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一册▪P12

  ..续本文上一页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意思就是,要如乌龟一般收藏自己的六根识,防护自心要象守护城门一样,以智慧和魔战,胜利则能远离过患。

  现时环境极为浊恶,如果心不能安住在身体中,那就象乌龟伸出头尾和四脚一样,决定会被外境凶恶的水狗所吞吃,也就是自己的心会被六尘淹没。

  这个龟狗的比喻非常贴切。在网络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或者对游戏机着迷的人,确实就象心识被网络、游戏机咬住一样,整个人的精神完全钻入网络或游戏里面出不来,变成一种心识出窍的活死人。所以,身体当中一定要有心,在城市当中更要严密护持,否则自己的心被六尘水狗吃掉,还不知道。

  ②床榻恒时应有身:

  为什么身体应恒时安住在坐垫上呢?因为初学者制心能力很差,如果不在一个固定的静处安住,身体常常在外面走,很容易就会散乱,收不回来。如果身体不能安住,六根随之而不能收摄,净念就无法相继,无法以心深入思维、念诵、观想、观照,日常的修行会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初学者不管好自己的身体,最后就会失坏修行,以一种日夜向外散乱的状态,根本无法趣入闻思修行,最多只是一个形象的修行人而已。

  为什么要恒时呢?因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人的相续成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渐次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恒心,不能持之以恒,一般人都是半途而废,一事也无法圆满,所以成功在于长久坚持。过去,古人在大事未明之前,到处参访明眼善知识,唯一是为了参究生死大事。今天的人是到处旅游,这个道场住几天,那个道场住几天,说到底和真实修行没有关系,只是种个善根而已。

  噶举派祖师无等达波瓦曾经说:“作为瑜伽士,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垫子。”

  古代,长庆禅师用功时坐破七个垫子,最后得到成就。

  《十住毗婆沙论》上说:“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中胁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

  ③心中恒时应放松:

  就是自己的心要恒时保持安祥,不能紧张,不能急躁。太紧张、太懈怠,都是堕入两边,不是中道。只有心里放松,才能很好地念诵,很好地思维,很好地修法。心里紧张,人很容易疲厌,心也累,身体也累,而且越是紧张,越难以相应。紧张是执著的表现,对于禅定和智慧来说,都是违品。但是也不能把“放松”理解成放逸、懈怠。放松是表示安住在不固执的调柔状态,语默动静都是安定宁静的。

  “恒时”就是二六时中都要保持这样的心态。心调得乐,内心调整好了,作一切事、作一切修行,都会得到安乐。心不调柔,作任何事,都是痛苦,所以,华智仁波切教我们在一切时中内心都要安定。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急须忘掉的有三种,就是急须忘掉引生贪心的朋友,急须忘掉引生嗔恨的怨敌,急须忘掉增长愚痴的睡眠。为什么这三种必须要忘掉呢?因为如果耽著这三者,极易引发严重的贪嗔痴三毒,破坏自己的梵行,所以急须忘掉,不能老是放在心里。在心里放久了,就会使三毒加剧,最后会毁灭自己。“急须”是指后患严重,须要尽快的遣除。

  ①急须忘掉生贪友:

  直接说,就是要忘掉以往的男女感情。以男众来说,如果经常想念以往的女友,或者还保持交往,贪心一定会粗猛地生起,对出家人来说,容易还俗破戒。凡夫都是以婬欲而受生,婬欲的烦恼根深蒂固,极容易引生,又极难断除。在没有得自在之前,先要从外缘上防护,就是不能接触引生贪欲的异性,不然欲得解脱,只是蒸沙煮饭而已。

  ②急须忘掉生嗔敌:

  就是不能常常在心里想怨敌的坏处。一切嗔心的来源,就是心中不清净的观想,如果常想怨敌不好的一面,常现不悦意的相,最终会暴发强大的嗔心。如果能不记前嫌,进一步,以慈悲心作意怨敌的悦意之相,常念他好,这样就能把怨敌转为朋友。怨敌和朋友,本无自性,都是以心假立可爱和不可爱而成立的,如果能够思惟好的一面,一定能够化怨敌为朋友。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上说:“远离嗔心不悦意,处处恒具欢喜心。”远离嗔心不悦意,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种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窍诀。

  以前有位修行人,他有一个怨敌,为了对治嗔心,每次修法都把怨敌观在自己头顶上,并且作意悦意之相,这样和怨敌相见时,首先对他笑,怨敌最初反应不大,但是时间一久,怨敌的心也被他的微笑所转动,结果怨敌也报以微笑,彼此的仇怨由此而化解。所以“忘掉生嗔敌”,就是要求我们在心里不能有对立面,不能作意怨敌的不清净相。这就是关要。

  ③急须忘掉痴睡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规论》当中说:“放逸毁事因睡眠,倘若断除此垢染,神清志明事圆满。”导致放逸和毁坏大事的因缘,就是睡眠。如果能够断除睡眠的因缘,自己的心就会很清明,事业也会圆满。睡眠过度是增上愚痴的因缘,贪睡是一种懈怠的相,贪睡之人不可能成办事业,而且容易误事。我们每天的睡眠要适量,要有规律,如果早起不贪睡眠,对一天的修行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古人也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如果过度贪睡,就会损坏一天的作业,而且这种习气一旦坚固,人就无法奋发精进。《禅波罗蜜》说:“若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空丧工夫,令心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恒时需要谨慎的地方有三种,在大众当中出言应当谨慎,独处时的行为应当谨慎,平常观心应当谨慎。

  ①众中出言当谨慎:

  注意“众”字,众就是大众,有很多不同种类人的聚会,就是众。为什么众中出言应当谨慎?因为大众当中说话不谨慎,容易造口业,容易带来过患。为什么容易造口业呢?因为大众聚会,人的品类很多,比如有相貌丑陋的,有身体残疾的,有不具信心、持有邪见的,有爱说是非、喜欢说离间语的,有智力不够、很愚笨的,有观察过失的,有行为亏欠的……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不注意,就可能触及他人的痛处,或者让人产生邪见,或者容易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或者以自己轻率的言语会让人笑话等等。而且在大众当中说话,因为对境大,容易造成影响,而且人多口杂,话语容易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传播出去,这样造的口业就会放大很多倍。有时候,当众揭露他人的过失,会象刀子一样刺伤人心,因为当众这样说,会使人无地自容,没有脸面,这样即使表面忍气吞声,实际在心里已积下怨恨。

  所以,一般有道德的人不会轻易出言,有智慧善观时机因缘的人也不会轻易出言,谦下护持自心的人也不会轻易出言。何种人会轻易发言呢?一般心志浮躁的人会轻易发言,喜欢表现自己的人也会轻易发言,而且说话往往不经大脑思考,随意而说,这都是愚者之相。《二规教言论》说:“语言若不稳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语言不稳重的人,就象乌鸦一样,大家都会讨厌他。)

  这个众中出言,还包括流通自己的著作。写成文字,在大众当中传播,这是正式当众发表言论,可以说是最正式、最重大的众中出言。如果不谨慎,就会造成很大过失。因为读者不是十人一百人,而是成千上万,著作不是短时留存,而是较长一段时间的留存,假如著作当中有错误,有染污,读者也信以为真,就容易庸医误人,把错误的见解传入他人相续中,而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邪见流播面很广,所造口业非常严重。

  明代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当中教诫后人,学道人著述,宜在晚年,因为佛法著述与世间文章不同,上为阐明如来心法,下为开启后学悟门,假如学问不通,见解未定,有错解的地方,那就成了辜负佛陀、贻误后学。

  ②独处行为当谨慎:

  “独处”是和“众中”相对的,为什么独处时行为要谨慎呢?因为在大众前人心会有所约束,不敢放纵,但是一人独处时,没有人看见,就容易放纵自己,不愿意守规矩,所以独处时需要谨慎。怎么谨慎呢?就是没有人管束时,应当自觉防护根门。不清净影视、VCD不能看,不清净的音乐不能听,会使性情转移的活动不要去参与。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能想入非非,不能在容易动贪嗔的方面打妄想。这些是有关独处行为应谨慎方面的教诫。

  ③平常观心当谨慎:

  为什么观心应当谨慎呢?因为人心最危险,不谨慎观心,易生大患。《入行论》说:“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如果放纵如狂象般的分别心,最后会让我们堕入无间地狱当中受苦,未驯服的大狂象不可能这样伤害我们,因为狂象只能损坏肉身,断绝一世的寿命,不可能损坏我们的相续,让我们在长劫当中受苦,所以,人心比狂象还要危险,祸从心起,苦由心生,一切祸患的根源就是自己的恶心,如果不谨慎观心,自相续容易被嗔恚、邪见等大恶业摧毁。刹那之间就会造下谤师、舍法、对菩萨生嗔等严重的恶业,刹那之间就会造下地狱业因,刹那之间就会摧毁多劫的福善,刹那之间就会息灭解脱之灯,刹那之间就可能成为破戒者。所以,万劫重罪一念可造,对于自心怎么能不严密防护呢?

  相反,如果能够谨慎观心,调伏自心,就可以远离一切过患。《入行论》说:“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意思就是,以正念的绳索紧紧拴住心的狂象,一切怖畏都可以消除,一切福善都可以获得。“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只要能够摄住自心,一切境都可以摄伏,不论虎狮大象、怨敌狱卒,还是恶神罗刹,都可以调伏。

  《高僧传》中记载,以前有位禅师,想求和尚传他祖师衣钵,和尚不答应,他心里有抱怨。和尚去世二十年后,有一次,此…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