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爲他們繳交水電費等。
她的愛心不僅限于老人,她希望開辦一個不分種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的家庭式收容中心,爲那些被遺棄的老人、棄婦、兒童提供一個中途站,給予他們家庭成員般的關愛,以恭敬心相待,讓他們建立起自信心和尊嚴。
一百零一歲時,她接觸了佛教,歡喜信受而皈依,並開始老實念佛,全身心依止阿彌陀佛,不論走到哪裏,佛號永遠相隨。一位法師認爲,許哲的五戒十善已經修到滿分。
二零零叁年,許哲獲得第六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十一位得獎者都是在生命線上苦苦掙紮求存,多數是一生下來就必須與死神搏鬥的人,而和其他幾位不同的是:她雖然奮鬥不息,一生的艱辛也不亞于他們,但她是付出全部,完全爲了別人,沒有想到自己。
一百年來,這個默默爲貧病困苦者奉獻心力的善女人,以源源不絕的慈悲心念去愛每一個需要愛的人。她無私無我地付出,那種愛的能量仿佛來自天地之間。
科判
甲一、思總業果分二
乙一、正明思總之理分叁
丙一、略說
丙二、廣說分四:
丁一、業決定之理分叁
戊一、諸苦樂唯由業所生
戊二、總結
戊叁、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丁二、業增長廣大之理分六
戊一、總說
戊二、由公案引發定解分二
己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所出公案分四
庚一、牧人歡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緣
庚二、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之因緣
庚叁、五百餓鬼之因緣
庚四、五百農夫與五百牛之因緣
己二、《賢愚經》所出公案分叁
庚一、寶天因緣
庚二、象護因緣
庚叁、金天因緣
戊叁、以勝解信成就殊勝之理
戊四、由知業與身心關系密切後,當勵力斷惡行善
戊五、以教證說明
戊六、攝義
丁叁、未造業不會遇
丁四、已造業不失壞分叁
戊一、略說
戊二、引教證說明
戊叁、以公案說明
丙叁、攝義
乙二、分別思惟分二
丙一、顯十業道而爲上首分叁
丁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
丁二、強調十業道取舍之重要
丁叁、應當斷除狡詐
丙二、抉擇業果分叁
丁一、顯示黑業果分叁
戊一、正顯示黑業道分四
己一、身業分叁
庚一、殺生分叁
辛一、總說
辛二、分說分四
壬一、事
壬二、意樂
壬叁、加行
壬四、究竟
辛叁、以公案說明殺生因果分二
壬一、殘殺動物的因果公案
壬二、墮胎殺生的因果公案
庚二、不與取分二
辛一、何爲不與取
辛二、以公案說明不與取因果
庚叁、邪淫分叁
辛一、何爲邪淫分四
壬一、事
壬二、意樂
壬叁、加行
壬四、究竟
辛二、以公案說明邪淫因果
辛叁、破除性解放之邪見
己二、語業分四
庚一、妄語分叁
辛一、何爲妄語
辛二、引公案說明妄語及其果報
辛叁、剖析現代社會造妄語業之現象
庚二、離間語分二
辛一、何爲離間語
辛二、引公案說明離間語及其果報
庚叁、粗惡語分二
辛一、何爲粗惡語
辛二、引公案說明粗惡語及其果報
庚四、绮語分叁
辛一、何爲绮語
辛二、遣除疑惑
辛叁、引公案說明绮語及其果報
己叁、意業分叁
庚一、貪欲分叁
辛一、何爲貪欲
辛二、貪欲之究竟分叁
壬一、真實
壬二、圓滿之量
壬叁、非圓滿貪欲
辛叁、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庚二、嗔恚分叁
辛一、何爲嗔恚
辛二、嗔恚之究竟分叁
壬一、真實
壬二、圓滿之量
壬叁、非圓滿嗔心
辛叁、以公案教誡學人
庚叁、邪見分叁
辛一、略說
辛二、何爲邪見
辛叁、邪見之究竟分叁
壬一、真實
壬二、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壬叁、斷疑
己四、攝義分四
庚一、略說
庚二、十黑業之根源
庚叁、能究竟之差別
庚四、業與業道之差別
戊二、輕重差別分二
己一、十業道輕重分四
庚一、殺業之輕重分二
辛一、殺業之重者分五
壬一、由意樂故重
壬二、由加行故重
壬叁、由無治故重
壬四、由邪執故重
壬五、由事故重
辛二、殺業之輕者
庚二、其余九業之輕重分二
辛一、由意樂等之輕重,同殺生所說
辛二、由事之輕重分二
壬一、由事故而成重罪分九
癸一、由事故而成不與取重罪
癸二、由事故而成邪淫重罪
癸叁、由事故而成妄語重罪
癸四、由事故而成離間語重罪
癸五、由事故而成粗惡語重罪
癸六、由事故而成绮語重罪
癸七、由事故而成貪欲重罪
癸八、由事故而成嗔恚重罪
癸九、由事故而成邪見重罪
壬二、由事故而成輕罪
庚叁、《本地分》所說重業之相分六
辛一、由加行故而成重業
辛二、由串習故而成重業
辛叁、由自性故而成重業
辛四、由事故而成重業
辛五、由所治一類故而成重業
辛六、由所治損害故而成重業
庚四、《親友書》所說重業之相
己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分四
庚一、福田門分叁
辛一、叁寶等田門
辛二、僧伽田門
辛叁、其中菩薩田門
庚二、所依門分四:
辛一、以智愚而有輕重
辛二、以具戒而有輕重
辛叁、破戒者等之罪業
辛四、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庚叁、事物門
庚四、意樂門分二
辛一、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辛二、嗔恚尤爲嚴重
戊叁、此等之果分叁
己一、異熟果
己二、等流果分二
庚一、領受等流果
庚二、造作等流果
己叁、增上果
丁二、白業果分二
戊一、白業分叁
己一、略說
己二、廣說
己叁、殊勝十善業
戊二、果分二
己一、叁果
己二、成就殊勝之理
丁叁、業余差別分叁
戊一、引滿業差別分四
己一、善惡趣之引滿業
己二、引滿四句
己叁、引滿之相
己四、引滿二業能引幾生分二
庚一、依《俱舍》說
庚二、依《集論》說
戊二、定不定受業分二
己一、以作與增長宣說分四
庚一、總說定不定受業
庚二、作與增長之差別
庚叁、宣說四句
庚四、其余依此類推
己二、以時間宣說分二
庚一、略說
庚二、廣說分二
辛一、現法受業分二
壬一、以欲解之故
壬二、以事之故
辛二、順生、順後受業
戊叁、何果先熟之理
甲二、思別業果分二
乙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乙二、修學所依之因分叁
丙一、異熟功德分二
丁一、總說
丁二、結說
丙二、異熟果報分八
丁一、壽量具足之果報
丁二、形色具足之果報
丁叁、族姓具足之果報
丁四、自在具足之果報
丁五、信言具足之果報
丁六、大勢名稱具足之果報
丁七、丈夫性具足之果報
丁八、大力具足之果報
丙叁、異熟因緣分二
丁一、八因分八
戊一、壽量具足之因
戊二、形色具足之因
戊叁、族姓具足之因
戊四、自在具足之因
戊五、信言具足之因
戊六、大勢名稱具足之因
戊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戊八、大力具足之因
丁二、叁緣分二
戊一、叁緣之作用
戊二、別釋叁緣分叁
己一、心清淨
己二、加行清淨
己叁、田清淨
甲叁、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分二
乙一、總示分八
丙一、日夜恒須觀修業果之理
丙二、觀修業果唯一須按佛所說而獲決定之理
丙叁、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丙四、不思惟業果,僅了知亦無利益
丙五、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丙六、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丙七、何取何舍
丙八、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乙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分八
丙一、罪業不可放置,須勵力修忏悔
丙二、墮罪還出
丙叁、以四力忏悔罪業分二
丁一、略說
丁二、別別廣說四力分四
戊一、能破壞現行力修持之理
戊二、能對治現行力修持之理分六
己一、依甚深經
己二、依解空性
己叁、依止密咒分叁
庚一、未得淨罪相前應當念修
庚二、淨罪相
庚叁、列舉密咒功德
己四、依于形象
己五、依于供養
己六、依于名號
戊叁、能遮止罪惡力分二
己一、正說此力及其利益
己二、須誠意防護
戊四、依止力
丙四、有關惡淨之理的難答分八
丁一、由修者力之大小、對治圓不圓具等,淨障會有上中下種種差別
丁二、順定受亦能完全清淨之理
丁叁、定業可清淨與其定義不相違
丁四、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報
丁五、教誡須在違品上勤修
丁六、定業若能清淨,爲何經說唯除先業異熟
丁七、駁斥以過去公案不決定之理
丁八、針對某些不決定亦無過失之理
丙五、最初即須精勤防護令不犯
丙六、凡所了知的,須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丙七、凡所了知的須實修之義
丙八、贊歎正見、教誡珍惜業果之法
甲四、深信業果之總結分八
乙一、業決定之理
乙二、業的增上廣大分六
丙一、由意樂的增上廣大性
丙二、由對境的增上廣大性
丙叁、由所依的增上廣大性
丙四、造業時間與數量的增上廣大性
丙五、事的增上廣大性
丙六、造業範圍的增上廣大性
乙叁、善業的特殊規律分四
丙一、特殊時期的增上廣大
丙二、特殊地域的增上廣大
丙叁、特殊助緣的增上廣大
丙四、特殊行善方法的增上廣大
乙四、十善業道
乙五、等流果的思惟
乙六、生活當中的八因叁緣
乙七、四力忏悔
乙八、破斥邪見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