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感应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国十六年二月,身体有微恙,在生病当中作了一首偈:“世间万缘都放下,唯有念佛是真心;一念超出娑婆苦,贪嗔痴爱都除尽。寸丝不挂光明台,参透法身脱苦轮,得满极乐清净愿,再入娑婆度众生。”

  二月十八日,蒙胧中见佛垂放光明予以接引,就安安稳稳的示化了,那年已八十二岁。二十八日荼毗后,得五粒舍利子。(费范九述)

  宏源尼师

  宏源尼师,字性亮,民国时代人。在南京慧月居道场出家,其实她很早发心皈佛了。

  生平最喜欢的事就是念佛,而且礼拜佛菩萨十分的殷勤,尊敬师父服从指导,对寺众的态度和气,无论待什么人都是一付诚恳的样子。个性内向。不喜欢多说话。她待人宽厚,可是自奉甚薄,从来不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日常功课,第一个争著上殿,领导大众念佛,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冷天也好,热天也好,都不曾停止过,几十年如一日。

  就在民国庚午年的秋天,宏源尼师生病了,虽然请了医师来治疗,可是不见功效。就这样在床上倒了好几个月,身体消瘦了,面色憔悴了。到后来全身显得浮肿,越来越吃不下。有人来探病问病情,但点点头表示谢谢对方的关怀,不多说一句话。时间上都用在念佛上。

  没有吃东西、也不喝水,已经很多天了,还是照常不停的念佛。

  临终的前几天,常常亲自见到了阿弥陀佛,好几次都闻到室内充满了异香的味道,甚至有莲华呈现在她的病床前面。后来,已奄奄一息,但舌根尚且能轻轻的启动,跟随著木鱼声,一声声的念佛。在冬月二十八日,正念分明安然逝世。(愈慧郁钞集)

  妙净尼师

  妙净尼师,清朝时人,俗姓萧王,是虚云和尚的庶母,虚云是湖南湘乡地方人,俗家之父萧玉堂,做过福州泉州尉官,母亲颜氏,可是在到虚云十七岁那年,一连给他娶了姓田和姓谭两位女子,可是虚云都不跟她们有亲密关系,反而隐遁到鼓山出家了。他的父亲悲伤想念而生病就告老还乡。在同治三年去世。这时候妙净就带了家里两个媳妇——田氏和谭氏,三人一起到观音山出家。田氏法名真洁,出家不多久病死。谭氏法名清节,跟随著妙净念佛达四十年之久。

  在宣统元年已酉十二月初八日辰时,妙净尼师为寺众说示一偈: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欲作鬼目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儿既早为空王于,世尊昔曾度阿姨,恨玆娑婆尽烦恼,休心去向极乐归。”

  又作偈说:

  “每因恩爱染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沉沦。”

  说完了以上的偈语,大众上前细看已经寂然逝去。逝去后一连好几天室内充满了异香,而且妙净尼师是坐著去世,就像打坐入神,巍巍然端庄,就像生时一模一样。去世那年八十高龄了。(虚云和尚年谱五十页)

  静德尼师

  静德尼师,民国时代浙江著名的孝廉官方拱辰的次女。芳年十九岁时嫁给钱文卿居士的儿子钱遂初作妻子。一家人都信佛吃素。在刚开始信佛时候和她的姑姑纯德对学佛尤其有心得,于是皈依了大悲庵莲善尼师座下,发愿持长素,每天都诵念弥陀经,大悲咒各三卷,而且念佛和菩萨的名号几千声之多,一年到头都没有间断过。常常都到庵中去住。

  她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名宝因、曼因、妙因。由于自己没有生下男孩,就为丈夫收纳一名姨太太,然后送大女儿宝因入庵为尼,自己受在家菩萨戒,时时都同女儿一起在庵中住。没有特别重要事不回家去。

  她每天坐香念佛,专修净土法门。见人总是劝人要念佛、要做善事,尤其喜欢他人出家。经过她劝导受感化因而发心出家当尼师的还不少呢!这之后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建屋七间,其中三间都设为佛堂。每逢初一十五及各佛菩萨的圣诞,一定聚集信佛女居士来念佛同修。

  民国二十二年春,发愿闭关七七四十九天,关中禁语,燃臂上疤九粒供佛。那年秋天再朝礼九华山,回来后自己制好崭新的尼衣、鞋、帽全套行头说:

  “有了这些衣物才可以见佛呢!”

  于是上殿拜完了佛,由庵住持纯师亲自为她剃去满头青丝。剃发后再拜佛,而且向纯师和众人道谢。回到自己房间,拿镜子照完,微笑说:

  “就是要这样,才清净,也才好见佛!”

  然后问次女曼因和三女妙因:

  “你们不妨对我说说你们各自的志愿!”

  二个女儿异口同声回答:

  “愿和您一起修行。”

  剃度后的她说:

  “好啊,既愿一起学佛修行,应当出家才是最殊胜。”然后转对纯师说:

  “我这两个女儿尚可教导,我将来去世后,请收她们作您的徒弟,使得他们终身有可靠的修学场所,以免红尘世间种种煎迫的苦楚,那么我永远都感激您的。”

  又再勉宝因等人要努力修持,勇猛精进,心须少说语、多念佛;少思虑,多拜佛。要谨慎不可以偷懒,不可以放纵自己,致辜负了师恩祖德,徒然自己增添罪业啊!

  最后向她在俗时的先生也一并信佛学佛的遂初居士,以及其他的女居士们合十作礼说:

  “人生苦短,无常易到,生死事大,佛法无边。愿你们能专心于修净土法门。记得所立修学的志向要坚定不移,所发的愿心要恳切,念念弥陀,妄念自然消灭。请作为行持的勉励,好好记住!我们日后莲池会上,也好相见。”

  说完了这番话,就高声念佛。大众和声同念。第二天静德尼师念佛声慢慢低了下去。可是第三天,忽然向西合十,高声明朗的念佛,到了半夜时分,含笑结印逝世。那天是九月初五日。去世的时候四十五岁。第二天入龛,身体是柔软的头顶尚暖,容貌好似生前一样。她的二女儿、三女儿连同丈夫遂初居士、还有姨太太,不久之后也接著出家修行了。

  (佛学半月刊第九十九期)

  世宽尼师

  世宽尼师,法名瀛照。民国时代湖北沔阳人。俗姓冯。她是世航、度厄二位法师的胞姊。从幼年时就开始吃素了。由于常常听闻亲戚中有因病去世,顿然觉悟人生生死无常,就萌生出家的意念。于是她前往普照禅师那里礼座,乞求教念大悲咒,接著研学净土法门。到了二十四岁就要求正式剃度,在汉阳地方的归元寺受其足戒。这以后更是精进念佛,专心修净土,没有一时一刻懈怠过。

  在平日生活,她勤俭得很,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然而待人却宽厚大方,不与人计较。可说既修福又修慧。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一家九人,都被她度为法侣。远近景仰闻风慕名而来向她学佛的,算来有一千多人。

  民国四年,往普照庵接任住持,不过是破屋三间,墙壁都快要倒了,连风雨都挡不住,她悉心修理勉强守持,第二年,交世航、度厄二位法师住持,改名普照寺,兴建大殿,及极乐殿、觉照堂等,使寺庙焕然一新。她拿出所有资财协助重建事宜,一点都不吝惜。

  日常生活中遇到病魔侵扰,只是止语默坐,默持佛号,不服药,不被魔境所转,正所谓是“净业途中别有主宰。”

  民国二十三年冬,寺前新辟马路,拆屋让地。世宽尼师也参加劳动服务,然而又风又雨,而且下雪中的工作,感染了风寒,她就预知时至,所以在寺内打佛七期圆满的那天,对寺内人说:

  “我将西去了!”

  过一天,沐浴更衣,正身端坐,交代身后一切,不要多浪费,比如开丧成服等丧仪,能免的就一概免去。只是要求七七念佛,以助往生净土就好。

  交代完以后,高声诵念佛号。到四时左右,声音渐渐低沉,最后却大声地连称:“佛,佛,佛!”三个字,然后示寂。第二天早上入殓,头顶还温温的。去世那年七十四岁,僧腊五十一。

  (佛学半月刊要一○二期)

  印心尼师

  印心尼师,刘仲华居士的胞姊。在十七岁那年,嫁给费观察的次子,过了三年,生下女儿慧修,丈夫去世了。因为膝下无子,就嗣幼侄为子,守节抚孤,可是翁姑认定她母女克夫克父,实在很不祥,所以一直都看不起她,妯娌小姑还从旁欺侮。然而贞节重义的她含辛茹苦,忍受一切的逆境,一无怨言。没有想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竟然不肖,尤其娶入门的媳妇凶悍不讲理,稍为讲她几句,就怒眼横瞪反唇相骂,子媳都不知孝道,她不禁生气说:

  “有这样的儿子,不如没有儿子更好。我本来就没有儿子,却拿人家的儿子来抚养,自找烦恼啊!”心冷了,绝望了,顿时痴梦醒转,毅然而然带著女儿慧修、婢女福修,一起投入山门,在圆觉庵出家,但求忏悔、了生脱死为目的,那时不过三十五岁。

  明年春天受具足戒后就发愿闭关,关房中研读楞严经、圆觉经等大乘经典。然后,带了慧修、福修二师,朝四大名山,又往杭州参拜云栖莲池大师塔。开始每天都诵净土诸经,早晚念佛,专心一志修净土法门。

  清朝宣统二年,她的师父示寂,遗瞩交代她继任圆觉庵住持的职位,她就劝庵中带发修行的五位居士落发。规定庵中大众早晚课诵之外,每天一定齐集念佛三次,每次两炷香。每年打佛七,十四次,佛七中每天以十四炷香为度。

  印心尼师生性仁慈,处世公正,能够以德化人,施恩于人,随缘度人离俗出家的很多。

  在平日自修,每天诵念弥陀经七卷,往生咒二百一十遍,并且宣念佛号一万声作为标准。几十年当中都如此,即使生病也不稍减。如果白天有事,到深夜也要补足这些既定的功课。

  五十岁之后,每年一定禁足三次,每次以七天为限。一天之中只吃一餐,不倒单、不放参,日夜礼拜作观,加行修持,求生净土,而以功德回向众生,愿同得度。民国二十四年正月初,印心尼师忽然写了一封信给皈依弟子薛智修以及汪培修说:

  “老纳行将西去,你们以前对我所说的话果真是出于真诚,可速来庵披剃,以了因缘,再迟恐怕来不及了。”

  于是选了元宵佳日,作为二居士披剃的日子,还亲自写信给这二位居士的家人。

  正月十六日,印心尼师但静坐念佛,一整天都不讲一句话。

  正月十七日,命…

《念佛感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