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背恩意樂損害父母的現報。
《曆史感應統紀》中有一則孝子的事迹:
孫瑾是元朝孝子,平時盡心盡力侍奉父親和繼母。父親去世後,棺材放在家裏四年,他整日整夜衣不解帶,每天只吃稀飯,斷絕葷腥,虔誠念佛誦經,超度父親往生極樂。出葬那一天,雇船運棺材過江,江上狂風怒號,波浪很大,可是船剛開,江面就風平浪靜,一帆風順,人們都說這是孝心所感。
孫瑾侍奉繼母唐氏,如待親生母親。有一天,繼母胸部長了一個大癰,膿血淋漓,痛得在床上呻吟。孫瑾以孝心的驅使,不嫌膿血腥臭,以口吮吸繼母瘡口,而且用舌舐去皮膚上的膿血,沒過幾天,繼母的癰就好了。
不久繼母又得眼病,開始是兩眼紅腫,視力模糊,請醫生治療,不但未見好轉,反而更加嚴重,最後雙目失明。孫瑾想到以前用舌舐治好了繼母的癰病,決定每天用舌舐繼母的雙眼,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仍不見效,但他並未放棄,繼續爲繼母舐目,堅持了兩個月,繼母的雙眼居然重見光明。
後來繼母去世,要下葬時,日日下大雨,葬事受阻,不能進行。他夜晚向天號哭,祈求天公放晴。次日早晨,果然雲開日出,天空大放光明。安葬繼母之後,天又連日下雨。這都是孫瑾孝心格天的感應。
聽了這則公案,我們都會覺得孫瑾的孝行很偉大,對繼母還能孝順之至,心裏有增上報恩意樂,所以能“有求皆應、無感不通”。
我們學佛爲什麼進步不大?不能即生成就?就是沒有修好心。宗大師有一頌名言:“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所以,在世間對父母修好報恩心,盡孝行;在出世間,應對上師修報恩心,學善財童子。如果能圓滿這兩點,果報決定現法成熟。對此萬萬不能忽視。
以上按《瑜伽師地論》宣說了由八種欲解造業受現法果。
壬二、以事之故
《瑜伽師地論》還說到由事故,受現法果。不善業方面造五無間業及無間業同分,也有受現法果。無間業爲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無間業同分,比如:對阿羅漢尼、對母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在天廟、街道、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對極信賴的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诳;對苦難窮困無依無怙而來歸投依靠的人,先是布施無畏,後來卻加害或者逼惱;劫奪僧門,破壞靈廟。
善業由事故受現法果,例如:母親無正信,勸進開化,將母親安置建立在正信之中;母親犯戒,將母親安立在具戒中;母親悭吝,將母親安立在具足布施之中;母親惡慧,將母親安立在具足智慧之中,以此類善業將會受現法果。對父親也是如此。或者對起慈定者供養承事,如是對起無诤定、滅盡定、預流果乃至對阿羅漢果供養承事,親自對佛供養承事,對有學無學僧供養承事,都是對尊重由利益因緣發起善業,受現法果。相反,對尊重事由損害因緣發起不善業,也會受現法果。
辛二、順生、順後受業
順生受者,謂于二世當受其果。
順生受,即今生作善惡業,第二世將受果報。
順後受者,謂于叁世以後成熟。
順後受,即今生作善作惡,第叁世、第四世或者十世、百世、無量無邊劫之後才成熟果報。
須知,以上現法受、順生受、順後受只是從受果的初始時間上安立,並不是僅于現世、來世或者第叁生之後的某一世受果。比如,現法受是指現世開始受果,不是僅僅現世受果後世不受,其余順生受、順後受都應當如此理解。
戊叁、何果先熟之理
于相續中,現有衆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于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複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
何業先熟之理:在衆多業當中,重業首先成熟;如果衆業輕重平等,就按臨終時何業現前,即先成熟;如果臨終時種種業同時現前,就按何業生前串習次數多,即先成熟;如果各業的串習力也平等,就按造業次序,何業先造,即先成熟。
對于此理,博朵瓦格西曾經以比喻說明:比如,一個碼頭上多人渡河,如果來了一位大官,權勢很大,決定是他首先渡河;如果來人權力相等,那就看誰最接近船,誰就先渡;如果平等接近于船,那就是熟人先渡;如果都是熟人,那就看誰先打過招呼就先渡誰。
如《俱舍釋》所引頌雲:“諸業于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如《俱舍論自釋》所引頌詞中說:相續中的種種業,在生死之中成熟果報之理,即隨重業、隨近業、隨串習業、隨先作業,四句之中,以前前業首先成熟。
以上思惟總業果宣說完畢,以下思惟特別業果。
思別業果
甲二、思別業果分二: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二、修學所依之因
乙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余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這句是從“修道進程”來說明:應當成辦殊勝所依的理由。
論中說:僅僅以遠離十種不善爲因,雖然決定能獲得善妙的所依身,但如果能進一步獲得殊勝所依,也就是圓滿具足各種功德相、有能力堪修一切種智的所依身,那麼修道的進程便不是以其他身所能相比,所以應當努力成辦此種所依。
人身是修道的所依,一生修行能獲得何種成就,與所依身是否具足功德相密切相關。譬如:交通工具的性能有許多差別,如果性能好,就有能力遠程跋涉,性能不好,速度就慢。同理,由宿業所感召的人身,如果缺陷多,修道進程便緩慢;相反,如果人身的功德很圓滿,各方面禀賦優良,修道作用就大,進程決定迅速,不是其他所依身可比。基于這個原因,在下士道中,應當著重成辦殊勝的所依身,作爲後後大乘修行的前提。
道次第中的共下士道,是要將學人引入上士道,因爲後後需以菩薩身份成辦利他,所以異熟身具足八種功德非常重要。
乙二、修學所依之因分叁:一、異熟功德 二、異熟果報 叁、異熟因緣
此中分叁: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叁、異熟因緣。
這叁者分別是八種功德各自的體相、作用和能生因緣。
學習這叁科有何作用呢?學習前二者,認識到所求目標及其作用,就會産生希望成就此種殊勝所依的欲樂。學習第叁者,可以明確應從何處下手實修。了達這些之後,初學者用叁年或者十年去修習,所修可以完全決定下來,落實于日常生活中,處處應當實修這些因緣。比如:農民知道某種果有巨大的作用時,他就會在春天努力積聚能生的因緣,這是農民作業的內容。同理,爲了將來獲得一個能快速修證大乘的所依身,在下士道時就應努力實修它的因緣。比如:要獲得壽量圓滿,現在就要開始努力修習遠離損害衆生的行爲及意樂,並且大力放生,將這一項作爲日常修行的重點,真實行持、漸次修集。每天在這上面積累、增上,決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日日都有上進之相,將來決定感得具足種種功德相的人身。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進修大乘,速度極快,不像從前那樣進程緩慢,進進退退總不得力。所以,此處共下士道中,對特別業果的修習,實際上是爲趣入上士道打基礎。
丙一、異熟功德分二:一、總說 二、結說
丁一、總說
初中分八:一、壽量圓滿者,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第一,壽量圓滿,就是以往昔能牽引長壽的引業所牽引,而獲得長壽久住。這是菩薩壽量具足,譬如:龍樹菩薩住世六百年。
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顔容殊妙,根無阙故,衆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第二,形色圓滿,就是因爲形色與顯色妙好,容顔殊妙,六根沒有缺漏,所以衆人喜見。又因橫豎比例相稱,所以形量端嚴。這是菩薩形色具足,譬如:阿底峽尊者。
叁、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第叁,族姓圓滿,就是誕生在被世間人們所恭敬、稱揚的高貴種族中,或者說生在豪貴之家。這是菩薩族姓具足,譬如:義成王子、達摩祖師等等。
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第四,自在圓滿,就是獲得廣大的財富地位,富裕顯貴,又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廣大僚屬。這是菩薩自在具足,譬如:阿育王、松贊幹布等。爲何必須具足這些條件呢?因爲大乘所修是自他二利,如果沒有廣大的財位、眷屬,利他的修行就不能熾盛、隨順,因此具有富貴自在,修行大乘才方便。譬如:要成辦一件小事,只需具足一般條件,而要成辦大事,就要方方面面具足圓滿的條件。同理,大乘的道修行大、事業大,因此對所依身的要求相對也高。
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于他無欺,堪爲信委,于其一切诤訟斷證,堪爲量故。
第五,信言圓滿,有“衆所信奉”、“斷訟取則”兩種德相。“衆所信奉”,即:有情信奉自己的言教。因爲自己平常待人真誠,從不欺人,以這種誠信而堪爲人們所信賴、委托。“斷訟取則”,即:對一切诤訟、斷證,自己的語言都堪爲定量,也就是在爭論不下、事情不能裁決時,自己的發言能夠作爲准則。這是菩薩信言具足,譬如:無著菩薩等。
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于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爲諸大衆所供養處。
第六,大勢名聲,就是具有大名聲,美名流傳于世間。具體來說,即:對于布施等善法,具足勇健、精進、剛毅、敏捷、審悉等攝善法戒的功德相,而且對各種技藝、工巧業等,輾轉妙解,智慧超人。以這個因緣而成爲大衆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之處。這就是菩薩大勢具足。
“勇健精進”:菩薩行善時,勇猛、堅決、歡喜而不生懈怠。“剛毅”:菩薩行善的意樂和行爲堅固不動。“敏捷”:菩薩修和敬業時,所作十分機靈迅捷,遠離愚鈍。“審悉”:能夠審細思擇一切法義。這些都是菩薩的德相。真正的大勢名稱不是虛設,而是由這些大道德感召而來的。
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
第七,丈夫性具足,就是成就男…
《《正法妙音》第叁冊 因果的奧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