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其他主宰者。
《毗奈耶阿笈摩》亦雲:“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毗奈耶阿笈摩》也說:“即使經曆了百千劫的漫長時間,已造諸業也不可能無故消失。一旦因緣聚會時,造業者的相續將絲毫不爽地感受果報。”
戊叁、以公案說明
唐朝代宗大曆年間,有一位隱士叫李源,原先是位貴族子弟,父親死于安祿山叛亂之後,他便把府宅捐爲寺院。當時,寺院住持圓澤禅師和他關系很好,兩人相約去四川遊曆峨眉山和青城山。李源想從荊州坐船由水路去四川,圓澤卻想從陸路由長安入川。兩人爭論了很久,半年都沒有決定下來。李源說:“我已經不和官場上的人來往,所以不願再走長安的道。”圓澤說:“那就聽你的。”于是,兩人便從湖北出發。
船行到南浦地方時,天還沒黑,便停船靠岸。這時,岸上有個女人背著瓦甕,正來河邊取水,圓澤一見便流淚說:“我不想經過此地,就是怕見到她。”
李源問:“這一路上這樣的女人不少,爲何唯獨爲她感傷呢?”
圓澤說:“這個女人姓王,我本來應該做她的兒子。她懷孕叁年,因我一直不來,所以沒有分娩。今天既然相見,已是無法可避。請你多呆幾天,助我速生,並將我葬在山谷之中。叁天後,請來看我,到時我以一笑做爲憑信。十二年後的中秋月夜,你來杭州天竺寺外,那是與你再見之日。”
李源很後悔這次水路之行,心中非常難過。圓澤沐浴後,就坐脫而去。
叁日之後,李源到王家去看,女人果然生了一個男孩。當他抱著嬰兒時,嬰兒果然微笑,李源就把詳情告訴王氏,王氏便厚葬了圓澤禅師。
這時,李源已無心再去四川,于是就回到慧林寺。在詢問了圓澤的弟子之後,才曉得圓澤在出發之前,早已把後事囑咐好了。
十二年後,李源如約來到杭州天竺寺外。那天夜晚,月光特別明亮,他忽然聽到葛洪井邊傳來一陣歌聲,只見一個牧童,頭上挽著雙髻,身穿短衣,騎在牛背上,敲著牛角唱道:“叁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李源知道他是圓澤的後身,便上前問道:“澤公可好?”
牧童回答:“李公真是信士。你我路不同,不要接近。你俗緣未了,如能勤修不墮落,便可相見。”說完又唱歌乘牛而去。歌詞是:“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功德藏》中說:“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在高空中飛翔的金翅鳥,它的身影雖然暫時不在地面上顯現,但是它一刹那也未離開。一旦金翅鳥俯沖下來,當處立即就會現前它黑乎乎的巨大身影。此世的圓澤是一位老禅師,在未從水路上叁峽入川之前,一切似乎平安無事,而當船行到南浦、業的時輪已走到正點時,一切都無可逃脫。即便是能知曉過去未來、具有坐脫立亡本領的圓澤禅師,也無法遮止業力的現行,只有隨業入胎而改形易面,變成一個嬰兒。
當年,目犍連尊者被裸形外道打得全身稀爛時,人們問他:“你是聲聞衆中神通第一,怎麼會被打成這樣?”他說:“因爲被前世業力所持,我連“神”字都想不起來,更不要說顯神通了。”本來以目犍連尊者的神力,右腳指一踩,便可以撼動整個帝釋天宮,然而以前世罵母的業力成熟,在業力現行的同時,如何能施展神通呢?
以下宣說琉璃王誅滅釋迦族的公案:
波斯匿王初登王位時,想迎娶一位釋迦族女子作王後,于是派遣大臣去迦毗羅衛國求婚。五百釋迦族人聚會商議此事,他們顯得十分不悅,因爲釋迦族種姓高貴,不應與女奴之子婚配,但又因懼怕得罪波斯匿王,所以一時商議不下。當時長者摩诃男說:“波斯匿王的性情暴惡,我們如果不應允,他必定會毀壞我們的國家。我家婢女有一位美麗端莊的女兒,不如就將她嫁給波斯匿王。”得到衆人同意後,摩诃男就讓此女子沐浴更衣,又用寶車親自將她送往波斯匿王那裏,並且告訴波斯匿王:“這是我的女兒,你們可以成親。”國王非常歡喜,拜她爲第一夫人,不久夫人生下一子,即琉璃太子。
太子八歲時,波斯匿王就令他前往迦毗羅衛國學習射箭的技藝。琉璃太子乘著大象,與衆多仆人一同前往摩诃男家中。摩诃男召集五百位童子,陪伴王子學習。
當時,新建了一座講堂,猶如天宮一般。衆人說:“我們應先延請佛與僧衆前來應供,這樣可以獲得無量福報。”于是敷設座具,懸挂幡蓋,以香水灑地,焚燒名香。這時,琉璃太子跑進講堂,登上獅子座,釋迦族人見後,聲色俱厲地呵斥他:“女奴的兒子!”並且將太子牽出門外,推倒在地。琉璃太子感到非常屈辱,便對身旁的苦行梵志說:“釋迦族人對我橫加毀辱,以後我登上王位時,你要提醒我這件事。”
後來,波斯匿王死後,琉璃太子繼位,苦行梵志就此事提醒琉璃王。琉璃王便命令群臣集合四種兵甲,前去討伐釋迦族。當軍隊抵達迦毗羅衛國時,琉璃王遙見世尊在一棵枯樹下結跏趺座,于是下車作禮,問道:“爲什麼您不坐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下,卻坐在此處?”佛陀說:“親族陰涼之故,勝過一切外人。”國王便說:“今日世尊爲了親族,我也不應征討。”
後來,苦行梵志一再奏請討伐,琉璃王便又再次興兵。此時,目犍連尊者對世尊說:“琉璃王前來討伐釋迦族人,我想將他的四部軍隊抛到他方。”他又想將琉璃王的軍隊拔出虛空,或者移到海中,或者移到鐵圍山中間,或將釋迦族人移到他方國土,或以鐵籠子覆蓋全城。佛說:“你雖然具有這樣的功德,但終究無法將釋迦族人置于安全之地。衆生有七事不可避免,即:生、老、病、死、罪、福、因緣,想避也避免不了,你又如何能覆蓋住他們往昔的業呢?”然而,目犍連始終無法釋懷,便將相識的四五千人攝入缽中,一直舉到空中星宿之際。
釋迦族人集合四兵,出城一由旬以對抗琉璃王。釋迦族人技藝高超,他們在一由旬內遙見琉璃王,或射落對方士兵的頭髻,或射斷對方弓弦,或射破器杖、幢幡等,但並未傷人。琉璃王非常懼怕,對群臣說:“你們看此箭從什麼地方來的,他們如果真想傷害我,我必死無疑。”于是下令退兵。苦行梵志勸阻說:“大王不必畏懼,釋迦族人個個持戒,他們連蝼蟻尚且不殺,更何況是殺人,還是應當進軍。”琉璃王便聽從苦行梵志的話,繼續進軍,釋迦族人果然退入城中。琉璃王喊道:“速速打開城門,否則,我會將你們趕盡殺絕!”此時城中有位十五歲童子,名叫奢摩,他登上城牆獨自應戰,傷損了衆多敵軍,敵軍頓時崩潰逃散,藏入土洞內。當時釋迦族人告訴童子說:“你有辱于我們釋迦族的門戶,誰不知道應戰?但我們釋迦族向來修善,尚且不傷蝼蟻,更何況是人命?我們一人能敵萬人,如果迎戰,必定能摧毀敵軍,但以殺害人命,死後將墮地獄,即便生在人中,也是壽命短促,你應速離此地。”奢摩童子便離開了城市。
後來,琉璃王軍隊再次來到城門外。當時魔王波旬化作一位釋迦族人,喊人打開城門,釋迦族人見是自族人,便打開城門,琉璃王軍隊就此乘虛而入。琉璃王說:“釋迦族人衆多,索性將他們雙足埋在地下,讓暴象踏死。另外再挑選五百釋迦族女人,帶到我這邊。”當時,摩诃男乞求琉璃王:“我現在沈入水中,在我浮出水面的這段期間,無論時間長短,請你允許釋迦族人隨意逃走,等我浮出水面之後,你再殺死他們。”琉璃王應允之後,摩诃男便跳入水中,將自己頭發系在樹根上,于是斷絕性命。城中釋迦族人從四城門競相奔逃,琉璃王問大臣:“摩诃男爲什麼還沒有浮出水面?”旁人就入水將已命絕多時的摩诃男抱出,琉璃王見到外祖父已死,非常悔恨:“我外祖父爲了救護自己親族而死,早知如此,我終究不應如此討伐。”
爲琉璃王所殺之人,有九千九百九十萬,血流成河,環繞迦毗羅衛城。退軍之後,目犍連尊者對佛說:“承佛神力,我已護佑四五千人。”佛便令尊者觀察。目犍連尊者將缽從星空取下,所藏之人全部都已經死亡。
琉璃王到尼拘羅園後,安慰五百侍女:“不必憂愁,我就是你們的丈夫。”然後想和一釋迦女交通,這個釋迦女罵道:“我爲什麼要和女奴之子通情?”琉璃王大怒,便斬斷她的手足,扔入深坑。五百侍女都這樣辱罵琉璃王:“誰會以自己身體和女奴之子交通!”于是五百侍女也慘遭同樣的懲罰。五百侍女慘痛難忍,便喚如來名號求佑:“我們同是釋迦種姓,如來出家成佛,我們慘受這樣的痛苦,爲什麼不憶念我們?”佛與衆比丘便前往劫毗羅城去,釋迦女遙見世尊,都心懷慚愧,世尊對帝釋天說:“衆女子慚愧無衣。”帝釋就以天衣蓋覆女子身體。佛告訴毗沙門天王:“衆女子饑渴已久,置辦些許天食,令彼等飽足。”佛又爲彼等演說苦集滅道,諸侍女塵垢俱盡,得到法眼淨,命終後升到天上。
佛行至東門,見到城中一片廢墟,佛告衆比丘:“以前我與衆比丘在此處說法,如今已成廢墟,無有一人,從今以後不再來此。”于是回到舍衛國祇樹園,告訴衆比丘,琉璃王和他兵衆七日之後,都將毀滅。琉璃王聞言,非常恐怖。到第七天時,琉璃王以爲已幸免于難,便帶軍隊與釆女到阿贻羅河兩側舉行宴會慶賀,忽然天空中,雲團翻滾,倏起雷震,暴風驟雨,將所有人漂溺而死。琉璃王墮入阿鼻地獄,天火將宮城一燒而空。
諸比丘問佛:“釋迦族以何因緣受此苦難?”佛說:“往昔,羅閱城有一魚村,因爲時值饑荒,米貴如黃金,人們就以草根爲食。村中有一大池塘,池內有很多魚類,人們便捕魚而食。當時有二條大魚,這樣說到:“我等是水族,不是處在幹地之中,而這些人都以我們爲食”,村中有一小孩,才八歲,雖然不捕魚,但見到人們捕魚時,心生歡喜。當時羅閱城人就是今日釋迦族,當時二條大魚,一爲琉璃王,一爲苦行梵志,見到魚笑之小孩是我,因爲殺魚的罪業,無數劫中受地獄苦,我也因隨喜造惡,而感召今日頭疼,如被石頭壓住…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