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P40

  ..续本文上一页的皈依之处。

  邪见业力会对世界造成何种影响呢?邪见就是执持颠倒见,有谤为无,因为邪见力的缘故,很稀奇地,器世界中的黄金、宝石等等宝藏都会隐没。而且,由邪见而颠倒是非,人们会把不清净执著为清净,把苦恼执著为安乐等,随着这种邪见力的增上,在人们的迷乱心前,很多污秽的法会看似清净,很多苦恼的事会看似安乐。当今时代,人们普遍不信三世因果,不信三宝佛菩萨,外境假相的欺诳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强烈。尤其在现代都市中,人们将很多苦恼的法,比如:饮酒、吸烟、淫乱、散乱、追逐欲尘、歌舞、狂躁、竞争等,执为幸福安乐。种种虚假、不净的法,在经过包装渲染之后,竟然变成了清净、安乐、温馨的形象而闪亮登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以邪见力将会不自在地显现。

  以邪见力所感召的环境,决定是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皈依所。譬如:进入现代都市迷乱的环境时,往往会感觉没有一处可以安心,无论到哪里,都觉得有一股力量在牵引你堕落,身心找不到皈依处,只是随着业力漂荡,其实,这都是在受业力支配。为什么呢?因为邪见增盛的地方,所显现的,只有欺诳、邪恶、迷乱之相,心随这些境转,当然是堕落、是沉溺、是漂流。

  丁二、白业果分二:一、白业 二、果

  思惟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

  戊一、白业分三:一、略说 二、广说 三、殊胜十善业

  己一、略说

  今初。《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对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生起过患欲解,生起殊胜善心,对这些黑业发起静息方便以及静息究竟。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有身业,就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的白业。举例来说:了知杀生的过患,即“对杀生起过患欲解”;与贪嗔痴的杂染心相反,和无贪、无嗔、无痴俱行,即“对杀生起胜善心”;受持不杀生戒律仪,防护自己的相续,即“对杀生起静息方便”;远离杀生,即“对杀生静息究竟”。其余的语四善业、意三善业都是如此,差别在语业或意业。比如:什么是离妄语?即:对妄语生起过患欲解,生起欲离妄语的殊胜善心,对妄语发起静息的方便,以及对妄语静息究竟。对于从初始到究竟的所有语业、意业,也应如此了知。

  己二、广说

  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白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应当一一配合而了知。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中,事,是其他具有生命的有情;意乐,是因为见到杀生过患而发起远离杀生的善心;加行,是发起种种止息杀害的行为,也就是受不杀生律仪之后,恐怕杀生的习气发动,而时时防护杀生的内因外缘;究竟,是圆满止息杀生。对其余九种白业也应当依此理类推而了知。

  有人问:只是不杀生,是否属于白业呢?回答:不属。如果只是不杀生就属于白业,那么植物人不会杀生,他是否一直在增长功德呢?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终生都被监禁,没有机会作杀、盗、淫等恶业,那么他是不是终生都在积聚功德呢?因此,白业唯一是以善的意乐来安立。例如:只有在认识杀生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杀生的善心,才是属于离杀生的白业。论中“见过患,起远离欲”七个字是关键,而且“见过患”是因,“起远离欲”是果,由此可见观察修的重要性。如果不观察黑业及黑业果,不见过患,就不能发起远离欲,如此一来,即使下士道的十白业道也无法真实趣入,修行将成空中楼阁;相反,若能对黑业果数数思惟,对其过患见得越真切,就越能发起远离黑业的善心。由此才能誓受不杀生等律仪,从而遮止恶趣。

  以下举例说明:

  晋代的许真君,年轻时喜欢打猎。有一天,他射中一只小鹿,母鹿为小鹿舔伤痕,舔了很久小鹿都没有活过来,母鹿也因过分哀伤而死去。许真君很疑惑,便剖开母鹿的肚子,只见母鹿的肠子寸寸断裂。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杀生的残酷,于是悔过自新,折断弓箭,不再打猎。后来,他得道成仙,全家都升天了。

  对应公案来说,许真君后来修的是离杀生的白业:事,是其他有情;意乐,是由于认识到杀生的残忍,良心发现而生起了断杀的强烈愿望;加行,是折断弓箭从此戒杀;究竟,是圆满静息杀生。

  再看清朝康熙年间周安士居士的事迹。安士先生曾撰写戒杀、戒淫两本书,他自述每次经过一切神祠时,必定发愿说:我从二十四岁起一直到寿终,在此期间,如果杀害一条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有一人伤害一只蚊虫、蚂蚁,唯愿尊神诛杀,迅雷击碎我所著的书板;我从二十四岁起一直到寿终,临河见鱼,仰面见鸟,如果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杀机,也等同此誓;我从二十四岁起一直到寿终,梦中如果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起救度之心,反而欢喜赞成此事,也等同此誓。

  从这一段中,可见安士先生断杀的猛利誓愿。真正的白业,就是需要这种能断的决心,仅仅未杀生不能称为白业,而必须是在见到杀生的过患之后,发起断杀的善心,才能称为白业。

  再看,在家居士远离邪淫业道:事,是非所应行、非支、非时、非处;意乐,是认识到行淫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邪淫的善心;加行,是平时努力防护相续,不造邪淫;究竟,是圆满远离邪淫。

  宋朝黄庭坚曾作过一篇戒淫、酒、肉的发愿文,其中说:

  “我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不得解脱。(这是见到过患而生起过患欲解。)今者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这是生起远离欲,发起受持清净律仪的殊胜善心。)”

  “设复淫欲,当堕地狱、住火坑,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淫乱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设复饮酒,当堕地狱、饮烊铜汁,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酒颠倒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设复食肉,当堕地狱、吞热铁丸,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杀生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愿我以此,尽未来际,忍辱誓愿,根尘清净,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随顺如来,于无量众生界中,现作佛事。”

  以上是以离杀生和离欲邪行来说明,其它白法的意乐、加行、究竟等,说法相同,事和十黑业中所说一样。

  总而言之,先要了知黑业的过患,然后发誓、受持不造这些黑业的清净律仪,也就是应当具有“见过患、发誓不造、励力守护”这三个内涵,才是白业。自己可以在心中观想:永远不杀生或者某时某地不杀生,或者不杀某种众生等。其它九种也照着这样观想,这就成为白业。如果能在上师、三宝等所依前发誓,功德特别大。这个立誓相当重要,如果能立誓尽形寿不造,进而立大誓尽未来际不造,功德更是无量无边。如果暂时做不到永远远离,也可以发愿在某些特定时期不造。比如:发愿一年之中的一月或者四月不杀生,一月之中的十五或三十日不杀生等,也有很大功德。

  己三、殊胜十善业

  十种殊胜善业,就是不但远离十种黑业,而且行持对治黑业的十种善法。分别来说,即:不仅断杀,而且爱护生命;不仅断不与取,而且行持布施;不仅断欲邪行,而且护持戒律;不仅断妄语,而且说诚实语;不仅断离间语,而且化解怨恨;不仅断粗恶语,而且说悦耳语;不仅断绮语,而且精进念诵;不仅断贪欲心,而且修持舍心;不仅断嗔恚心,而且修饶益心;不仅断邪见,而且依止正见。

  十种殊胜白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分别来说,譬如,爱护生命:事,是其他具命有情;意乐,是因见功德而发起善法欲(了知护生的功德之后,发起爱护生命的强烈愿望,发誓尽形寿或尽未来际爱护众生等);加行,是发起诸行而行持护生(开始以身口意做种种爱护有情的行为);究竟,是行持圆满。对其它九种白业可以一一类推而了知。如果内心能真正立下誓愿,一一行持,则功德极大。

  五代时,有一位窦燕山,从小丧父,母亲将他抚养成人。窦燕山到了三十多岁时还没有子嗣。一天,他梦见去世的祖父对他说:“你前世恶业很重,因此今生不仅无子而且短命。你应当及早行善,努力多做些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醒来之后,他将祖父的话铭记在心,从此以后立志行善。(窦燕山相信祖父的话,实际上也是对善法功德有所认识,而且立定行善的志向,这是具足殊胜白法的意乐。)

  再说,窦家有一位仆人,偷了他两万银钱,因为害怕被发现,就写了一张债券,绑在自己女儿的手上,债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还所欠银钱。然后,仆人就逃走了。窦燕山因心里怜悯她,就将债券烧毁,并嘱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而且,在女孩成人之后,把她嫁到一个好人家。(这是爱护众生的殊胜白法。)

  又有一年的新年,窦燕山到庙里拜佛时,捡到白银十两、黄金两锭。第二天,他到庙里守候失主,等了半天,见到一人哭着自言自语,窦燕山便向前询问,那人说:“我父亲被匪徒绑劫,即将被处死。我向亲友借了白银、黄金,准备赎回父亲,可是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全都没有了,这样一来,家父难免一死。我昨日到此处拜佛,不知是不是在这里遗失的。”窦燕山知道他是失主后,便将金银如数地还给他,还送他一笔路费。(这是不仅不偷盗而且布施的殊胜白法。)

  窦燕山一生所做的善事很多,比如:亲友中有办丧事而没钱买棺材的,他就出钱帮忙安葬。有女子不能出嫁的,他就出钱资助。他又借钱给穷人作为做生意的资本,由他养活的,有几十家之多。为了救济别人,他的生活非常俭朴,丝毫不敢浪费。每年计划一次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费之外,其余财物都用来救济别人。另外,他还建立了四…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