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七)▪P2

  ..續本文上一頁卻聞山中鬼哭神號之聲,不絕于耳,且獨不見身形。一剎時,內心驚悚怖畏,怎麼也平靜不下來!不由滿懷懊喪之情,不但後悔到這山谷來擔心受怕,甚至對自己的出家學道,都覺悔不當初!忍不住就自怨自艾起來:「我本出身富貴人家,擁有享用不盡的財富、權勢與名位。原想出家學道,尋個安心之處,不料如今卻置身這鬼影幢幢的深山,既無伴侶,又無行人,但有諸鬼屢加娆亂,怖畏我心!……」  

  正當他作此思惟之際,釋尊得知他的心念,于是悄然來到他身邊,也在鄰近的樹下安坐,而後問道:「你一個人獨自在此,可覺恐怖畏懼?」比丘見釋尊居然親駕谷中,又關心起他的道業,不禁趕緊向佛作禮,而恭敬地禀白說:「是的,世尊!弟子以前從未獨自入山,所以單獨一個人在此靜修,內心實在充滿恐懼不安!」  

  正當問答之間,只見一頭象王正巧也來到附近,斜倚一棵樹下小憩,許是久經煩擾吧!它內心不住歡喜地想:「能夠遠離象群,獨處閑適,真是一大快事啊!」釋尊深深會得象王的心意,便對這位比丘說:「你知道這頭象王爲何而來嗎?」比丘答言:「弟子不知!」釋尊接著又說:「這頭象王,總共有大小五百余頭的象群眷屬,日日共處,不堪紛擾,而今厭患小象癡纏,是故舍離群象而來至此,傍樹閑臥。自念得離恩愛牢獄,所以頓覺暢快適意!象王是畜生,尚且喜好獨處閑靜,何況你還舍家辭親,出家修道,爲的不就是了脫生死嗎?怎麼才獨處一會,就因沒有友伴而驚恐難安呢!要知道:愚癡頑冥的友伴不如無啊!那不過徒然傷害自己的道業罷了!獨自一人,無人與謀,無人與議,恩怨是非皆不到,正可精勤修道,何懼之有呢?」于是釋尊即說偈言: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  

  甯獨守善,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奚用伴爲?  

  獨善無憂,如空野象。」  

  說完此偈,比丘心開意解,又複審細思惟往昔所聽聞的聖教,遂得證阿羅漢果。即連山谷中的衆鬼神,也因爲聽聞了釋尊的開示,而歸依叁寶,成爲佛教的護法。從此自誓盡形壽護生,而不複擾民爲害。釋尊也在比丘的陪同下,返回精舍去。

  ※※※※※※※※※  

  得遇善知識教,及與好的同參道友爲伴共同修學佛法,是相當難得而殊勝的。佛就曾贊歎善知識的功德說:「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6意思是:只要得遇一善知識教誨,如法修行,即可臻于圓滿的清淨梵行。足見佛是如何的重視善知識!  

  的確,不管在人生的旅途,抑或修道的路程,若能得一良師益友偕行,那真是莫大的福報,值得俯首感謝這樣的因緣!但究竟何者之謂「善友」,何者之謂「惡友」呢?簡言之,凡對自己的道業有所增益,有所提攜,能夠鼓舞自己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淨化者,皆可謂爲善友──哪怕對方是以呵責語、苦切語來督促自己、警策自己,都是自己修道路上的良朋善友。  

  反之,若當自己朝向自利利他的目標前行之際,對方不但多所掣肘,還竭盡所能地將自己引向貪瞋癡相應的相反路上,甚而撥弄是非,來排拒與自己同願同行者,以遂就其個人私欲。這般的『同參道友』,自己如果尚未練就一番功夫,還是盡早遠離吧!  

  對此,孔子也說:『益者叁友,損者叁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7易言之,結交正直、信實、廣學多聞之友,使人受益良多。但是若與那些外表謙恭而內心狡詐,或者虛情假意、巧言令色,終日言不及義之人爲友,遲早會受其染汙、危害,而有日趨下流之患。〈沩山警策〉上也有一段提到與善友交遊之利的話,說:『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于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于未聞。』8可知與有德行又好學多聞之友爲伴,相互砥砺增上,的確是人生一大樂事!  

  不過,人性始終是不圓滿的,愚迷凡夫尤其各有不同的志趣、性習、價值觀念,乃至行事風格。我們自身尚且各有缺點,難以移易,何能要求一個十全十美的善友爲伴呢?孔子說得好:『叁人行,必有我師焉。』9理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對方有一分的長處,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便無由鄙視而當虛心就學。即使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我們至少也可從他身上找到借鏡吧!  

  萬一,我們的福報因緣真是奇差無比,所會遇者盡是愚癡不善之人,那麼,與其同流合汙、蛇鼠一窩,不如「甯獨守善」、「樂戒學行」,至少還能進德修業,而「獨善無憂」。怕的是自己不甘寂寞,明知對方于己德業修道有百害而無一益,卻又不能遠離于彼,那旁人也就無可置喙了!  

  佛世,由于弟子們多數是二乘根性,亟思出離世間,了生脫死,是故釋尊多教其獨處靜修,專精禅觀以悟道。至于僧團共處,則示以『六和敬』,作爲共同生活的依循准則。但這樣的獨善,是不能適應時代需求的!現代的菩薩事業,除依『六和敬』原則令僧爲法安住而外,更應著重團隊的分工合作──各在其位,謹守本分,同心協力以完成組織團隊的目標。  

  但由于各人的根性不同,志趣不同,思想不同,所以不免落入分工容易合作難之窘境!真正能夠同願同行,又能捐棄自我本位主義,來共同爲淑世利生事業而努力的同道,實在太難得了!無怪乎印順導師會慨歎地說:『每覺僧人無父母兒女之累,行動自由,每每一聲不合,走了再說。既不顧曾否負責,亦不顧有無影響,過分自由,乃缺乏忍苦曲全以維持一寺之美德,不易團結,未始不由于此。進步到一人一寺一學院,複興佛教雲雲,真不知從何說起矣!』10

  對于導師的沈痛陳言,吾亦心有戚戚焉!尤其看到當今的佛教界,崇尚個人自由而獨居茅蓬(甚或公寓)的出家衆(他們戲稱爲『個體戶』),似有日漸增多之態勢。若果真心爲法,爲超脫世間纏縛而用功修行,倒也罷了!怕的是對修行方法一知半解,對佛法真義理解有限,于己于人均無益利;而只是爲了害怕付出和承擔,甚或爲了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而索隱行怪!出家所爲何事,是早被抛諸腦後了!對于這些人,當只有搖頭歎息的分!  

  多年來的教學相長經驗,令我深深覺得:好的教授者難尋,好的受教者更加難尋!爲何如此?只因欠缺爲法爲人的真誠,所以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而只想依照自我的思惟模式、習慣模式、生活模式,尋一處避風的港灣,得一句肯定的恭維──盡管名實不符,又有何妨?此處既得不到這些,自有可以供得起這些的地方、人事吸引他前去。對于凡夫而言,這原本無可厚非,又何須怅然呢!  

  遠離人事,獨處清修,專精禅觀,亦吾深心向往,而且自信有此能力爲之。但『菩薩因衆生而不得自在』,愚迷多苦的衆生是多麼需要佛法的滋潤呢!怎能忍心舍離衆生而獨自修善!在曆經了多番人事的更疊之後,益發覺得:放下,是容易的──或許該說是放棄;而提起,卻是難的!因爲這需要勇于承擔的智慧與使命感,才能堅持如一。而這,畢竟強求不來!  

  聊可慰藉的是:此身雖已漸入『老』列,但對于佛法的追求與弘揚的熱誠,卻始終不忘初心!衷心期待真誠爲法的人,共同來爲正法的久住而發心!我深信:只要有一分對于佛法的誠心,那一切都有辦法,一切都能克服!(待續)

  注釋:

  1.《中阿含‧拘樓瘦無诤經》(大正1‧701下)。

  2.《雜阿含》卷一○‧二六六經(大正2‧69中)。

  3.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80。

  4.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頁163。

  5.《雜阿含》卷一二‧二九八經(大正2‧85上)。

  6.《雜阿含》卷二七‧七二六經(大正2‧195中)。

  7.《論語‧季氏第十六》。

  8.《缁門警訓》卷一〈沩山大圓禅師警策〉(大正48‧1043上)。

  9.《論語‧述而第七》。

  10.印順導師編,《法海微波》,頁365。

  

《法句經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