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讲记(七)▪P2

  ..续本文上一页却闻山中鬼哭神号之声,不绝于耳,且独不见身形。一剎时,内心惊悚怖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不由满怀懊丧之情,不但后悔到这山谷来担心受怕,甚至对自己的出家学道,都觉悔不当初!忍不住就自怨自艾起来:「我本出身富贵人家,拥有享用不尽的财富、权势与名位。原想出家学道,寻个安心之处,不料如今却置身这鬼影幢幢的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屡加娆乱,怖畏我心!……」  

  正当他作此思惟之际,释尊得知他的心念,于是悄然来到他身边,也在邻近的树下安坐,而后问道:「你一个人独自在此,可觉恐怖畏惧?」比丘见释尊居然亲驾谷中,又关心起他的道业,不禁赶紧向佛作礼,而恭敬地禀白说:「是的,世尊!弟子以前从未独自入山,所以单独一个人在此静修,内心实在充满恐惧不安!」  

  正当问答之间,只见一头象王正巧也来到附近,斜倚一棵树下小憩,许是久经烦扰吧!它内心不住欢喜地想:「能够远离象群,独处闲适,真是一大快事啊!」释尊深深会得象王的心意,便对这位比丘说:「你知道这头象王为何而来吗?」比丘答言:「弟子不知!」释尊接着又说:「这头象王,总共有大小五百余头的象群眷属,日日共处,不堪纷扰,而今厌患小象痴缠,是故舍离群象而来至此,傍树闲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所以顿觉畅快适意!象王是畜生,尚且喜好独处闲静,何况你还舍家辞亲,出家修道,为的不就是了脱生死吗?怎么才独处一会,就因没有友伴而惊恐难安呢!要知道:愚痴顽冥的友伴不如无啊!那不过徒然伤害自己的道业罢了!独自一人,无人与谋,无人与议,恩怨是非皆不到,正可精勤修道,何惧之有呢?」于是释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如空野象。」  

  说完此偈,比丘心开意解,又复审细思惟往昔所听闻的圣教,遂得证阿罗汉果。即连山谷中的众鬼神,也因为听闻了释尊的开示,而归依三宝,成为佛教的护法。从此自誓尽形寿护生,而不复扰民为害。释尊也在比丘的陪同下,返回精舍去。

  ※※※※※※※※※  

  得遇善知识教,及与好的同参道友为伴共同修学佛法,是相当难得而殊胜的。佛就曾赞叹善知识的功德说:「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6意思是:只要得遇一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即可臻于圆满的清净梵行。足见佛是如何的重视善知识!  

  的确,不管在人生的旅途,抑或修道的路程,若能得一良师益友偕行,那真是莫大的福报,值得俯首感谢这样的因缘!但究竟何者之谓「善友」,何者之谓「恶友」呢?简言之,凡对自己的道业有所增益,有所提携,能够鼓舞自己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净化者,皆可谓为善友──哪怕对方是以呵责语、苦切语来督促自己、警策自己,都是自己修道路上的良朋善友。  

  反之,若当自己朝向自利利他的目标前行之际,对方不但多所掣肘,还竭尽所能地将自己引向贪瞋痴相应的相反路上,甚而拨弄是非,来排拒与自己同愿同行者,以遂就其个人私欲。这般的『同参道友』,自己如果尚未练就一番功夫,还是尽早远离吧!  

  对此,孔子也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7易言之,结交正直、信实、广学多闻之友,使人受益良多。但是若与那些外表谦恭而内心狡诈,或者虚情假意、巧言令色,终日言不及义之人为友,迟早会受其染污、危害,而有日趋下流之患。〈沩山警策〉上也有一段提到与善友交游之利的话,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8可知与有德行又好学多闻之友为伴,相互砥砺增上,的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不过,人性始终是不圆满的,愚迷凡夫尤其各有不同的志趣、性习、价值观念,乃至行事风格。我们自身尚且各有缺点,难以移易,何能要求一个十全十美的善友为伴呢?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理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对方有一分的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便无由鄙视而当虚心就学。即使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我们至少也可从他身上找到借镜吧!  

  万一,我们的福报因缘真是奇差无比,所会遇者尽是愚痴不善之人,那么,与其同流合污、蛇鼠一窝,不如「宁独守善」、「乐戒学行」,至少还能进德修业,而「独善无忧」。怕的是自己不甘寂寞,明知对方于己德业修道有百害而无一益,却又不能远离于彼,那旁人也就无可置喙了!  

  佛世,由于弟子们多数是二乘根性,亟思出离世间,了生脱死,是故释尊多教其独处静修,专精禅观以悟道。至于僧团共处,则示以『六和敬』,作为共同生活的依循准则。但这样的独善,是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的菩萨事业,除依『六和敬』原则令僧为法安住而外,更应着重团队的分工合作──各在其位,谨守本分,同心协力以完成组织团队的目标。  

  但由于各人的根性不同,志趣不同,思想不同,所以不免落入分工容易合作难之窘境!真正能够同愿同行,又能捐弃自我本位主义,来共同为淑世利生事业而努力的同道,实在太难得了!无怪乎印顺导师会慨叹地说:『每觉僧人无父母儿女之累,行动自由,每每一声不合,走了再说。既不顾曾否负责,亦不顾有无影响,过分自由,乃缺乏忍苦曲全以维持一寺之美德,不易团结,未始不由于此。进步到一人一寺一学院,复兴佛教云云,真不知从何说起矣!』10

  对于导师的沉痛陈言,吾亦心有戚戚焉!尤其看到当今的佛教界,崇尚个人自由而独居茅蓬(甚或公寓)的出家众(他们戏称为『个体户』),似有日渐增多之态势。若果真心为法,为超脱世间缠缚而用功修行,倒也罢了!怕的是对修行方法一知半解,对佛法真义理解有限,于己于人均无益利;而只是为了害怕付出和承担,甚或为了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而索隐行怪!出家所为何事,是早被抛诸脑后了!对于这些人,当只有摇头叹息的分!  

  多年来的教学相长经验,令我深深觉得:好的教授者难寻,好的受教者更加难寻!为何如此?只因欠缺为法为人的真诚,所以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而只想依照自我的思惟模式、习惯模式、生活模式,寻一处避风的港湾,得一句肯定的恭维──尽管名实不符,又有何妨?此处既得不到这些,自有可以供得起这些的地方、人事吸引他前去。对于凡夫而言,这原本无可厚非,又何须怅然呢!  

  远离人事,独处清修,专精禅观,亦吾深心向往,而且自信有此能力为之。但『菩萨因众生而不得自在』,愚迷多苦的众生是多么需要佛法的滋润呢!怎能忍心舍离众生而独自修善!在历经了多番人事的更迭之后,益发觉得:放下,是容易的──或许该说是放弃;而提起,却是难的!因为这需要勇于承担的智慧与使命感,才能坚持如一。而这,毕竟强求不来!  

  聊可慰藉的是:此身虽已渐入『老』列,但对于佛法的追求与弘扬的热诚,却始终不忘初心!衷心期待真诚为法的人,共同来为正法的久住而发心!我深信:只要有一分对于佛法的诚心,那一切都有办法,一切都能克服!(待续)

  注释:

  1.《中阿含‧拘楼瘦无诤经》(大正1‧701下)。

  2.《杂阿含》卷一○‧二六六经(大正2‧69中)。

  3.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80。

  4.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页163。

  5.《杂阿含》卷一二‧二九八经(大正2‧85上)。

  6.《杂阿含》卷二七‧七二六经(大正2‧195中)。

  7.《论语‧季氏第十六》。

  8.《缁门警训》卷一〈沩山大圆禅师警策〉(大正48‧1043上)。

  9.《论语‧述而第七》。

  10.印顺导师编,《法海微波》,页365。

  

《法句经讲记(七)》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法句经讲记(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