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P3

  ..续本文上一页学僧传·隋罗云传》)。唐百丈创制《清规》,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则尤加重视。法堂之内应有佛像、法座、罘罳法被或板屏及钟鼓等。《释氏要览》下“佛堂置佛像”项下引《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法师说法时,有罗刹女常来惑乱。是故说法处常须置如来像,香花供养,勿令断绝。”法座亦称狮子座,于堂中设立高台,中置坐椅,名曲盝床(略称曲盝)。法座之后设罘罳法被(今多设板屏),或挂狮子图以象征佛之说法。曲盝之前置讲台,供小佛坐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席等。左钟右鼓,上堂说法时鸣之。

  四、禅堂,古称僧堂或云堂,与佛殿、法堂同为禅宗丛林的主要堂宇,禅僧昼夜于此行道。百丈立制,裒所学众,无论多少高下,尽入僧堂之中,依夏次(受戒前后)安排。设长连床(今称广单),施椸架以挂道具。堂中设一圆龛,正中安奉圣僧像。圣僧之像不定,或以憍陈如、宾头卢为圣僧,或以文殊师利及大迦叶为圣僧。《梵网经》法藏疏云:“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即其出处。古时僧堂本兼食堂(今禅林“放参”晚饭即就堂而食,犹其遗风),多安宾头卢尊者于其中,此事亦始于晋时道安。道安常注经论,疑不合理,梦梵僧宾头卢劝其设食,愿为相助弘通。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但先此只施空座,前置碗盏,不安圣像。至刘宋泰始末(471),正胜寺僧法愿、正喜寺僧法镜等,始图其形(《寂照堂谷响集》第三)。唐大历四年(769)不空三藏奏请令天下寺院食堂中,于宾头卢之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不

  空《表制集》卷二)。故唐时食堂即僧堂是安文殊师利和宾头卢为圣僧的。后世于禅堂外另设斋堂(食堂),而圣僧仍留于禅堂,或禅堂改设毗卢佛像,将宾头卢设于斋堂,并设香灯以奉香火。明徐一夔《灵谷寺碑》:“以禅与食,不可混于一也,故食堂附于库院”(《金陵梵刹志》卷三)。于是食堂在东,禅堂在西,遂为丛林定式。

  五、毗卢阁,这是明代佛寺常建的殿堂。其上下层像设略有不同。明姚广孝《天界寺毗卢阁碑》:“阁成,上供法、报、化三佛及设万佛之像。左右庋以大藏,诸经法匦。后建观音大士,示十普门。下奉毗卢遮那如来,中坐千叶摩尼宝莲花座,一一叶上有一如来,周匝围华。旁列十八应真罗汉,二十威德诸天。珠缨宝幢,幡盖帷帐,香灯瓜花之供,靡不毕备”(《金陵梵刹志》卷十六)。由于阁上设有万佛之像及庋置大藏,亦被称为万佛楼及藏经阁。

  六、转轮藏殿(略称轮藏殿),创始于梁代傅翕(善慧大士)。《释门正统》卷三《塔庙志》说:“诸方梵刹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愍诸世人,虽于佛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诸处俱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唐时轮藏的构造,于轮藏上又安佛龛彩画悬镜,并环藏敷座,形制更为精美。白居易《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经藏石记》:“堂之中,上盖下藏。盖之间:轮九层,佛千龛,彩画金碧以为饰。环盖悬镜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经函二百五十有六,经卷五千五十有八”(《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七、伽蓝殿,八、祖师堂。常分建于佛殿或法堂两侧。伽蓝殿供守护伽蓝土地之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位于佛殿之东。据《七佛经》卷四云:护伽蓝神有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神。今一般多供最初施造祇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只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王三像。祖师堂位于佛殿之西,多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宋白云守端说:“天下丛林之兴,大智禅师(百丈怀海)力也。祖堂当设达摩初祖之像于其中,大智禅师像西向,开山尊宿像东向,得其宜也。不当止设开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林间录》卷二)。但今一般佛寺祖堂,以达摩、慧能为禅道之祖,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多塑达摩(中)、慧能或马祖(左)、百丈(右)三像并坐。

  九、浴室,安置跋陀婆罗(善守)之像,盖本《楞严经》水因圆通之说。《首楞严经》卷五:“跋陀婆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今佛寺浴室,又名“宣明”,即依此说。又据《罗汉图赞集》所引清乾隆考证,此跋陀婆即《法住记》十六罗汉中之第六跋陀罗云。

  十、香积厨,安置菩萨像,传为洪山大圣,乃为佛寺监护僧食者。自元代以后,则多奉大乘紧那罗王菩萨之像。相传元末,红巾首领率众至少林寺,众僧惶惧欲散。忽一火头老僧自庖中出曰:汝等勿忧,老僧一棒驱之。众笑其妄。老僧运三尺棍,径入红巾队中,遭者辟易,遂散去。世传乃紧那罗王显化。后天下佛寺斋厨多塑画其像,祈其监护;今少林寺之紧那罗王殿即其遗迹(《少林寺志》)。

  寺院殿堂布置除佛像之外,还有比较固定的各种庄严和供具。主要的庄严为宝盖、幢、幡、欢门等。《洛阳伽蓝记》记建中寺的佛殿讲堂,有“金华宝盖,遍满其中”的记载,可知中国佛殿之庄严,由来已久。

  宝盖,又称天盖。本尊佛像有宝盖,经称华盖。佛行即行,佛住即住。今有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类,制成华盖之形,垂于佛像之上;也有不用此盖的。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一般以绢、布等制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个垂帛,或绣佛像,或加彩画。《观无量寿经》有:于其台上,自然有四柱宝幢,故今每一佛前多置四幢,或绕宝盖而悬。

  幡,又称胜幡,也是象征佛的庄严。凡结坛场,必以幡严饰,布列四周,所谓“幡坛不相离”。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者曰平幡,束丝制者为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者曰玉幡。凡造幡之法,不得安佛、菩萨像,但得书写经文。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于佛前。

  欢门,是悬于佛前的大缦帐,其上以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属。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殿堂供具多少,视堂构的大小及法事所需而定。《陀罗尼集经》云: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若不能供二十一种,五种亦得。一者香水,二者杂花,三者烧香,四者饮食,五者燃灯。今佛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所谓“三具足”,即由此简化而来。小烛台之外,又有长檠,高五尺至八尺,上安木盏,以燃蜡烛。檠身多施雕刻彩画,今禅林佛殿、法堂佛前多用之。

  又佛像前设有香几供台(大桌),其形或长或方不一。长的香几,以安置三具足之属,而供台则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明)之用,以丝绣桌围围其四面。供台之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香盘以紫檀木为之,上置一香炉二香鬘盒,分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幛,绣莲花瑞禽之属。凡住持尊宿入殿诵经及上堂说法,多由侍者端香盘先导,至佛前置于香几,尊宿即就其前礼佛拈香。

  (林子青)

  三 传戒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比丘、比丘尼戒,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即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范围(结界立标)、一定程式(白四羯磨,即会议式),才能授受,故称为受具足戒,略称受具。

  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度人出家,只为剃发披服缦条,即无条相袈裟(见《释氏要览》上),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大概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传授而已。到了曹魏嘉平二年(250)时,昙摩(柯)迦罗(《高僧传》卷一译云法时)来到洛阳,见众僧未秉戒法,乃就白马寺译出《僧祇戒心》(戒本)以备用。并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这是中国依律传戒之始。魏正元中(254—255)安息国沙门昙帝在洛阳译出《昙无德羯磨》,才具备羯磨仪式。中国僧徒之受具足戒,一般传说以朱士行为首(《僧史略》上),或即在此时。

  东晋时(317—420),出家僧尼渐多,道安始提倡严肃戒律。他以为佛法东流未久,译人对于受戒之法考校者少,先人所传相承自以为是,至佛图澄乃多所改正(见道安《比丘大戒序》)。道安时值丧乱,转徙四方,常率弟子数百人,往来襄阳长安等地。他所制定的僧尼轨范,有布萨(说戒)、悔过等法,可见其重视戒律弘传之一斑。

  中国尼众之受具足戒实始晋代。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僧建请昙摩竭多于洛阳,依《僧祇尼羯磨》及《戒本》建立戒坛传戒。当时沙门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认为他传戒结界不合法。昙摩竭多遂浮舟于泗河结坛,洛阳竹林寺净检尼等四人同于此坛从大僧受具足戒,这是中国尼众受戒之始,称为船上受戒(宝唱《比丘尼传》卷一)。

  其后刘宋元嘉六年(429),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比丘尼八人至宋京(今南京)。当时景福寺尼慧果、净音等以先所受戒不如法,戒品不全;适罽宾沙门求那跋摩经南海至宋,于南林寺建立戒坛,因请求重受。求那跋摩引证佛姨母波阇波提最初为尼因缘,谓戒本本从大僧而发,虽无僧尼二众,无妨比丘尼的得戒。又以当时狮子国八尼年腊未登,不满十人,且令学宋语;求那跋摩另托西域船主难提于元嘉十年(433)复载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一人至,而先来诸尼已通达宋语;但这时求那跋摩已经去世,恰巧同年僧伽跋摩到达宋京,慧果尼等始在二众俱备的形式下,…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