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P40

  ..續本文上一頁的皈依之處。

  邪見業力會對世界造成何種影響呢?邪見就是執持顛倒見,有謗爲無,因爲邪見力的緣故,很稀奇地,器世界中的黃金、寶石等等寶藏都會隱沒。而且,由邪見而顛倒是非,人們會把不清淨執著爲清淨,把苦惱執著爲安樂等,隨著這種邪見力的增上,在人們的迷亂心前,很多汙穢的法會看似清淨,很多苦惱的事會看似安樂。當今時代,人們普遍不信叁世因果,不信叁寶佛菩薩,外境假相的欺诳性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強烈。尤其在現代都市中,人們將很多苦惱的法,比如:飲酒、吸煙、淫亂、散亂、追逐欲塵、歌舞、狂躁、競爭等,執爲幸福安樂。種種虛假、不淨的法,在經過包裝渲染之後,竟然變成了清淨、安樂、溫馨的形象而閃亮登場。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是:以邪見力將會不自在地顯現。

  以邪見力所感召的環境,決定是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皈依所。譬如:進入現代都市迷亂的環境時,往往會感覺沒有一處可以安心,無論到哪裏,都覺得有一股力量在牽引你墮落,身心找不到皈依處,只是隨著業力漂蕩,其實,這都是在受業力支配。爲什麼呢?因爲邪見增盛的地方,所顯現的,只有欺诳、邪惡、迷亂之相,心隨這些境轉,當然是墮落、是沈溺、是漂流。

  丁二、白業果分二:一、白業 二、果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白業;二、果。

  戊一、白業分叁:一、略說 二、廣說 叁、殊勝十善業

  己一、略說

  今初。《本地分》說: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叁,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雲語業及雲意業。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說:對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生起過患欲解,生起殊勝善心,對這些黑業發起靜息方便以及靜息究竟。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身業,就是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的白業。舉例來說:了知殺生的過患,即“對殺生起過患欲解”;與貪嗔癡的雜染心相反,和無貪、無嗔、無癡俱行,即“對殺生起勝善心”;受持不殺生戒律儀,防護自己的相續,即“對殺生起靜息方便”;遠離殺生,即“對殺生靜息究竟”。其余的語四善業、意叁善業都是如此,差別在語業或意業。比如:什麼是離妄語?即:對妄語生起過患欲解,生起欲離妄語的殊勝善心,對妄語發起靜息的方便,以及對妄語靜息究竟。對于從初始到究竟的所有語業、意業,也應如此了知。

  己二、廣說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余亦應知。

  白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應當一一配合而了知。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中,事,是其他具有生命的有情;意樂,是因爲見到殺生過患而發起遠離殺生的善心;加行,是發起種種止息殺害的行爲,也就是受不殺生律儀之後,恐怕殺生的習氣發動,而時時防護殺生的內因外緣;究竟,是圓滿止息殺生。對其余九種白業也應當依此理類推而了知。

  有人問:只是不殺生,是否屬于白業呢?回答:不屬。如果只是不殺生就屬于白業,那麼植物人不會殺生,他是否一直在增長功德呢?被判無期徒刑的罪犯終生都被監禁,沒有機會作殺、盜、淫等惡業,那麼他是不是終生都在積聚功德呢?因此,白業唯一是以善的意樂來安立。例如:只有在認識殺生的過患之後,發起遠離殺生的善心,才是屬于離殺生的白業。論中“見過患,起遠離欲”七個字是關鍵,而且“見過患”是因,“起遠離欲”是果,由此可見觀察修的重要性。如果不觀察黑業及黑業果,不見過患,就不能發起遠離欲,如此一來,即使下士道的十白業道也無法真實趣入,修行將成空中樓閣;相反,若能對黑業果數數思惟,對其過患見得越真切,就越能發起遠離黑業的善心。由此才能誓受不殺生等律儀,從而遮止惡趣。

  以下舉例說明:

  晉代的許真君,年輕時喜歡打獵。有一天,他射中一只小鹿,母鹿爲小鹿舔傷痕,舔了很久小鹿都沒有活過來,母鹿也因過分哀傷而死去。許真君很疑惑,便剖開母鹿的肚子,只見母鹿的腸子寸寸斷裂。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殺生的殘酷,于是悔過自新,折斷弓箭,不再打獵。後來,他得道成仙,全家都升天了。

  對應公案來說,許真君後來修的是離殺生的白業:事,是其他有情;意樂,是由于認識到殺生的殘忍,良心發現而生起了斷殺的強烈願望;加行,是折斷弓箭從此戒殺;究竟,是圓滿靜息殺生。

  再看清朝康熙年間周安士居士的事迹。安士先生曾撰寫戒殺、戒淫兩本書,他自述每次經過一切神祠時,必定發願說:我從二十四歲起一直到壽終,在此期間,如果殺害一條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有一人傷害一只蚊蟲、螞蟻,唯願尊神誅殺,迅雷擊碎我所著的書板;我從二十四歲起一直到壽終,臨河見魚,仰面見鳥,如果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殺機,也等同此誓;我從二十四歲起一直到壽終,夢中如果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起救度之心,反而歡喜贊成此事,也等同此誓。

  從這一段中,可見安士先生斷殺的猛利誓願。真正的白業,就是需要這種能斷的決心,僅僅未殺生不能稱爲白業,而必須是在見到殺生的過患之後,發起斷殺的善心,才能稱爲白業。

  再看,在家居士遠離邪淫業道:事,是非所應行、非支、非時、非處;意樂,是認識到行淫的過患之後,發起遠離邪淫的善心;加行,是平時努力防護相續,不造邪淫;究竟,是圓滿遠離邪淫。

  宋朝黃庭堅曾作過一篇戒淫、酒、肉的發願文,其中說:

  “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這是見到過患而生起過患欲解。)今者對佛發大誓: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複淫欲;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複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複食肉。(這是生起遠離欲,發起受持清淨律儀的殊勝善心。)”

  “設複淫欲,當墮地獄、住火坑,經無量劫。一切衆生爲淫亂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複飲酒,當墮地獄、飲烊銅汁,經無量劫。一切衆生爲酒顛倒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複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經無量劫。一切衆生爲殺生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辱誓願,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于無量衆生界中,現作佛事。”

  以上是以離殺生和離欲邪行來說明,其它白法的意樂、加行、究竟等,說法相同,事和十黑業中所說一樣。

  總而言之,先要了知黑業的過患,然後發誓、受持不造這些黑業的清淨律儀,也就是應當具有“見過患、發誓不造、勵力守護”這叁個內涵,才是白業。自己可以在心中觀想:永遠不殺生或者某時某地不殺生,或者不殺某種衆生等。其它九種也照著這樣觀想,這就成爲白業。如果能在上師、叁寶等所依前發誓,功德特別大。這個立誓相當重要,如果能立誓盡形壽不造,進而立大誓盡未來際不造,功德更是無量無邊。如果暫時做不到永遠遠離,也可以發願在某些特定時期不造。比如:發願一年之中的一月或者四月不殺生,一月之中的十五或叁十日不殺生等,也有很大功德。

  己叁、殊勝十善業

  十種殊勝善業,就是不但遠離十種黑業,而且行持對治黑業的十種善法。分別來說,即:不僅斷殺,而且愛護生命;不僅斷不與取,而且行持布施;不僅斷欲邪行,而且護持戒律;不僅斷妄語,而且說誠實語;不僅斷離間語,而且化解怨恨;不僅斷粗惡語,而且說悅耳語;不僅斷绮語,而且精進念誦;不僅斷貪欲心,而且修持舍心;不僅斷嗔恚心,而且修饒益心;不僅斷邪見,而且依止正見。

  十種殊勝白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分別來說,譬如,愛護生命:事,是其他具命有情;意樂,是因見功德而發起善法欲(了知護生的功德之後,發起愛護生命的強烈願望,發誓盡形壽或盡未來際愛護衆生等);加行,是發起諸行而行持護生(開始以身口意做種種愛護有情的行爲);究竟,是行持圓滿。對其它九種白業可以一一類推而了知。如果內心能真正立下誓願,一一行持,則功德極大。

  五代時,有一位窦燕山,從小喪父,母親將他撫養成人。窦燕山到了叁十多歲時還沒有子嗣。一天,他夢見去世的祖父對他說:“你前世惡業很重,因此今生不僅無子而且短命。你應當及早行善,努力多做些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醒來之後,他將祖父的話銘記在心,從此以後立志行善。(窦燕山相信祖父的話,實際上也是對善法功德有所認識,而且立定行善的志向,這是具足殊勝白法的意樂。)

  再說,窦家有一位仆人,偷了他兩萬銀錢,因爲害怕被發現,就寫了一張債券,綁在自己女兒的手上,債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還所欠銀錢。然後,仆人就逃走了。窦燕山因心裏憐憫她,就將債券燒毀,並囑咐妻子好好撫養這個女孩,而且,在女孩成人之後,把她嫁到一個好人家。(這是愛護衆生的殊勝白法。)

  又有一年的新年,窦燕山到廟裏拜佛時,撿到白銀十兩、黃金兩錠。第二天,他到廟裏守候失主,等了半天,見到一人哭著自言自語,窦燕山便向前詢問,那人說:“我父親被匪徒綁劫,即將被處死。我向親友借了白銀、黃金,准備贖回父親,可是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全都沒有了,這樣一來,家父難免一死。我昨日到此處拜佛,不知是不是在這裏遺失的。”窦燕山知道他是失主後,便將金銀如數地還給他,還送他一筆路費。(這是不僅不偷盜而且布施的殊勝白法。)

  窦燕山一生所做的善事很多,比如:親友中有辦喪事而沒錢買棺材的,他就出錢幫忙安葬。有女子不能出嫁的,他就出錢資助。他又借錢給窮人作爲做生意的資本,由他養活的,有幾十家之多。爲了救濟別人,他的生活非常儉樸,絲毫不敢浪費。每年計劃一次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費之外,其余財物都用來救濟別人。另外,他還建立了四…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