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P2

  ..续本文上一页列。如:沙门(出家人)、婆罗门(掌管国家宗教祭祀的群体)、贫穷、苦行道行乞者。并对财施的实体,都一一指出。如:饮食、衣服、花蔓、涂香、散香、房舍、卧具、灯、烛等。另一层面是法施,就是为社会大众解说佛法。其次,对爱语的解说,也是从两个层面加以说明的。第一层是善于运用世间语言,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慰问语使其“舒颜平视”,运用可喜的语言,使其“远离颦蹙”(不好的脾气)等。另一层面是善于运用佛法语言,教导他人努力修学佛道。另外,对于利行的解脱,还是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说的。第一层面是属于世间的,就是当他人在遭受危难时,想尽办法帮助他人度过难关;另一层面是出世间的,对于没有信仰的、毁破戒法的、悭贪不舍的、认识不正确的,都视其情节予以开导和规劝,令其改过自新。再者,对于同事的解说,仍然是从两个层面来加以解说的。第一层面是对世间行为的化导;另一层面是出世间层面的随顺。总之,从以上文字的解说中可以看出,对“四摄法”的解说比以上经典的解说更明确、更透彻、更易于佛教徒对“四摄法”的内容及操作方法有具体的把握。

  三、综合分析“四摄法”的基本内容

  通过以上经论对“四摄法”的解说,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四摄法”的内容,有从原则化到明朗化的过程。因此,在内容上便有狭窄及宽泛的不同。但如果将以上经纶对“四摄法”内容的解说加以综合概括,应该基本上能掌握“四摄法”的精神。

  1.“四摄法”中布施的基本内容:

  对于“布施”的实体,《杂阿含经》中提到了法施,《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只提到了财施,而《梵网经》中不但提到了财施,也还提到了法施,并且把身、口、意施与财、法两施并列,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将身、口、意的布施理解为能力(财能)、知识、技术的布施。可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对于布施的实体作了更细化的解说,对受布施的对象“一切众生”细化到“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还将财施细化到“饮食、汤药、衣服、花缦、涂香、散香、房舍、卧具、灯、烛”等日常生活用品。同时还称赞法施是所有布施中最殊胜的布施[8] 。因此,综合以上内容,我们觉得“四摄法”中的布施摄应有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法施(用佛法教化众生);

  (2).财施(一切资养生命的基本日常生活用品);

  (3).身施、口施、意施(个人能力、知识、技术的布施)。

  2、“四摄法”中“爱语”的基本内容

  对于“爱语”的基本内容,《杂阿含经》及《梵网经》中都中提到了使用佛法的语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在这一点上并不明显,而《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对“爱语”的内容,不但从用世间语言令众生欢喜的层面作了详细的解说,更从用佛法的语言令众生欢喜的角度作了解说,并称赞使用佛法语言的殊胜。因此,综合以上内容,“四摄法”中的爱语应有以下基本内容:

  (1).用世间生活化的语言让众生欢喜;

  (2).用佛法的语言鼓励众生生欢喜心并修学佛道;

  3、“四摄法”中“利行”的基本内容

  综合以上经论的解说,“四摄法”中“利行”应有以下基本内容:

  (1).从慈悲利物的角度,给遭受苦难众生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从修学佛法的角度,使一切众生建立对佛法的正信、正行;

  4、“四摄法”中“同事”的基本内容

  综合以上经论的解说,“四摄法”中“同事”应有以下基本内容:

  (1).从辅助的角度,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2).化现与众生相同的身份(与大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对众生实施教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修学佛道的佛教徒,若能真正把握“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为起点来修学佛道,应该是对佛陀倡导的“利他”的菩萨精神的具体实践。

  四、设立“四摄法”的目的

  综观佛陀遗留下来的言教,都是针对世间众生的习气(烦恼)而设立的对治(改正)方法。也就是说,佛陀的言教施设,具有很强的目的。那么,佛陀设立“四摄法”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解释说:(布施)摄事者,谓由此布施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布施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布施摄事……

  (爱语)摄事者,谓由此爱语于他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爱语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爱语摄事。

  (利行)摄事者,谓由利行于他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利行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利行摄事。

  (同事)摄事者,谓由此同事于他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同事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同事语摄事。[9]

  从以上解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陀设立“四摄法”的目的,只是引导众生信受佛法的一种手段(方法)。因为佛教徒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仅是为了自己感受佛法的真实利益,更要让一切众生对佛法产生坚定的信念而感受佛法利益。为此,佛教徒必须通过“四摄法”的实践,建立起自己与社会大众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让社会大众对佛教徒生起依靠感(亲爱心),佛教徒以此为契机,为社会大众解说佛法,使其产生兴趣、信心、信仰进而信受奉行,进入佛法大海,修学佛道,最终成就佛果。所以设立“四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佛教徒通过这四种方法来感化(摄)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目的,慧远大师(334-416)在《大乘义章》中也有解说:因其布施,缘物从道,名布施摄……因其爱言,缘物从道,名爱语摄……以道润彼,云利物,因利缘物名利行摄……因同缘物,名同利摄。[10] 慧远大师的这段解说,可谓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设立“四摄法”的目的,与《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的解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四摄法”的社会价值

  从以上对“四摄法”的内容和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如果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大众,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以“四摄法”的内容作为指导,社会大众的工作及生活将会十分融洽和谐。

  首先,社会大众若能将“四摄法”中的“布施”在生活中实践,从而建立起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贪婪的占有和自私的欲望,就会得到控制。其次,通过“爱语”的训练,社会大众会形成生活中的语言艺术,说话如春风拂面,会给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做到真正的“语言美”,现实生活中互相争吵、漫骂、恶语等现象就逐渐减少。再者,如果社会大众在生活中能有“利行”的精神,不分事情的大小,不计劳动报酬,只要是对别人有利益的事就毫无选择地做,从而建立起社会大众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对待工作马马虎虎,虚应了事的现象就不会存在。另外,如果社会大众在生活和工作中,能以“同事”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彼此间建立起同甘共苦的互助互惠的共享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家庭、同事、邻居、领导与被领导间的纠纷和矛盾就会得到缓解,使家庭能和睦,同事间互利互惠。现实生活中的互不信任,谋取暴利,欺骗别人钱财等现象也就没有了产生的根源。

  总之,社会大众如果能将“四摄法”运用到生活工作中,通过“布施”建立起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通过“爱语”养成语言的艺术(语方美),通过“利行”培养起对社会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同事”树立起同甘共苦、互助互惠的共享精神。那么,我们在绪言中提到的,随着物质生活的发达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的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就能得到化解,从而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或许是“四摄法”对当今社会和时代能发挥的作用及其价值所在。

  [10]、慧远大师撰《大乘义章》卷十一,《大正藏》卷44,694b;

  

《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