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P5

  ..續本文上一頁時代,當時人壽兩萬歲,佛教化完畢後趣入涅槃。佛的靈骨分布各地,人們建造了許多塔廟供奉這些靈骨。當時有一座塔,塔中供奉著菩薩從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象身已有些剝落、破損。有一人右繞佛塔時,看見象身破損,他心想:菩薩所乘之象現在損壞了,這不好,我應當把它修補好。于是取泥修補象身,又用雌黃塗上色彩。修複之後,他心中發願:以此功德願我將來常常尊貴,財富受用不缺。因此,他命終之後,轉生天上,天壽窮盡,又下生人間,常常都是受生在尊貴富樂的家庭,相貌也很端正,超出常人,更稀奇的是,恒時都有金象隨時侍衛著他。

  當時修補象身的人,就是今天的象護。因爲他修補象身,從此天上人間受用自然,而且他以恭敬心供奉叁寶,所以今天能值遇我而受我教化,心垢消盡,很快即證得阿羅漢果。”

  象護前世只是在幾小時中,對泥塑的菩薩坐騎象身做了一些修補與發願,以此換來的果報卻極爲廣大——多生多世出身尊貴,生活富裕安樂,相貌莊嚴,並有金象恒時侍衛。由此可見,內業的增長遠遠超過外種的增長。了知此理之後,誰不願在心田之中播下善業種子呢?

  庚叁、金天因緣

  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一位長者十分富裕,擁有無數的財寶。長者生了一個男孩,身體是金色,讓人看了非常悅意。長者很高興,請來很多相士占蔔吉凶。相士們見到這孩子的相特別殊好,氣質超凡,就爲他取名爲金天。金天不但長得奇特,福報也非常深厚:他出生當天,家裏忽然出現一口井水,深度和寬度分別都是八尺。這口井很奇特,井水能滿足衆人的心願,想要衣服,就能撈出衣服,想要食品,就能撈出食品,而且隨意就能撈出金銀財寶來,是這樣一口如意井。

  金天長大之後才華出衆,知識又淵博,深得長者的喜愛。長者考慮他的婚事時,心想:我的孩子既聰明又英俊,無人可比,一定要選一位容貌姿色出類拔萃,並且身體也是金色的名門閨秀才足以匹配。于是,他招募了一些商人,四處挑選媳婦。

  所謂無巧不成書。當時閻波國有位長者,他的女兒叫金光明。這個女孩也是美麗非凡、光彩照人,在她出生時,家中也自然出現八尺水井,也能從井裏隨心所欲撈出衣服、飲食、珍寶。

  女孩長大之後,父親也想:我女兒這樣美麗,是妙絕的人物,如果要嫁人,對方的容貌必須和我女兒的容貌光彩班配。這時,姑娘的名聲遠播,傳到了舍衛國。金天的名聲也爲女方耳聞。這兩位長者都很歡喜,互相上門求婚。舉行婚禮時,金天家擺設了宴席,請佛和僧衆應供。

  應供之後,佛爲長者夫婦、金天夫婦廣演妙法。長者全家心開意解,證得初果。世尊回到精舍之後,金天和金光明一起向父母請求出家,他們出家後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阿難問佛:“金天夫婦往昔造過何種善業,以致出生以來便能具足財富,身體金色,端正第一,又有井水能隨欲出生一切,請佛爲我們解說。”

  佛說:“那是過去九十一劫的遠古時代,當時有毗婆屍佛出世。佛滅度後留下了教法,持法的比丘們四處遊行教化。一天,他們來到一個村落,當地的人民、豪賢、長者都前來供養衣食等。有一對夫婦生活很貧困,丈夫心想:先父在世時,家中積滿了財寶,那種富裕真是難以形容。今天我卻窮得只能坐臥在草蓐上,衣服不能遮體,連一升米也沒有,日子太苦了。從前家中那麼富裕,財寶無量,卻不能值遇賢聖僧;今日有緣值遇聖衆,卻又無錢供養。想到這裏,他不禁悲傷地流下眼淚,淚水正好滴在妻子手上。

  妻子便問:“你有什麼不稱心的事,爲何這樣難過?”

  他說:“你不知道嗎?今天有僧衆來了,賢者、居士們都爭著供養。我們家窮,連一升米也沒有,如果現在不和僧衆結善緣,今生已窮,來世將會更窮。我想到這裏就不禁流淚。”

  妻子說:“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丈夫說:“如果沒有財物,單憑一片心意,還是不能滿願的。”

  妻子就提醒他:“你不妨找一找家裏過去的舊物品,如果能找到一點,正好可以用來供養。”

  丈夫就在舊物堆裏到處尋找,結果找到一枚金錢。夫妻倆就用一個新瓶子,裝滿淨水,將金錢放到水瓶裏,又將妻子的一面明鏡蓋在上面,然後拿到僧衆的住所,誠心地供養僧衆。僧衆接受以後,各各取水洗缽,有的取水飲用。夫妻倆因爲供養僧衆,內心充滿了喜悅。做福之後,夫妻倆生病去世,一起轉生忉利天。”

  佛對阿難說:“當時以一瓶淨水供養僧衆的窮夫妻,就是今天的金天夫婦。由于前世以一枚金錢、一瓶淨水和一面明鏡供養僧衆,所以感得九十一劫當中,世世容貌端正,身體金色。又因爲他們當時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如今能脫離生死,證得阿羅漢果。阿難,你要知道,一切福德不可不做,像這個窮人,以少量供養,便獲得了無量福報。”

  通過以上公案,如果能對“業增長廣大之理”産生定解,誰不樂意行善呢?發現有這樣一條規律後,最愚笨的人也會發願:盡未來際行持善法!因爲善的回報太大了。這些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都源自對業果的勝解。

  戊叁、以勝解信成就殊勝之理

  此處,宗大師引用《海龍王請問經》的教證。我們首先解釋論文,再看根本意義是什麼。

  複次,屍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叁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在屍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四者之中,後者正見尚未虧損、前叁者未能圓滿清淨而稍有虧損的人,經中說將會轉生龍中。

  “屍羅”:未被殺盜淫妄等自性罪染汙的戒律。

  “軌則”:對行走等威儀路、穿著法衣等所作事以及讀誦等善品加行處,成就軌則,對此等應當如是行,就依此而行。由于這樣行持,隨順世間而不被世間譏毀,隨順毗奈耶而不被善士呵責。

  “淨命”:未被五種邪命染汙的正命。

  “正見”: 相信輪涅因果等的正見,而非持無輪回、無涅槃、無因果的無因生或非因生等邪見。

  《海龍王請問經》雲:“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經中,海龍王向世尊提問說:“劫初時,我也曾經住在大海之中,那時拘留孫如來出現在世間,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的數量都在減少,我也減少了許多眷屬。但是現在情況不同,大海中的諸龍、龍子、龍女,都是數目無量,多得測不到邊際。世尊,爲什麼劫初和現在有這樣大的反差呢?”

  以下世尊解釋這種情況的緣由。

  “世尊告曰:“龍王!若于善說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屍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屍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世尊說:“龍王,假如有人在佛的教法中出家,而不能清淨圓滿屍羅,對于軌則、淨命、屍羅有所虧損,不能圓滿,但是見很正直,沒有虧損,這些出家人將來就不會轉生有情地獄,而是死後生于龍族。””

  下面是講古佛教法之中,墮爲龍身的在家出家四衆弟子的數量,以及從龍趣死後將會轉生人天,畢竟獲得涅槃。

  此複說于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屍羅增上,于龍趣中已生當生。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屍羅四衆弟子亦生龍中。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于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殁當生人天。除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當于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這段大義有二:一、由于虧損軌則、淨命、屍羅而墮落爲龍;二、由于正見未失壞,故能重新轉生人天,並且畢竟以此而般涅槃。

  有人想:這些四衆弟子行爲不清淨、毀犯戒律,應當墮入地獄,爲什麼還能受生龍中,並且從龍趣死後獲得人天之身呢?

  回答:屍羅、軌則、淨命、正見四者之中,以正見最爲根本。這些四衆弟子之所以不墮地獄而轉生爲龍,並且能夠重得善趣、趣入涅槃,原因就是對聖教的勝解信沒有退失。雖然行爲上有許多染汙,但因爲他們沒有退失對聖教的勝解信,心裏不會想:業因果都是邪說,我不再信佛教,我不再皈依佛教。所以能夠不墮地獄而轉生龍中。作爲凡夫,行持要像聖者那樣清淨無暇,的確很困難,但只要對聖教,特別是對業果決定之相,心無懷疑,以這種勝解信之力,便能不轉生地獄,而且從龍中死後,一定會轉生人天。除了某些趣入大乘的有情另當別論之外,這些人將來都會在賢劫諸佛的教法之中獲得涅槃。

  由此可以體會見的重要:見如果不壞,一定會獲得人天身,而且畢竟能獲得涅槃,所以這個正見如同命根。人最怕的,就是喪失正見。比如:一個人雖然在外相上做得很好,但他心中卻認爲聖教是邪說、無有因果,這就很可怕。雖然以世間標准來看,他是政壇領袖、文藝天才或成功人士,但如果心中不信業果,以此邪見力,乃至邪見未消除之間,他是不可能趣入善趣的。這樣正反一對比,我們就能明白:一切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對聖教的正見。

  我們的行爲之所以出現那麼多錯亂、染汙,一日之中不知不覺造集那麼多黑業,根子就是無明,也就是對業果不認識、很糊塗。一切行爲的根源是自心,如果自心對業果正見不能決定,身口意的行爲便很難從根本上扭轉;相反,若能再再思惟業果,對業果的認識能日漸清晰、決定,隨之而來的,必定是行爲的轉變。

  戊四、由知業與身心關系密切後,當勵力斷惡行善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我們可以做一次民意調查,選項只有兩項:第一是物質享受、地位、榮譽、愛情等,與人生關系最爲密切。因爲能否獲得這些,會極大地影響自身的安樂與痛苦。第二是黑白二業與人生關系最爲密切。…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