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即日坐脱。
蒋氏 兴化蒋氏,年四十岁,夫亡,葬毕,向子泣曰:“无常到来,莫能替代。譬如我今亦死,汝亦无奈。从今以后,我发心持斋念佛,不管闲事矣。”子顺母命,宅旁盖一茅舍,禁足念佛,寒暑无闻,经历五载。至顺治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忽向子云:“可买木作龛,吾于二十三日午时,西方去矣。”遂往邻家辞别。届期,念佛而逝。自放三昧火,以焚其龛。
贺氏 毗陵贺氏,善士潘向高之室也。向高雅好佛,贺与夫同修净业,日诵《金刚经》。晨夕,则礼拜念佛,回向西方。康熙庚申七月,有疾,预期二十九日午刻辞世。届期,子女毕集,又请诸善友至,齐声念佛,合掌而逝。
陆氏 太仓陆氏,大西关外张季思妻也。年十七,即长斋念佛,且诵《金刚经》、《大悲咒》,回向西方。见杀物命者,即发愿救度。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空中见舆舟往西,其肩舆运舟者皆僧。不三日,安然念佛而逝,时为九月廿六。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莹珂 宋莹珂,虽经出家,不忌酒肉。自念我为僧人,如此作事,将来堕落奈何?令同住取《往生传》读之,每读一传,辄一首肯,乃向西而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寿尚有十年,当自勉。”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请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心持念。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恶人往生,须念佛之心,百倍勇猛,方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泛缓,失足三途矣。
恶趣往生类
龙子 《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挠水性,寿终之后,当生阿弥陀佛国。””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一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者,建塔以旌之。成都尹韦皋为之记。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一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笼上,穴土葬之。未几,舌端出紫莲花一朵。
又 潭州有人养一鸲鹆,常念佛。既毙,以棺葬之。忽生莲花一朵,发其根,乃自其口中出。
莲大师曰:“鹦鹉、鸲鹆,人教以念佛,盖常事耳。今胡不见往生。噫,譬诸世人,均闻念佛之教,有信心念者,有轻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鹦鹉鸲鹆,何独不然乎?”
附:胜莲罗居士传
胜莲居士者,娄东罗子允枚也。初号无偏居士,曷以复称胜莲也?康熙四十年秋,允枚病且革,将作偈辞世,忽闻空中语曰:“胜莲居士,尚余寿一纪,偈可无作。”自此顿痊,亲戚咸异之,以故群目为胜莲居士也。居士处胎时,父梦有僧来寄居,厥明遂产。早知具夙根,年四五岁,犹忆前世父母容貌里居。一日绕柱走,头晕仆地,母挞之,哭而寝,醒而遂不复忆。乃知史称羊叔子、董青建、苏东坡,已事诚不妄。就傅后,不事游戏,无少年童子习。既而学日益进,咸拟为科第中人。而父席之,以其多病,怜爱之,不令应试。居士善体亲心,虽从事诗书,不求闻达,惟手一编以自娱。所著有《黄叶草》,以心性宗旨,发为李杜文章。由其少时留心导引之术,继参檗严老人,透彻宗门一著故也。席之中年后,居士即仔肩门户,不以家务累亲,尽劳尽养,没齿不衰,君子莫不贤之。五十二年秋,居士复病,屈指一纪之数已满。人方忧之,居士绝不介意。先是,州中修净业者少,居士倡莲社三四处,自是人多念佛。一日梦人告曰:“汝劝人修净,厥功甚大,寿犹未尽,今且勿来。”疾复顿愈,由是人益异之。居士性慈乐善,凡放生、育婴、赈饥诸善事,无不领袖乐助,实心举行。康熙已丑,道殣相望。当事知其贤且能,聘以襄事,于是大中丞于公,给匾示奖,居士却之,不得。乙未冬,有同里二人,从居士贷百金,质以与之,其人欲往崇川收花,舟至天妃宫,视银已失。同舟七人皆返,将拟赴官庭鞠,居士恻然曰:“到官必夹讯,此极刑也。盗者犹可,如未盗何?且七人中尚有嘉兴二客,如此严寒羁禁,谁为送食?必有因而陨命者。”于是遂许贷者以勿偿,而寝其事。其他立心制行,类多若此。今岁端阳,居士见余往晤,大喜曰:“某欲著《西归直指》,劝修净业,非先生之笔不能,幸为我速成,以光梨枣。”余诺之,乃遍采净土经书,并附以鄙意,编作四卷,至六月十四日告竣。望后,赍书到娄,而居士已于书成之刻,端然坐脱矣。居士之西归矣,于六月初二日,即遍别亲友,订初六午刻辞世,处分后事甚悉,复嘱其子,刊行《西归直指》一书。至期,沐浴端坐,说偈而逝。已阅逾时,而眷属号泣,呼唤不已。忽然开目曰:“奈何累我更迟七日耶?”十四日黎明,复曰:“今日吾必行矣。”是日有乾行长老,暨道友数人,各称佛号,以助其西归。至辰刻,忽耸身曰:“大士来矣。”遂合掌向西,念佛而脱。嗟乎!世人万事皆可伪为,独死生不可伪为,居士临行之际,如此安详,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居士有子一人,曰兆址,原配媳沈,继配媳朱,皆贤孝。孙三人,已翩翩露头角。 附《辞世偈》:“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
玉峰年家眷同社弟周梦颜顿首拜撰
西归直指卷四终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附)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
《西归直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