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P46

  ..续本文上一页、寿量具足之因 二、形色具足之因 三、族姓具足之因 四、自在具足之因 五、信言具足之因 六、大势名称具足之因 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八、大力具足之因

  异熟因分八:

  戊一、寿量具足之因

  初者,谓于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

  第一,寿量具足之因,就是远离伤害有情的行为,以及真正依止不害有情的意乐,心中常常存有永远不损害众生的心。

  又云:“善放将杀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承事诸病人,善施诸医药,不以块杖等,害众生无病。”

  《赞偈》说:“如果能对即将被杀的有情放生,这样保全有情的性命,断除伤害众生的行为,将来就能获得长寿。承事病人、布施医药,不以砖块、木杖等凶器伤害众生,将来能得健康无病。”

  戊二、形色具足之因

  第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

  第二,形色具足之因,就是能在诸佛菩萨等功德田前,供养油灯、电灯等光明以及崭新洁净的衣物。

  又云:“由依止无嗔,施庄严妙色,说无嫉妒果,当感妙同分。”

  《赞偈》又说:由于内心依止无嗔意乐,供养庄严资具,将来能感得妙好的身色。又说以无嫉妒的善业,将来能感得与善因同分的妙果,即:以无嫉妒的善因,能感得他人欢喜爱戴的同分妙果。

  戊三、族姓具足之因

  第三者,谓摧伏慢心,于尊长等,勤礼拜等,于他恭敬,犹如仆使。

  第三,族姓具足之因,就是常修谦下。谦卑能感召尊贵,傲慢则导致下贱。论中说:能够摧伏自己的傲慢心,对于尊长等对境勤修礼拜等恭敬的行为,对他人常修恭敬,自己就像奴仆一样。这就是族姓具足之因。

  因此,我们应当处于低位而行,越谦卑越得尊贵,越付出越能收获,越助人越有力量。

  戊四、自在具足之因

  第四者,谓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

  第四,自在具足之因,就是行广大供施。凡是有人前来乞求衣食等物资时,都应当布施,即使众生没有向自己求乞,自己也应当对他进行饶益。尤其是当生活困苦之田或尊贵的功德田等缺乏资具时,应当主动供养布施。

  戊五、信言具足之因

  第五者,谓修远离语四不善。

  第五,信言具足之因,就是修好口业。平常远离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常说诚实语、和合语、柔软语、具义语。若能注意修正口业,语言日渐转好,就能使言语威肃,堪为量则,使人信奉。

  如果语言的恶习不改,出口便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样口德恶劣,如何使人信奉、成为量则呢?信言不具足,谈何利他?所以,若能修远离语恶,则对将来利他事业大有帮助。

  戊六、大势名称具足之因

  第六者,谓发宏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

  第六,大势名称具足之因,是发愿和供养,也就是为了将来能获得种种功德而广发大愿以及供养三宝、父母、声闻独觉、亲教师、轨范师和尊长等。

  戊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第七者,谓乐丈夫所有功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乐女身者,遮止欲乐,将失男根,令得脱免。

  第七,丈夫性具足之因,就是心中欢喜丈夫身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如:丈夫性是胜功德之器、事业之器等。又应厌离女身,深深认识女身的过患,如:女身不是功德器、不是事业器等。又有以两种因缘而获得丈夫性,即:见人欢喜女身,就劝她厌离解脱女身;见有丈夫将要失去男根,就以方便摄护,使他不失坏,以及说法使人获得男身。

  戊八、大力具足之因

  第八者,谓他不能作,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

  第八,大力具足之因,就是以身供事和惠施饮食。“以身供事”,即:众生缺乏能力时,自己主动代他做,比如,对病人或弱者,主动帮助。如果能共同成办,就作其助伴,助他一臂之力。若能奉献己力,将来身心就会具足大力。“惠施饮食”,就是以能增长身心势力的粥饭糕饼等饮食施予众生。在他人饮食不足、身无气力时,自己布施饮食以恢复他的身心力量,因此感得将来身心强健。比如:过去有人布施病比丘果子,而感得九十一劫中身体强健、无有病苦。

  若能圆满积聚这些善因,将来就会感得具足圆满德相的异熟身。成佛度生须成就圆满色身,而色身“是福等流”、是无量福聚所成。这就启发我们:修因时应全面发展,将来就能获得功德全面的所依身。所依身功德圆满,自利利他的功能就会强大,由此决定能快速趣向佛道。

  丁二、三缘分二:一、三缘之作用 二、别释三缘

  戊一、三缘之作用

  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

  “如是八因”,即以上不害有情等八种殊胜善行。“若具三缘”,即正行持八因时,具足心清净与加行清净。“能感”是指这样行善的功能。“最胜诸异熟果”,是以八因具足三缘所感得,具体来说,就是寿量圆满等八种异熟功德的最上品。为什么能感得最胜果呢?因为八因由三缘而获得增长的缘故。譬如:修习第三因——恭敬的时候,心和加行清净,善业的力量便会增长,因上增长,果上就殊胜。唐译《瑜伽师地论》说:“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因此,要使八因成为殊胜,修因时就须努力具足三缘。

  戊二、别释三缘分三:一、心清净 二、加行清净 三、田清净

  己一、心清净

  于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

  心清净,有待自和待他两个方面。观待自己而修心清净又有两项,就是“回向无上菩提”和“由纯厚意修因”。

  第一,“回向无上菩提”,即:修集八因的任何善根,都是用以回向无上菩提而不求回报,也就是不求人天安乐及声缘菩提,唯一是为一切有情获得无上菩提而回向。这是从无贪的角度来说心清净,因为远离贪著报恩和异熟而成为清净。

  第二,“由纯厚意修因”,即:修行任何一种善因时,都是以纯厚的意乐来修行。“纯厚”,就是完全发自内心,完全是用真心来做。“纯”是善念真纯,“厚”是善念深切。譬如:修行第一因的放生时,不论加行、正行或结行,都是一心一意地做,六根毫不散乱是“纯”,心中慈悲心深切是“厚”。像这样以纯厚的意乐修习放生,善业的势力便异常猛利。

  下面,以老母供灯的公案来说明。有一贫穷老母见到阿阇世王在佛前供灯,从宫门外一直点到祗园精舍,心里非常感动。她也很想供养佛,于是就拿着靠乞讨得来的、仅有的两文钱,到油家买油供灯。老板说:你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什么不买点食物。她说:佛福田难遇,我要为后世作福。她去佛前点灯时,因为考虑到油少,灯燃不到半个晚上,她便发誓: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愿这盏油灯通宵不灭。果然,这盏油灯一夜长明。第二天清晨,目犍连尊者息灯时,唯独这盏灯以神通力也无法扑灭,而且灯光一直上照到梵天。以此善根,佛为老母授记将来作佛。当时,阿阇世王问耆婆,为什么自己所做功德巍巍,佛陀却不为自己授记,竟然还不如一个穷乞丐的功德。耆婆告诉他:你所做的虽然很多,但是心不专一,不如老母一心专注于佛。

  老母供灯,真正具足了心清净。她因感念佛陀难遇,所以很珍惜这份善缘,虽然供物微薄,但因为发心很真诚,具足纯厚意,而且她发愿将来如佛一样成道,一心回向无上菩提,这样供灯的善业势力猛利,所以立即现前大感应。

  待他有二,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勤修随喜。

  观待他人而修心清净有两个方面:离染污心、修随喜心。

  “同法者上中下座”,是指对境。“同法者”是指同修,这里特指同修八因之人。同法者中,和自己相比,修行殊胜者就是上座,平等者是中座,下劣者是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分别是:对上座远离嫉妒、对中座远离比较、对下座远离轻毁,这就是离染污心。“勤修随喜”,即常念同法者的功德而深生欢喜。

  譬如:十个人同修第三因的恭敬上师,修行有高有低。同法者中,有人在恭敬上师方面做得非常好,他是上座,但我却对他心生嫉妒;有人与我修行相等,我便和他竞争,他做什么,我就总想胜过他;有人修行很差,我就轻毁嘲笑他。这些都是修因的心不清净。如果在缘起上有染污,便会障碍自己修因、破坏自己的善根。相反,若能普遍随喜上、中、下座礼敬上师的功德,下至点滴善根也作随喜,就会使这一类的善根增上广大。修行其它放生、供养等因时,也是如此。同法者之间,最容易生起嫉妒、比较、轻毁等染污心,所以对待道友时,修习随喜非常重要。

  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

  这一句是教诫中、下等修行者。以上心清净中待自、待他的修行,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之中任运行持,固然最好。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障碍而不能全分受持,也不能就放弃不做,而应当每天多次观察抉择自己所应做的修行。比如:周末时,观察好自己能作供养、放生、礼敬等善业,作前首先想好应当如何回向,做时尽量心意纯厚,应当随喜同法者的善行。这样每天早、中、晚多次观察抉择自己的修行,将善法纳入实际修行之中,一点一滴地实行。刚开始时要勉励而作,不断串习之后,便能养成习惯。如果一开始就放弃不做,那么永远也不会有长进。

  己二、加行清净

  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于长时无间殷重,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

  加行清净也有待自、待他两个方面。

  观待自己而修加行清净,须具足两点,即:长时无间和长时殷重。“无间”是相续不断,能够坚持。“殷重”就是认真。比如:在皈依境前供灯,每日坚持不断,而且每次都是认认真真地做,这样就是供灯的加行清净;相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做停停,或者敷衍了事,这是加行不清净。所以,修行贵在坚持、贵在认真。不论修何种…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