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说者,是领受等流果。
过去的大德上师说:纵然转生为人,仍然喜爱杀生等事,这是造作等流果。前面《十地经》等所说的是领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是因等流,即造作的等流;领受等流果是果等流,即受果的等流。
下面再补充说明“造作等流果”:
《百业经》中有一则公案记载:
一天,世尊入城去化缘,施主供养了一种名叫 “拉达”的食物。这时,有个婆罗门子看到之后,跑来向世尊说:“给我!给我!”世尊想了一下,便对他说:“你先说“我不要”,我再给你。”这孩子迫不及待地说了“我不要”之后,就获得了这一份美食。
回到精舍之后,比丘们问佛,以什么因缘孩子的贪心这样重,见到食物就说“给我、给我”,为什么世尊最初不给,要让他说完“我不要”之后才给?
佛说:“这个孩子贪心很重,在千百世当中,见到食物都是说“给我”,从没说过“我不要”。今天,以这个因缘让他说一句“我不要”,等到将来山王如来出世时,他会以这个善根,在山王如来的教法, 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公案之中,婆罗门子见到食物就说“给我”,这就是造作的等流果,即:前世这样造作,因为一直不曾对治的缘故,这种造作的习气便一直相续不断。几百世以来,一直都是由前面的造作而又有后面同类的造作,这种行为模式就这样一直重复下去。世尊很慈悲,以方便引导他说了一句“我不要”,这是救他、让他种下无贪的善根,以这个善根力,他将来便能出家证果。这个公案给人很大的警醒:我们学了造作等流果之后,就要观察自己的造作等流。我们身语意的造作有恶有善,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恶的造作并改正,那么,恶的行为模式就会一直延续下去,越串习越深重,越串习越难以摆脱,而导致无数次地堕落恶趣。
从黑业来说,十种黑业就有十种造作等流。譬如:从小喜欢杀生,见到苍蝇、蚂蚁就想拍死它们,这是杀生的造作等流果;经商时,起心动念就想骗取别人的钱财,这是欺诈不与取的造作等流果;还有不由自主地说妄语、绮语、粗恶语等等,都是造作等流果。如果不能纠正这些造作的方式,修行就不会, 进步。因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对某种恶的造作,在反省之后能将它改正,这就杜绝了一种堕落恶趣的因缘;对某种善的造作,能再再地串习培养,就会积累一种善趣或解脱的因缘。所谓断恶行善,就是在这个造作上断、行,实际上就是除习气、改习惯的过程。
我们的心念、语言,总是习惯性地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对此如果不能认识而加以遮止,往后就总会在那个地方造业,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会不断恶性循环,一百世、一千世乃至无量世都会这样流转。明白业的造作等流规律之后,我们就会畏惧,因为,即使只是一点恶习,如果不改正,就会永远重复、相续下去,就像不戒除饮酒的习惯,天天都会想喝。所以,以修行来说,处处都要改正习气毛病,处处都要熏习良好行为,以此来衡量,造作等流果的修学确实极其广大。所谓修行,就是要先破一切引生恶趣的造作方式,再破一切流转轮回的造作方式,再破一切小乘自了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成佛。因此,其中有很深细的检点、修行要做。
己三、增上果
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增上果,主要是成熟在外器世界上的果报。因为有情行持不善业,以业力增上的缘故,便感得外器世界衰败不悦意。以下一一说明:
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
以杀生的恶业,能感召外界器世间一切饮食、药物、果实等都缺少光泽,这一切外法的势力、功能、威力都很微劣,即使食用也难以消化,反而生长疾病。由这些因缘,导致无量有情寿命还没有圆满就中途夭折。
不与取者,谓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
不与取是夺人所有,以这种恶业会感得外境的衰败。从数量上来说,果实结果很少;从成熟上来说,果实难以滋长成熟,即便结果也多数变坏、果实不贞实,或因天时不调,遭逢旱涝之灾,而使果实多数干枯或根本不能结果。
欲邪行者,谓多 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
欲邪行的业染污、不自在,所以感得转生的环境也是很不清洁,有许多粪便污秽、泥粪不干净,发出恶臭味,或者环境狭窄压抑,很不舒适,或者有许多不悦意的地方。
虚妄语者,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农作航运等事业不会发达兴盛。譬如同样一块田地,前面主人有很好的收成,后面换了一位有妄语业障的主人耕种,庄稼就长不好。行船也是如此,前面船夫行船时有很多人坐,若换成后者开船,生意就会败落。“不相谐偶”: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一切和谐、兴盛本来都是来自真诚心,而妄语是不真诚,因妄语的业感,导致农作耕耘、行船商业不会兴盛,人和人之间很难谐调、合作。人们因为妄语业的障碍,彼此没有信任感,互相欺骗,即使只有三个人在一起都无法合作,无法真诚地交流,世界充满了怖畏、恐惧的因缘。
离间语者,谓其地处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离间语的业相,是使人关系破裂,人与人之间乖离不相通,矛盾重重,因此感得器世间处处不通畅,外境上显现有山丘坑坎、有山河的阻碍,路很难行走,世间充满了怖畏恐惧的因缘。
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粗恶语的相,是刺伤他人、内心无有慈悲,以此所变现的器世界:大地有许多枯木、荆棘、瓦石、砂砾,处处都是令人不悦意的景象,伤人损人。环境总体的相是枯槁、不滋润,没有池塘、河流、涌泉,地面龟裂或者成为盐碱之地,到处都是丘陵、坑险,充满了怖畏、恐惧的因缘。
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绮语的特征,是语言没有实义。我们常常认为说绮语不会有后果,这是一种断见。如果人类的绮语增盛,世界就没有实质性的法。因为绮语充满的缘故,只有包装,没有实质,这就是虚假。
论中说:因绮语业而感得果树不结果实、还没到结果的时节便已结果、到了时节反而不结果、没有成熟却看似成熟,这些都是不具实义的相。“根不坚牢”,就是树根不坚固。如果语言具有实义,外境草木等的根就会很坚牢;相反,如果人人说无实义的语言,这个世界从家到国、到外器世界都会变得没有根。“势不久停”,就是不会长久安住,没有一个稳固的结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就是园林、水池之中少有悦意景象,换句话说,因为绮语的业力,会导致美好的事物渐渐消失。我们应从这些地方觉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起心动念、身口意造业,都和这个世界息息相关。因此,真正想对世界、自然界的生态秩序有所帮助,就应当在自心上调整,人心能调整好,世界才会向好的方面转化。
在宣说四种语业的增上果时,最后都说到“饶诸怖畏恐惧因缘”。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应当觉悟到:怖畏、恐惧都是来自恶业,所以,人类若能不在心田中播下恶业种子,世界一定会祥和、安宁,甚至连荆棘刺痛脚板的恐惧都不会有,一切都是平安、通畅、美好、吉祥。了解到器世界依业而造,业从心生,心转则境转,就知道能调伏内心,一切外器世界都会现前吉祥。
外在种种的相正是我们内心的影像,心秽则国土秽,心净则国土净,缘起不可思议,如是用心,如是取相,就会如是变现,精确得丝毫也不错乱。看到外在器世界的相,就要回归自心,知道这一切都是心变现的,反映了人心和业的状况。以这条道理观察宇宙、社会的现象,才会懂得真正挽救自然、社会的方法。
我们要净化生存世界,只有从净化自己的心地入手,心地不能净化,世界绝不可能变得美好、清净。所以,真正要维护生态平衡,再现器世界的和谐庄严,不是在外境上做,唯一是要改造人心,要庄严国土,应当从断恶行善做起。转轮王来到人间,使得日月清明、天地和顺,主要是因为他带动众生真正地趣入十善业道。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贪欲心者,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惟减无增。
由于贪欲增盛的缘故,世上所有圆满、兴盛的事物,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走向衰微,只有损减,没有增盛。所以,衰败来自于贪婪,兴盛来自于无私。如果人民增上贪欲,国家将会走向衰败;相反,人民若能少欲知足、勤俭节约,国家才会真正走向富强。
嗔恚心者,谓多 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 百足 ,毒暴药叉,诸恶贼等。
嗔恚是想要伤害对方的一种恶心。如果嗔恚增盛,自然界就会失去祥和,戾气增上便会出现许多恶相。以灾难来说,瘟疫流行,洪水、台风、大火、地震等自然灾害会频繁出现;以人类来说,会出现许多怨敌、恐怖、暴力活动或者恶贼(强盗),社会中人心惶惶,没有安全感,随时面临被凶杀、抢劫的危险;以旁生界来说,会出现大量狮子、老虎、蟒蛇、毒蛇、蝎子、蚰蜒、百足等等猛兽毒虫;以非人来说,会有许多毒暴的夜叉等等。这些都是由嗔恚心变现的恶相。
诸邪见者,谓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生源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
“第一胜妙生源”是指宝物之源,即黄金、宝石等矿藏。“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对应来说,将会没有从轮回痛苦之中脱离的安居之处,没有从善趣某些损害之中得到救护的救护之处,没有从业惑中脱离…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