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P47

  ..續本文上一頁法,只要能保證無間精進和殷重精進,最後的成果決定殊勝。

  觀待他人而修加行清淨,就是以好心將他人安立在這樣的善根中,即:對于未受持善法者,以贊美善行功德令他受持;對于已受持善法者,也以贊美功德令他歡喜。“恒無間作、不棄舍作”,就是使衆生對他自己所受行的善法不間斷、不舍棄。這是“贊美令喜”的妙用。一個人行善的動力就是欲樂。若有欲樂,即使連做叁天叁夜也不疲厭;若無欲樂,即使一天也不想做。所以,若能贊美衆生所做的修行,他一歡喜,就會做得更起勁,這樣就能讓他持住這個善行。

  

  以上所說其實就是推己及人,即:自己得到這種好,也希望天下人都得到這種好。比如,自己認識到修行時無間和殷重的重要性後,就真心幫助別人行善,使他人行善也能長時無間和殷重,希望他所作的善根能真正安立,念念爲他人著想。相反,他人未受行某種善法,自己不以贊美推動他受持,他人已經受行,自己也不鼓勵,這樣待人的加行就不清淨。如果自己诋毀善行,未受行者聽了就不願意受行,已受行者就會退轉,根本原因,就是以輕毀會破壞別人受行善法的欲樂,這是很嚴重的加行染汙。這樣破壞別人的善根,反過來就會障自己的道。

  己叁、田清淨

  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衆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田清淨,就是因爲以上的意樂與加行有能力出生衆多妙果,所以等同妙田。換句話說,並非意樂、加行之外另有他體田的認定,而是以意樂、加行具有如田一樣能生果的作用,所以安立田名。以具足意樂與加行清淨,總稱爲田清淨。前兩種清淨是分說,第叁種清淨是總說。

  總之,回向菩提、意樂純厚、離染汙心、勤修隨喜、加行長時無間殷重、贊美善法令人受行等,每一種都具有使善根力增長的功能。因此,修八種異熟因時,由田清淨,必能感得最殊勝的異熟果。凡事能注意修習心清淨和加行清淨,修善素質就會提高,即使做一件小善,也會成爲衆多微妙果報的因。學人若能按照此處所說,將自己的身心轉成良田,就能種大福德,做任何善法決定都會成就。相反,如果滿腔惡意、心不純厚、性不堅固,而且夾雜嫉妒、輕毀、競爭,做事敷衍,這樣遍地荊棘,當然不可能獲得殊勝果報。

  

  以下說明出處: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爲宣說。

  以上所說異熟功德、果報及其因緣,是按《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 所說,再以印度海雲論師的《菩薩地注釋》做補充而宣說。

  以上思惟特別業果宣說完畢。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甲叁、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分二:一、總示 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第叁,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一、總示;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思已”,就是已思惟總業果及別業果之後。“進止”就是取舍。

  乙一、總示分八:一、日夜恒須觀修業果之理 二、觀修業果唯一須按佛所說而獲決定之理 叁、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四、不思惟業果,僅了知亦無利益 五、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六、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七、何取何舍 八、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丙一、日夜恒須觀修業果之理

  今初。如《入行論》雲:“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恒時,理應思惟此 。”

  寂天菩薩按照《大涅槃經》、《正法念住經》等佛經所說,而歸攝爲這一偈。大義是:從不善業出生痛苦,這是決定的。觀察自相續業障充滿,我理應日夜恒時思惟:以何種方法才能決定從惡業中解脫。這樣做是很合理的,因爲就像吃了毒藥之後,毒素在腹中蔓延一樣,我必須盡快解決這個切身的問題。

  又雲:“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恒修異熟果。”

  這一頌,以兩個根本顯示恒修業果的重要性。

  《入行論》又說:“能仁說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對善法的勝解,而勝解的根本又是恒時修習相信黑白異熟果的信心。”

  《阿毗達磨雜集論》中說:“勝解者,于決定事,隨所決定印持爲體,不可引轉爲業。(勝解,是以印持爲自性,以不可引轉爲作用。)隨所決定印持者,謂是事必爾,非余,決了勝解。(隨所決定印持,即此事決定是如此,不是其它。比如經雲:“我等今者,心生勝解,是內六處,必定無我。”我現在心中已經生起勝解:內六處決定無我。如此審決印持。)由勝解故,所有勝緣不能引轉。(由于勝解的緣故,以其它所有勝緣不能引轉,這是勝解的作用。)”有了對善法的勝解之後,安住勝解才能如理串習一切善法,所以勝解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辨中邊論》說:“思慧印持所緣”,說明勝解是思所成慧,由思惟所引生,因此,勝解的根本是恒時思惟業果。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惟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爲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謂”是承接上面的教證而來。由上文可知,了知黑白業果之後,不是僅僅了知就可以停止,而是應當在了知之後進一步數數修習。爲什麼呢?因爲業果是極其隱密的事,很難獲得定解的緣故。

  “極不現事”,是極隱密的事。比如:地下深層以肉眼不能現見,但業果比這更爲隱密;空性以理論觀察也能了知,但極深細的業果比這更難以通達。因此,業果是不現之中的“極不現事”。由于業果是極不現事,所以對業果很難獲得定解;由于很難獲得定解,所以稍稍了知並不能成就。

  以上理證:

  一、尋求解脫者(有法),應當對業果産生勝解,因爲希求安樂而不希求痛苦的緣故。

  (這個道理決定是周遍的。因爲希求安樂,就必須修習樂因——善法;不想受苦,就必須斷除苦因——惡法。如果要轉入修善斷惡,前提是對業果産生勝解。只有對善法生起勝解,才能真正任持功德而遮止過患,由此才能實現離苦得樂的願望。)

  二、要對業果生起勝解,就必須對業果數數思惟,因爲業果極爲隱密,若不數數思惟則不得勝解的緣故。

  反推:業果極爲隱密,若不數數思惟,勝解就不能引生;勝解不能引生,一切善法便不能真正安立;善法不能安立,便無法從惡業中解脫。因此說:“我晝夜恒時,理應思惟此。”也就是爲了離苦得樂,必須對業果數數思惟。

  比喻:如農民種田,須數數觀察;或如商主入海,對于有害、有利須再再思惟衡量。

  丙二、觀修業果唯一須按佛所說而獲決定之理

  此複如《叁摩地王經》雲:“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余相,然尊不說非谛語。”于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于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勝者 所愛決定信解。

  此分成叁段宣說:一、顯示佛語谛實;二、教誡對于佛語應修深忍;叁、不修深忍的過患。

  一、顯示佛語谛實:

  經中“設”是假設,即不必決定有此類現象,只是以它來顯示佛語決定谛實。《叁摩地王經》中說:“即使月亮和星辰墮落在地,即使高山、城市所依止的大地崩裂壞散,即使虛空轉變成其它相狀,但是世尊也絕不可能宣說半句不谛實的語言。”(《毗奈耶經》、《寶雲經》中也以相同詞句而宣說。)如何以理成立呢?以佛斷盡二障、無有妄語之因、佛說妄語無有必要的緣故,而成立佛陀決無妄語。

  我們可以看到:佛在宣說因果的衆多佛經之中是如何宣說的,所有釋經論師在他們的論典中也完全按佛所說那樣,共同承認而抉擇,從來沒有說過一句這是不真實、有必要、有密意、不了義的語句。可見,不論修何種宗派、學何種法門,對業果生信唯一應當依照佛語,堅信佛語。

  二、教誡對于佛語應修深忍:

  “于如來語,應修深忍”,所修是對佛語深深忍可。

  理證:業果(有法),必須依靠佛語而生信並護持此信解,因爲業果極爲隱密的緣故。

  比喻:如同病人對飲食、行動、醫藥等方面的取舍,必須完全遵照醫囑,依靠自力不能了知一樣。

  叁、不修深忍的過患:

  論中說:如果對業果沒有獲得真實決定的信解,那麼不論修行何法,都不可能獲得佛所歡喜的決定信解。噶當派古德有這樣的教言:“如果對業果無法樹立堅定的信念,就像伸舌觸天,感覺不到佛法的殊勝。”《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什麼人能對金剛般若的法義生起真實信心?佛說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換句話說,不深信業果,就不能持戒修福;不持戒修福,就不可能對金剛般若生起信解。由此可知,如果對因果沒有生起定解,任何叁乘佛法的定解都無法生起。所以,業果是根本的法門、是一無全無的法門,如果不把這個基礎打牢,整個修行都會落空。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爲弟子講述完自己如何修苦行後,希哇俄行者就啓禀尊者說:“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師的時候,對于上師那樣的虔誠信服,忍耐受苦,得法以後,在山中那樣精進地修行,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我們都不敢再修這個法了,可是解脫不了煩惱輪回,應該怎樣辦才好呢?”說完竟大聲痛哭起來。

  尊者說:“你不要失望,我告訴你,只要你常常想到輪回和叁惡道的痛苦,那麼你的精進心和求法心就會自然生起。凡是有心的人聽了“因果法”後,既能相信,一定也能做到像我這樣精進修持。如果對佛法不能生起極深的信仰,僅僅了解一些道理,是沒有用處的。因爲這樣就很難不被八風所動,所以,學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對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的人,嘴裏雖然談論一些與聖理二量 相合的空性,可是實際上也不過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甚麼真實的價值。因爲空性這件事,非常微妙,難解難信,如果對空性能生起決定的信解,就一定可以體會到空性並不離開因果,即因果而顯空性,因此對因果的取舍和去惡行善,一定會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爲謹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惡,這是學佛最要緊的事。

  我最初並不懂空性,但是對于因果卻有堅定的信心,知道自己作了大惡業,將來會墮惡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對上師的虔誠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進,都自然而然地辦到了。你們也應該同我…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