学后还要做许多事情,但是她内心有着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
三十岁时,许哲为了逃婚离开槟城到了香港,因为能流利地书写中、英文,在外国公司谋得了一份秘书的工作。一九三九年,日军攻打香港,许哲随公司到重庆避难,当时许哲的薪水高达一百五十元,而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
有一天,她和朋友在一家高级餐馆吃完饭后,走出餐馆,突然有人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她乞讨。当时她心头一震:“这世上,还有这么可怜的人,饿了好几天没饭吃。我刚刚那一餐饭,可以让好多穷人吃好几天啊。”望着那可怜的人,她告诉自己:“从今以后,我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的吃喝穿着上,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掠夺穷人的钱。”
许哲辞去高薪的工作,加入一个反战的国际救伤队里做义工,打扫、煮饭、洗衣,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抗战结束后,她随救伤队来到英国。一九四五年,她希望入护理学校学习,因为她内心深深牵挂着贫苦、病弱的人,她希望学会护理工作,将来能为老人、穷人、病人们服务。当时,护校学生的年龄限制是十七岁到二十五岁,她已经四十七岁,但她并不气馁,写信向护校校长表明学护理的心意,在信中她写到:“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这句话感动了护校校长,破例准许她入学研习护理课程。护校八年,她用心学习从小孩到老人、从出生到死亡、从身体到心灵等各种不同层面的照顾与养护,她默默许下心愿,要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技能,完全奉献给需要的病人、老人与穷人。
一九五三年,她自护校毕业。巴拉圭的一家慈善机构知道她发愿要无条件为穷苦的病人奉献,就写信邀约她前往巴拉圭。这家慈善机构只有三位医生,却要照顾很多病人,她是唯一的护士,因此她的工作格外繁重。虽然没有薪资,而且忙累,但她内心始终很愉快,能将自己所学奉献在病人身上,为他们减轻病苦,她感到很安慰。
一九六一年,她来到新加坡,从姐姐口中得知有个穷人医院从一九一零年创办至当年,都没有一个护士。当时医院内有三百八十个病人,因为医疗人员不足,无法得到适当的照料,她就自荐到医院照顾病人。
她这一生,除了当秘书那段时间领取薪资之外,其余工作都是无薪职。她想如果医院有钱,就能轻易地花钱请到护士来照顾病人,可是这所穷医院因为没有钱,没有人要去,所以她自愿去。
在那所医院,她看到老人们一天只吃两餐,常常忍受饥饿,就让姐姐财务支援,每天买面包给三百八十位病人吃,亲手派送,楼上楼下地跑。
在医院服务将近三年时,她决定自己办老人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忍老人常常挨饿。她的姐姐深受感动,决定支持她办老人院,马上取出存款买下一块地。一九六八年,她俩创办的养老病院成立,完全免费收容了两百五十位贫病老人。
许哲姐妹照顾穷人的心,是来自童年时期母亲的身教。当时虽然家里穷,但一有穷人来要饭,母亲总会想法分一些给他们。耳濡目染之下,母亲的慈悲善行深深影响着两姊妹,让她们拥有一颗仁慈博爱、欢喜布施的心,无我无私地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许哲照顾老人无微不至,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安贫生活。她的饮食非常简单,一天只吃一餐,通常是一份生果蔬菜或是一杯鲜奶,她说:“我从小就吃素,因为我对鱼、肉过敏。”她也从不在衣着上花费,都是穿别人不要的衣服,有的是从垃圾堆里捡来洗干净再穿。她认为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和蔽体,无所谓好不好看。
她照顾穷病老人的善行,渐渐被社会大众肯定,很多好心人前来帮忙。有的人载来大堆米和蔬菜,甚至有时多到吃不完。在征求赞助者的同意后,她把多余的米粮分赠给其他贫穷家庭,最多时曾同时照顾二十六户。她不仅在新加坡建立养老病院,还到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去协助当地的慈善机构设立养老院。除了照顾养老病院的老人,她随时随地都在关心周遭需要关心的人。她把时间、精神完全奉献给世间苦难的人,忘了自身,忘了今夕是何年。
一百零六岁的许哲,从外貌上看,象是六七十岁,她一头银白短发,皮肤光滑、耳聪目明、手脚利落,牙齿完好无缺,显得年轻、健康、有活力,与很多上了年岁的人很不一样。她每天阅读、静坐、运动、布施、做瑜珈,她的精神、体力丝毫不逊年轻人。她透露她的长寿之道是:今天起来今天做工,不停地做工,做人间的义工。同时,她不生烦恼心、不恶口、不吃肉、不猛火煮食、不沾咖啡、酒,所以身心能常保平静、喜悦,当然,她将身心奉献给贫病老人的无畏布施,自然能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
一九九四年,许哲已经九十六岁。有一天,她经过一位她曾经照顾过的老婆婆家,推门进去,看见老婆婆躺在地上。她赶紧扶起老婆婆,倒水喂老婆婆喝下,帮老婆婆洗净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到外面买了一碗稀饭喂老婆婆吃。随后,联络红十字会的救护车,送老婆婆到医院,办好住院手续,老婆婆不让她走,她就留在医院陪伴老婆婆,一直到夜晚十点半才回去。
第二天一早,许哲又赶到医院探望老婆婆,护士小姐告诉她,老婆婆昨天半夜两点已经去世了,走得很平静、很安详。
她一听,心里感到很欣慰,因为,婆婆走时干干净净,而且吃过了稀饭。她感恩地说:“婆婆给我的最好“礼物”,就是临终前让我握着她的手两分钟。”那真诚的爱,透过手心的温暖,陪伴着老婆婆平静地离开人间。
十几年前,她姐姐往生后,留给她一笔不大不小的遗产。她把遗产全数拿出来布施,买了十几栋房子,给当时急需住房的贫困老人及破碎家庭,并每个月定期分派米粮给他们,…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