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間書院,購書數千卷,又聘請老師來教育子弟,還爲貧家子弟代交學費,于是他造就了不少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夢見祖父對他說:“這幾年來,你積了不少陰德,上帝因此給你延壽叁紀(叁十六年),而且你的五個兒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命終之後將會升天。”祖父還叮囑他:因果絲毫不爽,善惡報應有些發于現世,有些報于來世,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無疑問。
從此,窦燕山更加努力行善積德。後來,他的五個兒子都高中進士,他本人也官至谏議大夫。一天夜晚,他和親友談笑而逝,享年八十二歲。(由此可見,行持白法之人,命終是這樣地安樂。)
祖父第二次托夢給窦燕山,肯定他行善的功德,這時,他對善法功德便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行善的志向更加堅定,行善也更加努力。所以,白業確實是以善意樂爲根本,由善意樂發起善加行才能圓滿。窦燕山因爲努力行持殊勝白業,現世中就改變了命運,得到圓滿的結果。因此,行善的關鍵,首先是要由思惟而認識善業的功德,然後通過見功德而引發行善的強烈願望,立定行善的志向,由此堅持行持護生、布施等,便能真正成就增上生的利益。
戊二、果分二:一、叁果 二、成就殊勝之理
己一、叁果
果中有叁: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白業的異熟果,就是由下品善業而感生人中,由中品善業而感生欲界天,由上品善業而感生色界和無色界天。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于不善,如理應知。
善業的造作等流果、領受等流果以及增上果等,和不善業的果報相反,應當如理了知。具體來說,十白業的造作等流果,是生生世世愛樂行善,增上善根;領受等流果分別是:離殺生,健康長壽;離不與取,資財豐裕、無有盜敵;離邪淫,妻子貞良;離妄語,不受誹謗、衆人稱贊;離離間語,眷屬和合、賢良;離粗惡語,聞悅意聲;離绮語,語言威肅;離貪欲,知足少欲,凡事順心如意;離嗔恚,遠離損惱心,不受他撓;離邪見,相續生起善妙之見。十白業的增上果,是以善業力將會在外境上成熟果報,具足一切圓滿功德。
己二、成就殊勝之理
如果想要成就叁乘功德,十善業的基礎必不可少,對于總的道來說,十善業是很重要的所修。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十地經》說:由于以上品十善業道爲基礎,而且對生死輪回怖畏的緣故、缺少大悲的緣故、隨他言教修習人無我、四谛十六行相的緣故,而成辦聲聞乘果位。
“以此十種”統貫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等叁種情況,可見十善業道是叁乘道的所依。“怖畏生死”,說明不是世間的人天乘。“離諸悲心”,說明不是菩薩乘。“隨他言教修習”,說明不是緣覺乘。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第二種情況:由于以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爲基礎,大悲方便不具足的緣故、最後生不依止他人而欲求自覺的緣故、能善修習十二緣起的緣故,而成辦獨覺果位。
“無悲”,說明不是菩薩乘。“不依止他”,說明不是聲聞乘。“善修緣起”說明是緣覺乘。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舍一切有情,于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第叁種情況:由于以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爲基礎,心量廣大的緣故、具足大悲的緣故、以善巧方便所攝的緣故、廣發大願的緣故、不舍有情的緣故、緣諸佛廣大智慧而修習的緣故,而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的功德。對以上一切種類的大乘法全部修習究竟,便能成辦一切佛功德法。以上智、悲、願、方便等,說明不是世間人天乘、不是聲聞緣覺乘。
《十善業道經》中說:“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佛說:龍王,你應當知道菩薩有一個妙法,能夠遣除惡道苦惱。這是哪一法呢?就是日夜常常憶念、思惟觀察善法,使善法念念增長,在念念之中,不讓絲毫不善間雜在裏面,這樣不斷相續下去,就能使惡法斷除、善法圓滿,而能常常親近諸佛菩薩和其他聖衆。)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因爲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等,都是以此法爲根本所依而得以成就,所以稱爲“善法”,此法就是十善業道。)”又說:“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通過修習十善業道,上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功德法都能圓滿,因此你們應當精進修學十善業道。)
下面是交待出處: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余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抉擇分》意趣而說。
以上善惡兩類的十種業道以及它們各自相應的叁種果,凡是其它教典中沒有明確宣說的,一切都是按照《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攝抉擇分》之意趣而宣說。
丁叁、業余差別分叁:一、引滿業差別 二、定不定受業 叁、何果先熟之理
戊一、引滿業差別分四:一、善惡趣之引滿業 二、引滿四句 叁、引滿之相 四、引滿二業能引幾生
己一、善惡趣之引滿業
第叁,顯示業余差別中,引滿差別者。
業以引滿可以分爲四種:引善趣業、引惡趣業、滿善趣業、滿惡趣業。
首先宣說引善趣業和引惡趣業: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能引善趣之業決定是善法,能引惡趣之業決定是不善法,不會有以不善法引善趣、以善法引惡趣的情況。
滿善趣業和滿惡趣業又如何呢?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于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顔貌醜陋,短壽多疾,匮乏財等,是不善作;于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能滿之業則不決定,感生善惡趣之後,能圓滿的業有善業也有惡業。譬如:善趣人天之中,也有肢體、關節殘缺,眼耳等根殘缺以及容貌醜陋、短命、多病、貧乏等,這些是以不善業所圓滿。在旁生、餓鬼道中,也有富樂極圓滿的果報,譬如:旁生中,帝釋天乘騎的大象福報很大,人間富人所養的貓狗等寵物,吃穿受用超過常人,這些惡道中的安樂受用唯一是以善業所圓滿。
總之,善惡趣的總業報,分別決定是由善惡業所牽引,善惡趣的別業報中,凡是樂報決定是由善業所圓滿,凡是苦報決定是由不善業所圓滿。綜合起來,就是總別樂苦別別由善惡業所感,報應絲毫不爽。
己二、引滿四句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謂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于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由于因上有引善滿善、引善滿不善、引不善滿善、引不善滿不善等差別,所以,果上也有四句:在以能引善業所引的善趣異熟總報之中,有由能滿善業所圓滿的樂報,也有由能滿不善業所圓滿的苦報;在能引不善業所引的惡趣異熟總報之中,有由能滿不善業所圓滿的苦報,也有由能滿善業所圓滿的樂報。
略說爲四句:總報樂別報樂,總報樂別報苦,總報苦別報樂,總報苦別報苦。
例如:梵天、帝釋是總報樂別報樂;殘疾人、乞丐、醜陋者、勞改犯是總報樂別報苦;人間寵物、天人坐騎是總報苦別報樂;地獄衆生、多數餓鬼、旁生是總報苦別報苦。普通人以引業善而獲得人身,由于滿業之中善和不善夾雜,所以人生的遭遇也是苦樂參半。旁生是以引業惡而受生,它的滿業多數也是善和不善夾雜,所以旁生的一生有痛苦,也有安樂。
己叁、引滿之相
《集論》雲:“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于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阿毗達磨雜集論》中說:“應當了知,善業和惡業是能牽引和能圓滿。在善惡趣中受生的業,能牽引業,是指能引善惡趣有漏異熟的業;能圓滿業,是指結生之後,能在此五蘊身上領受愛與非愛果報的業。”
己四、引滿二業能引幾生分二:一、依《俱舍》說 二、依《集論》說
庚一、依《俱舍》說
《俱舍論》雲:“由一引一生,能滿則衆多。”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衆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衆多。
按《俱舍論》的觀點,以能引而言,由一業只能引一生,不能由一業引多生,也不能由多業共引一生。換言之,一業引一生、一業引多生、多業引一生、多業引多生四種之中,只承許一業引一生。以能滿而言,則由多業能圓滿。比如:轉爲人身,人身受報的差別是由多種業而圓滿,如相好是以安忍業圓滿,富裕是以布施業圓滿,短命是以殺生業圓滿,短舌是以妄語業所感,谄诳是以邪見業所感等。
《俱舍論頌疏》中宣說了一個比喻:譬如,畫家先以一種色描繪出形狀,再填各種色彩。一色繪形,比喻引業是一種;後填多色,比喻滿業是多種。
有人問:“佛經說,頂禮佛塔,可以獲得極多轉輪王位的果報,不恭敬法師,將會幾百世墮爲狗身,都是一業引多生,《俱舍論》的觀點如何成立呢?”
小乘《俱舍論》的觀點是說:以一刹那的業只能引一生,一次頂禮等並不是一個刹那,而是以第一刹那會不斷地引起後後許多刹那的造作,所以一種業引多生報,以刹那而言,仍然是以一刹那的業牽引一生。
庚二、依《集論》說
《集論》則說:頗有諸業,惟由一業牽引一生;又有諸業,惟由一業牽引多生;頗有諸業,由衆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衆多業牽引多生。
對于能引,《集論》的觀點不同,《集論》說有四種方式:
一、一引一:有些業,唯一由一業牽引一生。
二、一引多:有些業,唯一由一業牽引多生。
叁、多引一:有些業,由多業牽引一生。
四、多引多:也有業,由多業牽引多…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