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P25

  ..續本文上一頁應之相,桂遷欠債被逼准備自殺,被同學施翁救濟,他在觀音菩薩面前發誓:今生如果不能報恩,來世也要作犬馬報答。可是桂遷發誓之後又隱諱誓言,賴掉婚約。在施還投靠他時,他不承認自己曾經受過同學的救濟,就是以這樣一句背棄誓言的妄語,把後後應作的報恩行爲遮止,讓施還走投無路。桂遷不了知背棄誓言的負面力量會反過來在他全家人的身上現前果報。人算不如天算,桂遷有辦法可以舍棄誓言、不報恩,但業果律要讓他全家給施家作狗來實現誓言。桂遷忏悔得快,誠心願作仆人,才免了墮爲狗身之難,所以語業的作用力很大,不能不畏懼。

  從正面來看,誠實語的力量極大,譬如《賢愚經》上講,世尊因地爲了救鴿子,割舍身肉來作交換,當時帝釋天考驗他說:“你今天損壞身體,痛徹骨髓,你沒有悔恨之心嗎?”菩薩說沒有。帝釋說:“你這麼說,誰相信呢?我看你渾身顫抖,你說沒有悔恨,有什麼證明?”菩薩就發誓:“我從最初一直到現在,絲毫沒有悔恨,我所求願的,一定會獲得。如果我所說的是至誠不虛,就讓我的身體恢複如初。”這樣發完誓,身體立即恢複,超勝以前。

  所以,語言誠實不欺,可以感天動地,如果句句說出來都是谛實語,就有攝服人心的力量,誓言的力量,能力極大,這是語業上法爾的規律。

  宋朝時,司馬光曾經開示劉器修身的要點時說:“功夫唯一是真誠,首先從不妄語開始。”他說劉器的生平就是一個“誠”字,顛撲不破,當時老百姓流傳一種說法,如果到南京不見劉器,就象過泗洲不見大聖人一樣,他爲什麼有這樣大的感召力呢?就在一個真誠。要知道,我們的語言如果有一分虛妄,那就是語言有過失,我們就會喪失一分真誠的力量。如果連微細之處都不欺妄的話,語言會越來越具有威力。

  明白語業的作用之後,我們應當怎麼做呢?就是要盡量改正不誠實的缺點,努力做一個心口如一的人,心和口一致,口就是心,心就是口,對人真誠,口善心善;口裏贊許別人,心裏也贊許他;口裏說怎麼做,心裏也想這樣做。能這樣心口如一,就是了不起的人。當然,有時爲了利他,隨緣方便妄語,是菩薩的善行,這一點也要分清楚。

  辛叁、剖析現代社會造妄語業之現象

  在當今人類的貪欲急劇膨脹的時代,爲了獲取名利造妄語業非常普遍而嚴重。

  在商界,不法商人不擇手段地吹噓誇大商品功能,譬如一種很普通的食品,卻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被吹噓成具有益壽延年、包治百病、開發智力等無所不能的功效,讓千家萬戶上當受騙,撐圓了奸商的腰包!本來令人智識昏昧的酒,在酒類廣告畫面上展示爲有益健康、清淨、高雅的形象,刊登和播放這些廣告的報刊、雜志、電視、網站等,爲了賺取廣告費,扮演幫凶的角色。

  沒有職業道德的某些記者編輯,收受賄賂之後,寫出不符事實的所謂有償新聞,爲人樹碑立傳。由此,很多騙子搖身一變,成爲社會名流、成功人士,再借這個吹響了的名聲,大肆行騙。

  也有醫院,在不具備真實醫療水平、設備條件等情況下,拼命在各種媒體上作廣告,聲稱醫療條件如何先進、專家的醫術如何高超,治愈率吹成幾乎是百分之百,招來病人後,又以低劣的醫療技術敷衍了事,患者在付出成千上萬元的巨額醫療費、幾乎傾家蕩産之後,病情卻毫無起色,這時院方又以種種借口推托責任,將病人一腳踢開。

  文藝界的謊言更是鋪天蓋地,所謂的紀實文學、電影、電視劇,完全不顧曆史事實,顛倒黑白,任意篡改。

  學術界本來以探求真理、嚴謹求實而自居,但是今天弄虛作假的現象也是觸目驚心,譬如爲了評上職稱,爲了使論文在學術刊物上發表,隨意編造實驗數據。或者,在收受不法商人或單位的錢財之後,在未經嚴格考核的情況下,就開出虛假的鑒定報告。這些完全違背了一位科學工作者基本的求實、誠信的職業道德。

  在職業場上,爲了求職升職,花錢買假文憑、假學曆,編造虛假的工作簡曆、技術特長。

  某些娛樂電視節目中,主持人極盡巧舌之能事,一出口就是妄語、绮語、不堪入耳的下流語,人們卻聽得津津有味,神昏顛倒,把這位不慚無愧之人奉爲偶像來崇拜效仿。

  某些旅遊景點,爲了招攬遊客,把窮山僻壤描繪成文化勝地、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大作宣傳,引人來上當。

  某些氣功師,胡編一套功法,吹噓修他的功法能強身健體,開發各種人體特異功能,結果很多人不僅沒有煉出什麼來,反而造成出偏,誘發出精神問題,不僅未能健身,反而使身體更加衰弱。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妄語相很嚴重,妄語似乎是家常便飯,爲人們經常運用,並不以爲是一種罪惡。叁十六行,行行都有妄語相,原來人們引以爲恥的惡業相,現在是鋪天蓋地的普遍現象。現在信息社會,電視臺、報刊、網絡上登載的一些廣告,受衆數以億計,業相非常巨大;加行的方式,不是一人說給另一人聽,而是幕後操縱者以媒體作爲傳播途徑,以文字陳述,以種種的畫面形象顯示,以各種的手法、各種聲光渲染,這都是加行廣大的方式;它的次數不是一次,而是在電臺電視等媒體上密集播放、狂轟濫炸。

  這樣前所未有的妄語相,根源在哪裏呢?就在人們沒有因果正見,不以妄語爲罪業,所以一激發起來,人人趨向造惡。只有樹立了因果正見,這鋪天蓋地的謊言,無休止的相互欺騙才能消失。

  妄語的意樂中有一個變想,譬如見想變爲不見想,某些廣告策略就在此處。譬如:一種商品本來很普通,就把這種普通相變爲特殊之相;功能一般,就把它烘托成功能巨大;本是醜陋的,裝飾爲美妙,這就是變想。商人爲了獲取利潤,在貪心推動下,就要想方設法讓人上當,他一定要變想。不變想,如實而說,他認爲這樣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來購買商品。他認爲如果形象作得很美、很大,渲染得很好,就能吸引顧客的注意力,産生購買欲。人們在符號的世界裏遍計執著習氣很重,一看到符號,不問本質,就對商品形成美好印象而産生購買欲,因此诳騙顧客的方式就是變想。想本來是心的相,反映在外在畫面、文字、聲音等的相上,它的相必然是要變,才能起到欺惑性的效果。圖案、色彩、語言、背景音樂,把一個個符號精心營造、組合,這樣烘托出一個總的假相,表現出商品的價值和意義,使人們誤解,這是變想的含義。

  等起就是覆藏真實情況而樂意說一種虛假的相,過去因爲外器不發達,妄語的受衆人數也很少,今天妄語業的模式雖然沒有變,但由于傳播工具發達,一次受衆數以千萬計,數以億計,因此妄語的業果極度放大。

  個人有個人的妄語相,社會有驚人的群體妄語相,妄語業的泛濫,將會把人類推向何種結果呢?

  《大智度論》上說,妄語有十種罪:

  一、口氣臭。

  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善神會遠離說妄語者,不願意親近他,一些非人乘虛而入,幹擾他的身心。如果一個國家國民普遍都缺乏誠信,這個國家就沒有正氣,邪文化容易侵入。

  叁、“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即使自己說的是真實語,別人也不相信。當今時代,人與人普遍缺乏相互信任。

  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被妄語習氣推動,只習慣生存在妄語紛紛的世界中,智者谛實的言論,能讓人心得安樂的言論,卻避而遠之,不去參預。妄語盛行時代,人們津津樂道的都是一些具有欺惑性的法,在那種場合中會覺得很相應,而真正清淨正法的交流場所,卻不願趨入而遠離。

  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這個時代,有人賺了很多錢,卻常常被人誹謗,這不是無緣無故的。我們看到幾乎盡是名人、大商人受誹謗,越是公衆人物,越會遭人隨意批評,惡名比誰都傳得快。他今天有點什麼事,就會被記者炒作,編出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瞬間就傳遍了全球。

  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人們不會恭敬說妄語之人,他雖然站在上面說一些教言,但無人聽受奉行。

  七、“常多憂愁”:妄語者心地不坦然,所以憂愁,害怕別人揭穿他的鬼計,雖然廣告上吹得很大,但吹噓得越厲害,越怕真相暴露。

  八、“種誹謗業因緣”:即便沒有被人誹謗,但未來決定要受人誹謗。

  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

  十、“若出爲人,常被誹謗”。

  最後兩條是說後世的異熟果和領受等流果,以妄語業命終會墮入地獄,從地獄中脫生爲人後,也常常被別人誹謗。

  庚二、離間語分二:一、何爲離間語 二、引公案說明離間語及其果報

  辛一、何爲離間語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離間語的事,包括:一、諸有情和合;二、諸有情不和合。

  意樂分叁:想及煩惱如前。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離間語的想,是對有情和合或不和合無錯誤想。煩惱,是貪嗔癡中任何一種。等起,包括:一、樂意和順的有情分離的心;二、樂意不和的有情不和合的心。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爲自爲他,而有陳說。

  離間語的加行:不論所說是真實語還是不真實語,不論表達的言辭美不美妙,不論動機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他人而說。《瑜伽師地論》說,教他人說離間語,也是離間語加行,犯離間語罪。

  究竟者,《攝分》中雲:“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了解所說離言。

  離間語究竟,《攝抉擇分》說:“所謂究竟,就是所破的對象領解語意。”即聽者了解離間語的意義。

  辛二、引公案說明離間語及其果報

  《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巧舌罰啞的公案,這樣說:

  江甯有一位書生,住在老家的廢花園裏。某個月夜,有位豔女在窗戶邊窺視,書生心想,不是鬼就是狐,因爲見她容貌姣麗,心生愛慕,也不害怕,招她進來,但女子始終不說話,問她也不答應,只是含笑顧盼而已。

  過了一月多,書生始終不理解。有一天,書生一再盤問,她才提筆寫出自己的身事,她寫道:“我本是明朝某位翰林的侍妾,不幸短命而死。因爲我平生很會挑拔…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