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裏有盡期。”
全如玉心裏恐懼起來,想回去。差役把他帶回森羅殿,道人和全如玉向閻王告辭,道人仍然拉著全如玉的手回到原來的山頭,當時正遇順風,全如玉告別道人,挂帆乘船歸來,逢人便講自己的見聞,勸人行善。
在名言世間,衆生以遍計所執的習氣會不自在地隨言論而轉,如果公開傳播不清淨、不正確、無實義的言論,挑動億萬人的貪嗔癡,使人心陷于愚暗之中,罪過嚴重,傳播者入地獄疾如射箭。現代人處處鼓吹要“緊跟潮流”,連說話也要趕時髦,可是以智慧來衡量,這個時代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大幅度增盛,到處充斥著汙穢、無意義的話題,話語內涵“緊跟潮流”,恐怕只是緊跟現代化的口惡潮流而已。所以,要有因果正見的眼目,才能在語言造作上不誤入歧途。
己叁、意業分叁:一、貪欲 二、嗔恚 叁、邪見
庚一、貪欲分叁:一、何爲貪欲 二、貪欲之究竟 叁、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辛一、何爲貪欲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産。
貪欲的事,就是屬于他人的財産。
意樂分叁:想者,謂于彼事作彼事想;煩惱者,謂叁毒隨一;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貪欲的意樂分叁:想,是對某事、某物確認無誤,譬如,對于一臺電腦,知道它是電腦,而不是其他的影碟機之類的東西。煩惱,是貪嗔癡任何一種。等起,是想占有此財物。
加行者,謂于所思義,正發進趣。
貪欲的加行,就是對所想求取之物真實進趣。譬如,生起貪欲的意樂後,再再住著、持續這種念頭,則屬于貪欲的加行。
辛二、貪欲之究竟分叁:一、真實 二、圓滿之量 叁、非圓滿貪欲
壬一、真實
究竟者,說于彼事,定期屬已,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貪欲究竟,就是對彼事決定希求,也就是心想:願這個財物等成爲我的財物。
壬二、圓滿之量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的量,就是必須全分具足以下五種心相:
一、有耽著心,謂于自財所。
第一,有耽著心,貪求財物成爲己有。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第二,有貪婪心,是希求財物輾轉增長。
叁、有饕餮心,謂于屬他資財等事,計爲華好深生愛味。
第叁,有饕餮心,就是對于他人所擁有的資財等事,心裏分別這是殊勝美好而強烈地生起愛著。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第四,有謀略心,就是心裏圖謀:這些財物如何才能歸屬于我。
五、有覆蔽心,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于貪欲煩惱覆蔽的緣故,自己不覺得羞恥,也不了知貪欲的過患,因此不知道應當從貪欲中出離。在前四種心態發生時,如果心裏能認識貪欲的過患,就能由此止息貪欲的發展,而從貪欲之中出離。此處知過患是因,出離是果。
壬叁、非圓滿貪欲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這是講貪欲非圓滿的量,以上有耽著心等五種心,如果缺少其中一種,貪欲心相就不圓滿,也就是如果只具有其中一種心乃至四種心,都不是圓滿的貪欲。
《瑜伽師地論》中,于十不善俱說加行。
這一句,是對加行斷疑。
有人懷疑:貪欲只有意樂,爲什麼還說加行?這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而宣說的,在該論中對十不善業都說了加行。
以下舉例廣說不圓滿貪欲的種種情況: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雲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有關非圓滿貪欲之理,就是心想:怎樣才能讓這位家主成爲我的仆人,符合我的所求?按唐譯《瑜伽師地論》,是對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和家主一樣,能隨意使喚奴仆,讓他聽從我,爲我做事。這樣希求別人侍奉自己,就是對供侍生起貪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想:他的妻子、兒女、仆人等,或者他的飲食等資身之具,怎樣才能全部歸屬于我。這是對攝受等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雲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讓他知道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樂于布施等?“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聰慧,諸漏永盡,守持戒律”等。這樣希求別人對自己贊揚、稱頌,是對名譽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雲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衆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使這些國王乃至商主或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弟子供養承事我,獲得衣食等財物?譬如,遇上一位富豪,心想:以什麼方法才能讓他每月供養我一千元。這樣希求供養,就是對供養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雲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爲遊戲,當生猛利 、遍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生到天界,在天堂中以五種妙欲盡情地遊戲。如何能讓我生到大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讓我生到他化自在天中。這樣渴求升天以及享受天界妙欲,就是對天界妙欲及殊勝之生生起貪欲。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 ,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獲得父母、妻子、仆人、朋友、宰官、親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擁有的資産,這樣對資具發起想得到的心,就是對資産生起貪欲。
辛叁、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以上貪欲的業相,貪欲圓滿的相,種種不圓滿貪欲的相,學習時,如果不反觀自心,只是字面上記憶宣說,那就和修行無關。上面講過,一切佛語、菩薩語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聞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聞思和修行脫離,這樣聽聞便得不到真實受用。正確的方法應當是:聽受一切言教之後,返觀自心、消歸自心。這樣對治,才能學一分,就以一分離過增德。譬如:這一段講了貪欲的種種差別相,實際上都是直接指出我們內心貪欲的相狀。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貪欲,只不過所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沒有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對于這段的學習就顯得相當重要。我們應當對照論文來返觀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貪欲,是貪名聲?還是貪利養?貪恭敬?貪異性?貪財物?或者貪後世升天?這些要一一檢查,如果一天之中貪心等惡念多,就是墮落惡趣的前相,不及時遣除,後果不堪設想。
學習貪心圓滿的五相,應當把握一個要點,就是一切業都是從心而生,一念微細之間不知防範,就會發展成嚴重的障礙。所以,起心動念時,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觀照,習氣一增上,心態就會逐漸轉變。譬如:對小車、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習氣增上就會逐漸發展成有貪婪心、有饕餮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貪以成性就會淪爲不知羞恥、不知出離的心態。這樣成爲貪結之後,就會嚴重障礙出離。既然知道業是起于心念,一念心雖然微小,關系卻是極大,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巨大過患。因此首先應在起心動念上勘察,到底對于何物何人、何種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責或用心咒佛號轉念,這樣才能遮止惡趣、遮止輪回。
下面看兩則公案:
佛在世時,有一位居士,信奉供養叁寶。在他臨終時,妻子在旁邊悲傷痛哭,他聽了心生悲哀,在對妻子依戀不舍的狀態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並未離開,在妻子的鼻中化爲一只小蟲。有個修行人見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勸解她。恰好這時候婦人的眼淚鼻涕一塊流出,蟲子也跟著掉落在地。婦人見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腳把蟲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訴她說:“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修法,沒有人比得上他,爲什麼會變成蟲子?”修行人說:“因爲你對他非常恩愛,在他臨終時,以你的哭泣使他動了眷戀之情,所以墮落成小蟲。”修行人爲小蟲說法,小蟲聽法後忏悔,命終升到天界。
從這則公案也能看到,臨終時刻最爲要緊。古人說“念不一,不生極樂”,如果臨終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貪婪就會墮落。《楞嚴經》說:“純情即墮,純想即飛。”我們都會有這種體驗,一起貪欲,心是下墮的,臨終時如果生起貪心,不論貪著親友或名利,都決定是墮惡趣的因緣。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習,可是對妻子一念愛染,使他墮爲小蟲,可見貪欲是解脫的大障礙,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無欲或者不被欲塵所轉,必須平時鍛煉從一切欲塵中出離,如果只寄希望于臨終時有種種順緣輔助,這是不保險的,還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綿密治心,只有長久練習,臨終時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觸色聲等欲塵,要保持高度警覺,心一住塵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語或佛號,像利劍一樣斬斷情思,如果不是這樣,到臨終一刻,一念生情,就會前功盡棄。學習貪心的業相,應當時時刻刻用在自心上觀照。
《釋迦佛廣傳》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曾經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當時他帶領五百人去海中取寶,誤入了銅洲羅刹女的領地,和羅刹女們結婚,生兒育女。最終他們設法騎上具有神力的駿馬王,准備逃離羅刹國。這時候,羅刹女們打扮好,攜帶著兒女對商人們高聲喊道:“懇請你們能把我們當作家屬,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家人親戚,只有你們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處、無偏親友。這些是你們所有的飲食、妙衣、住處、珍寶、金銀、右旋海螺……,請與我輩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那也請你們無論如何要把兒女一同帶走。”
商人們聽後,有些開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頭,有些想到兒女,有些想起飲食等物,結果這些人全部相繼落馬,衆羅刹女頃刻就把他們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無思無念,順利返回。
這則公案具有很大的啓發性,其實我們正身處在現代羅刹世界,物質異常繁榮,外境令人眼花缭亂,充滿了種種誘人墮落的色聲欲塵。只要有錢,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時髦的巴黎時裝、名貴的首飾、高檔化妝品、奔馳寶馬等高級轎車、猶如王府般的豪宅、種種奢侈享受方式、種種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處在這樣的欲海當中,如果對這些似乎清淨美妙的假相産生耽著愛染,決定是個個相繼落馬,…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