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路上,法衣被樹枝挂住。因爲他當時輕視墮罪,以嗔心折斷樹枝,死後便轉生爲龍王。有一棵大翳缽樹的樹根,深深地紮在龍頭上,風一吹動,樹就搖擺起來,血和膿水大量湧出,使它感受極其劇烈的痛苦。後來,龍王化身前來拜見釋迦佛時,被佛嚴厲呵責,佛始終沒有授記它何時能解脫龍身,只是叫它等彌勒佛出世之後再去請示。翳缽龍王之所以感受這樣漫長的痛苦,就是因爲他以出家身輕毀如來學處。
《毗奈耶經》說:“若于大悲大師教,起輕毀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末林。現或有于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翳缽龍墮旁生。”《寶蘊經》說:“若出家之人,輕視學處,不敬法衣,蓄發留須,塗敷脂粉等,命終之後墮入孤獨地獄,彼雖入地獄仍不失僧形,于叁衣及缽墊等中烈火熾燃,燒身受苦。”
庚叁、事物門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爲超勝。此是一例,余皆應知。
由事物方面導致業力重大,譬如:和財布施、財供養相比,布施有情中的正法布施、供養佛中的正行供養等最爲超勝。這只是略舉一例,其余可以類推。
《金剛經》說:“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光明經》當中,對法施和財施從五個方面做了比較:一、法施能使自他都得利益,財施不然(法施能令施者、受者都得大福,財施能使施者得大福,受者只得眼前小利);二、法施能使衆生超出叁界,僅以財施不能令出欲界;叁、法施能利益法身,財施只能長養色身;四、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財施能使雙方受用有盡,法施則令雙方受用無窮);五、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只能伏貪。因爲在利益上有這樣的差別,所以法施勝過財施。此外,同樣是法施,所施的法又有小乘法、大乘法、密乘法的差別,而密乘法中又分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由于法門利生的功效有異,法施的功德力也有大小不同,契機而傳講越深的法,功德力也越大,因爲法越深,對衆生的利益也越究竟。無畏布施當中,相比于從牢獄中救度衆生,從惡趣輪回中救度更爲殊勝。
除布施之外,其它比如:別解脫戒、禅定戒、無漏戒中,以無漏戒最爲殊勝;叁種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擇法忍中,以思擇法忍中的無生法忍最爲殊勝;一切精進之中,以對大乘法的聞思修發起精進最爲殊勝。或者在造惡方面,一切毀謗中,以毀謗正法、上師最爲嚴重等等。認識了“由事物門故業力重大”的道理之後,在行善方面,應當勵力修集最根本、最殊勝的善法。這樣將使我們成爲主尊、成爲最殊勝。
庚四、意樂門分二:一、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二、嗔恚尤爲嚴重
辛一、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叁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于此諸塔,複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 ,僅散一華,其福極多。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由意樂方面導致業力重大,如《寶蘊經》說:譬如,叁千大千世界一切非菩薩的有情,都分別建造了形量等同須彌山的佛塔,而且在經過極微塵數劫的時間中,爲了自己而以一切種類可供養的事,對這些佛塔承事供養,如此供養所得福德雖然極大,但是相比之下,如果菩薩不遠離一切智心,僅僅散一朵花供養,所生的福德較前者極爲廣多。爲什麼二者作福的果報差別如此大呢?原因就是意樂有差別:第一,是在攀緣所得上有勝劣差別。“緣所得”即緣果,前者僅求人天圓滿或小乘阿羅漢果,後者是求一切智的佛果。第二,是有緣自利和緣他利的差別。前者只緣自利,後者是緣他利。了知意樂和業力輕重的關系之後,在行供養等善業時,應當調整好意樂,至少應當以造作菩提心攝持而行善。
此複由其強盛微弱、恒促 等門,應當了知。
除了上述意樂的差別之外,還須了知,由意樂的強盛與微弱、長久與短暫等,也會導致善業業力的輕重差別。
下面引公案說明:
往昔,有一位女子到寺院去,想作供養卻又苦于無錢,就將身上僅有的兩文錢全部捐給寺院,住持當時親自爲她誦經忏悔祈福。後來,這位女子入宮做了貴人。有一次,她又帶了幾千金到廟裏來舍財,但住持只叫徒弟出來爲她回向。貴人便問:“以前我只布施兩文錢,你就親自代我作忏悔。今天布施幾千金,爲什麼你卻只讓徒弟爲我回向?”住持回答:“前次布施時,錢雖然微薄,但施心卻極爲虔誠,如果不是老僧親自爲你忏悔,不足以報答你的恩德。今天,你所施錢財雖然豐厚,但施心卻遠不如從前真切,所以請人代爲忏悔已經足夠了。”
女子初次供養的意樂很強,所以福業力大。後來,她做了貴人,供品雖然厚重,但是供養意樂微弱,所以福德反不如從前。
以前,福建莆田有一位林家老婆婆,她樂善好施,經常做粉團布施,凡是有索求的當即給予,沒有絲毫厭倦。有位仙人化爲道士,每天早晨都來索要六七個粉團,老婆婆天天都給他,叁年如一日地布施。仙人知道她布施的心很真誠,就告訴她:“我吃了你叁年粉團,應當報答你的恩德。你家宅院後面有一塊地,如果把陰宅安葬在那裏,你的後代子孫中做官的將有一升麻子那麼多。”老婆婆死後,她的子孫將她安葬在仙人所指示的地方。後來,第一世子弟中就有九人登第,以後累代顯貴,所以福建民間有“無林不開榜”的美談。
老婆婆布施很有恒心,叁年如一日,因爲布施的意樂長遠,所以福業力大,後世曆代子孫都能以她的福力加被而顯貴,而她自身的福報當然更是巨大。
辛二、嗔恚尤爲嚴重
又于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恒長,其力則大,其中複以嗔力爲大。《入行論》雲:“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惡行方面,如果煩惱心猛利長時,惡業力就大,在種種煩惱之中,又以嗔心的業力尤其強大。《入行論》說:“過去千劫以來所集的布施、供佛等一切善行,一次嗔恚便能摧壞。”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說:菩薩過失,莫甚于嗔心者,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所以,嗔心發起時極爲暴烈,破壞善根之力極大,一把嗔心火,能燒功德林。
此複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薩較前尤重。《叁摩地王經》雲:“若互相嗔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入行論》中亦雲:“如此勝子施主 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而且,如果是嗔恚同梵行的道友以及菩薩,則較前面的一般嗔恚罪業更加深重。《叁摩地王經》說:“假如同梵行道友之間互相嗔恚,這個異熟果報不是以具有戒律所能救護,不是以聞法能救,也不是以禅定、居住靜處或者布施供佛所能救護。”《入行論》中也說:“假如有人對這樣的菩薩發起暴惡心,佛說此人生起多少惡心,就要住在地獄中受苦多少劫。”
下面講一則對同梵行者生嗔心而墮落的公案:
以前,迦葉佛的教法中,有一位沙彌值事員。一天,比丘們對他說:“這裏有少量清油炒過的鍋粑,你把它放在臼器裏用杵搗碎,再給我們。”因沙彌當時很忙,就對他們說:“稍等片刻,我再供養。”比丘們卻大發雷霆,罵道:“我們如果能接觸杵臼的話,應當把你放到臼器裏搗碎。”後來,這些比丘全都墮入地獄,變成形狀像杵臼般的衆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曾經示現給僧衆們看,而且講述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集學論》中引過《一切有部毗奈耶經》的一段經文,其中先講了一位比丘發起清淨信心,以一切支頂禮如來發爪的佛塔,這種善根極爲廣大,隨頂禮者的身體所覆蓋之處,一直向下經過八萬四千由旬到達金輪,在這中間有多少微塵沙數,就會獲得這個數量一千倍的轉輪王位。當時,邬波離問佛:“這樣廣大的善根,以什麼業會使它微薄、損減,乃至永遠消盡呢?”世尊說:“如果有人和同梵行的道友互生瘡疱,我不見此人更有福德。因爲由此能使如此廣大的善根微薄、損減,乃至永遠消盡。”
以密乘來說,入密之後應當守持金剛道友互相慈愛的叁昧耶戒,如果對金剛道友生嗔、鬧矛盾,罪業極爲嚴重。所以,大恩上師在製定學院紀律時,著重強調金剛道友之間應團結和合。此外,比菩薩更嚴厲的對境,就是金剛上師。《時輪金剛本續》中說:“密乘弟子對金剛上師生起多少刹那的惡心,必定會墮多少大劫的金剛地獄。”了知以上“由意樂門故業力重大”的道理之後,應當善護身口意,謹慎取舍業果。
戊叁、此等之果分叁: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 叁、增上果
己一、異熟果
第叁,其果分叁: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叁毒上中下品,有叁叁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首先,對十黑業道分品。每種黑業都可以按照事和貪嗔癡的上、中、下品,而分成上品、中品、下品。因爲業有叁品,因此所感召的異熟果也有地獄、餓鬼、旁生叁種。按《本地分》所說:“于殺生親近修習多修習故,于那落迦中受異熟果,如于殺生如是,于余不善業道亦爾。”(由于對殺生親近修習、多多串習的緣故,而在地獄中感受異熟果。殺生是這樣,其余九種不善業道也是如此。)總而言之,以上品的殺生等十黑業一一都能感生地獄,以中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生餓鬼,以下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所說中、下品業的感果情況與此相違,即:中品十黑業感生旁生,下品十黑業感生餓鬼。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領受等流果 二、造作等流果
等流果,包括造作等流果和領受等流果。《…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