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P41

  ..续本文上一页十间书院,购书数千卷,又聘请老师来教育子弟,还为贫家子弟代交学费,于是他造就了不少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梦见祖父对他说:“这几年来,你积了不少阴德,上帝因此给你延寿三纪(三十六年),而且你的五个儿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命终之后将会升天。”祖父还叮嘱他:因果丝毫不爽,善恶报应有些发于现世,有些报于来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无疑问。

  从此,窦燕山更加努力行善积德。后来,他的五个儿子都高中进士,他本人也官至谏议大夫。一天夜晚,他和亲友谈笑而逝,享年八十二岁。(由此可见,行持白法之人,命终是这样地安乐。)

  祖父第二次托梦给窦燕山,肯定他行善的功德,这时,他对善法功德便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行善的志向更加坚定,行善也更加努力。所以,白业确实是以善意乐为根本,由善意乐发起善加行才能圆满。窦燕山因为努力行持殊胜白业,现世中就改变了命运,得到圆满的结果。因此,行善的关键,首先是要由思惟而认识善业的功德,然后通过见功德而引发行善的强烈愿望,立定行善的志向,由此坚持行持护生、布施等,便能真正成就增上生的利益。

  戊二、果分二:一、三果 二、成就殊胜之理

  己一、三果

  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白业的异熟果,就是由下品善业而感生人中,由中品善业而感生欲界天,由上品善业而感生色界和无色界天。

  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

  善业的造作等流果、领受等流果以及增上果等,和不善业的果报相反,应当如理了知。具体来说,十白业的造作等流果,是生生世世爱乐行善,增上善根;领受等流果分别是:离杀生,健康长寿;离不与取,资财丰裕、无有盗敌;离邪淫,妻子贞良;离妄语,不受诽谤、众人称赞;离离间语,眷属和合、贤良;离粗恶语,闻悦意声;离绮语,语言威肃;离贪欲,知足少欲,凡事顺心如意;离嗔恚,远离损恼心,不受他挠;离邪见,相续生起善妙之见。十白业的增上果,是以善业力将会在外境上成熟果报,具足一切圆满功德。

  己二、成就殊胜之理

  如果想要成就三乘功德,十善业的基础必不可少,对于总的道来说,十善业是很重要的所修。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

  《十地经》说:由于以上品十善业道为基础,而且对生死轮回怖畏的缘故、缺少大悲的缘故、随他言教修习人无我、四谛十六行相的缘故,而成办声闻乘果位。

  “以此十种”统贯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情况,可见十善业道是三乘道的所依。“怖畏生死”,说明不是世间的人天乘。“离诸悲心”,说明不是菩萨乘。“随他言教修习”,说明不是缘觉乘。

  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

  第二种情况:由于以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为基础,大悲方便不具足的缘故、最后生不依止他人而欲求自觉的缘故、能善修习十二缘起的缘故,而成办独觉果位。

  “无悲”,说明不是菩萨乘。“不依止他”,说明不是声闻乘。“善修缘起”说明是缘觉乘。

  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

  第三种情况:由于以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为基础,心量广大的缘故、具足大悲的缘故、以善巧方便所摄的缘故、广发大愿的缘故、不舍有情的缘故、缘诸佛广大智慧而修习的缘故,而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的功德。对以上一切种类的大乘法全部修习究竟,便能成办一切佛功德法。以上智、悲、愿、方便等,说明不是世间人天乘、不是声闻缘觉乘。

  《十善业道经》中说:“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佛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妙法,能够遣除恶道苦恼。这是哪一法呢?就是日夜常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使善法念念增长,在念念之中,不让丝毫不善间杂在里面,这样不断相续下去,就能使恶法断除、善法圆满,而能常常亲近诸佛菩萨和其他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因为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等,都是以此法为根本所依而得以成就,所以称为“善法”,此法就是十善业道。)”又说:“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通过修习十善业道,上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功德法都能圆满,因此你们应当精进修学十善业道。)

  下面是交待出处: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抉择分》意趣而说。

  以上善恶两类的十种业道以及它们各自相应的三种果,凡是其它教典中没有明确宣说的,一切都是按照《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摄抉择分》之意趣而宣说。

  丁三、业余差别分三:一、引满业差别 二、定不定受业 三、何果先熟之理

  戊一、引满业差别分四:一、善恶趣之引满业 二、引满四句 三、引满之相 四、引满二业能引几生

  己一、善恶趣之引满业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引满差别者。

  业以引满可以分为四种:引善趣业、引恶趣业、满善趣业、满恶趣业。

  首先宣说引善趣业和引恶趣业:

  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

  能引善趣之业决定是善法,能引恶趣之业决定是不善法,不会有以不善法引善趣、以善法引恶趣的情况。

  满善趣业和满恶趣业又如何呢?

  诸能满者,则无决定: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

  能满之业则不决定,感生善恶趣之后,能圆满的业有善业也有恶业。譬如:善趣人天之中,也有肢体、关节残缺,眼耳等根残缺以及容貌丑陋、短命、多病、贫乏等,这些是以不善业所圆满。在旁生、饿鬼道中,也有富乐极圆满的果报,譬如:旁生中,帝释天乘骑的大象福报很大,人间富人所养的猫狗等宠物,吃穿受用超过常人,这些恶道中的安乐受用唯一是以善业所圆满。

  总之,善恶趣的总业报,分别决定是由善恶业所牵引,善恶趣的别业报中,凡是乐报决定是由善业所圆满,凡是苦报决定是由不善业所圆满。综合起来,就是总别乐苦别别由善恶业所感,报应丝毫不爽。

  己二、引满四句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由于因上有引善满善、引善满不善、引不善满善、引不善满不善等差别,所以,果上也有四句:在以能引善业所引的善趣异熟总报之中,有由能满善业所圆满的乐报,也有由能满不善业所圆满的苦报;在能引不善业所引的恶趣异熟总报之中,有由能满不善业所圆满的苦报,也有由能满善业所圆满的乐报。

  略说为四句:总报乐别报乐,总报乐别报苦,总报苦别报乐,总报苦别报苦。

  例如:梵天、帝释是总报乐别报乐;残疾人、乞丐、丑陋者、劳改犯是总报乐别报苦;人间宠物、天人坐骑是总报苦别报乐;地狱众生、多数饿鬼、旁生是总报苦别报苦。普通人以引业善而获得人身,由于满业之中善和不善夹杂,所以人生的遭遇也是苦乐参半。旁生是以引业恶而受生,它的满业多数也是善和不善夹杂,所以旁生的一生有痛苦,也有安乐。

  己三、引满之相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

  《阿毗达磨杂集论》中说:“应当了知,善业和恶业是能牵引和能圆满。在善恶趣中受生的业,能牵引业,是指能引善恶趣有漏异熟的业;能圆满业,是指结生之后,能在此五蕴身上领受爱与非爱果报的业。”

  己四、引满二业能引几生分二:一、依《俱舍》说 二、依《集论》说

  庚一、依《俱舍》说

  《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

  按《俱舍论》的观点,以能引而言,由一业只能引一生,不能由一业引多生,也不能由多业共引一生。换言之,一业引一生、一业引多生、多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四种之中,只承许一业引一生。以能满而言,则由多业能圆满。比如:转为人身,人身受报的差别是由多种业而圆满,如相好是以安忍业圆满,富裕是以布施业圆满,短命是以杀生业圆满,短舌是以妄语业所感,谄诳是以邪见业所感等。

  《俱舍论颂疏》中宣说了一个比喻:譬如,画家先以一种色描绘出形状,再填各种色彩。一色绘形,比喻引业是一种;后填多色,比喻满业是多种。

  有人问:“佛经说,顶礼佛塔,可以获得极多转轮王位的果报,不恭敬法师,将会几百世堕为狗身,都是一业引多生,《俱舍论》的观点如何成立呢?”

  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是说:以一刹那的业只能引一生,一次顶礼等并不是一个刹那,而是以第一刹那会不断地引起后后许多刹那的造作,所以一种业引多生报,以刹那而言,仍然是以一刹那的业牵引一生。

  庚二、依《集论》说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惟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惟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

  对于能引,《集论》的观点不同,《集论》说有四种方式:

  一、一引一:有些业,唯一由一业牵引一生。

  二、一引多:有些业,唯一由一业牵引多生。

  三、多引一:有些业,由多业牵引一生。

  四、多引多:也有业,由多业牵引多…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