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5.29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
釋傳道主講
<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釋頌義及因緣
15.戒聞俱善 二者孰賢
方戒稱聞 宜谛學行
俱,音(居)ku1求居切
二,音【字】ji7入忌切
孰,音(俗)siok8時局切
谛,音(帝)te3地計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戒」──德行與「聞」──聞法,對一個佛弟子而言,「俱」爲重要且當「善」加修學。佛教,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而理智要透過對正法的聞、思、修,由悟解事理的真相而來。德行,雖然是各宗教、各民族、各時代都有,而爲佛法共世間的;但佛化的道德,卻是依正見(慧)作爲基礎,發爲實踐的願欲(正志),而見諸言行。可以說,世出世間的一切道德善法,皆由聞法而來,故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衆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1因爲聞法,始知善惡、業報、叁世、凡聖,乃至緣起、四谛等理,成賢成聖、解脫生死也才成爲可能。
聞法固然可得如許世出世法的饒益,但若僅僅多聞,卻未將之落實在生活日用中,改變自己的言行氣質,提升淨化自己的生命,那亦不能稱之爲『聞』!而『戒』──德行,固然重于止惡防非,但若不是有正見、正志作其後盾,一旦順逆境界當前,亦鮮少還能堅守不動者。誠然堅守道德者有其所以堅持的理由,但大抵不脫自我私欲及情見,或爲成全自己的一世清譽,或爲根深柢固的道德教條,或者更爲一個被擴大的自我──國家民族、蒼生群黎!至于他們不爲人知的內心世界,是否也嘗有過幾許的憾恨、猶豫與不確定呢?旁人或許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唯有佛法善惡有報、叁世相續的業果觀,才能給以一切合理的解釋,而不致使道德的努力落了空!
佛化的道德,是一般人生道德的深化而又廣化,其特質就在于通達無我的般若空慧;唯有不從私我出發,而去促進自他人生的和諧、福樂與清淨,才是佛弟子希求達致的真道德。而這,必由聞法,進修戒、定、慧而得。所以,相較而言,戒──德行與聞──聞法,「二者」究竟「孰」爲「賢」善優勝呢?當(「方」,正好、正當)是見諸「戒」行──道德的聞,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聞」吧!且因爲于佛法有聞,才使道德的實踐更爲積極,道德的意向更爲明確,道德的動機更爲純淨。所以佛弟子們啊!當「宜」審慎「谛」實地依著聞、思、修的進修次第且「學」且「行」,必能使自己的德慧日臻高明!
16.學先護戒 關閉必固
施而無受 力行勿臥
先,音(仙)sian1時堅切
關,音(官)koan1求官切
閉,音【幣】pe3邊計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臥,一音(餓)g7語號切
一音(悟)ngo7
發心學佛,首應虔誠恭敬地歸依叁寶,這是盡形壽歸向叁寶,依止叁寶而學習的誓願,希望能得叁寶的慈悲攝受。于歸依時所說的:『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亦即自願受戒的誓言,所以受了叁歸依,即等同受叁歸戒。
戒,是宗本于慈悲的自通之法。護生──尊重生命,最根本的就是慈悲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是護生的分別說明。所以「學」佛首「先」當善「護」應持的「戒」行──五戒、十善,備具得人身的基本資糧,才能進言出世解脫,乃至圓滿菩提。
厭苦求樂、好生惡死,本是一切衆生之共欲,所以我不願將自己之所不欲,加諸衆生。更不願將自己的好樂,建築在衆生的苦難之上;甚而願意放棄自己的福樂,來成就衆生的福樂,這種以己心度他情的慈悲,才是自願受持戒行的動力來源。如不殺生,是因爲我自己不願被殺、被傷害,所以亦不殺衆生,或令衆生處于失去生命的恐懼。而且不但自己不殺,亦不教他殺,或見殺隨喜。不僅僅不殺,亦不以刀杖器械等傷害衆生,或威脅衆生的生命。
又如不偷盜──不與不取,是凡有主的一切物資,不論明奪暗取、侵占吞沒,皆屬犯戒惡行──不道德的行爲;盡管以之供養父母師長,或布施他人,亦不能認爲是正當!因爲身外的物資,是衆生所賴以資生之所系,一旦失卻生活的憑借,或感受到失去的威脅,小則個人,大則家庭、團體的和樂善生,都會遭致嚴重的影響,所以不與不取,實亦對于衆生生命──生存權的尊重!
又如不邪淫,所謂『人倫肇端于夫婦』,因一男一女結合而孕育了生命,個人與種族的生存才獲得繁衍。不邪淫就是除正當的夫婦關系之外,不作第叁者去破壞他人家庭的感情,也不搞外遇而對自己的合法伴侶不忠實──這仍是基于對生命的尊重而來。
在這個高度自由開放的現代社會,兩性之間的接觸、互動,是越來越頻繁,且日益擺脫婚姻禮教的束縛,而走向物化與解放了。因此不邪淫戒的持守,在現時社會便顯得益形重要了起來。正因我所愛的家庭不願爲人介入,而破壞了原有的幸福和樂,所以我亦不願因爲自己,而破壞了我的家庭,抑或另外一個家庭的幸福和樂。即使有一個相見恨晚的人出現,我都願意與他(她)維持在公領域的社交,而不提供逾越雷池的機會與暗示,以忠于我的選擇。
凡夫,是迷情爲本的,而且大多數是難以知足的。不巧男男女女間,又總有某些吸引彼此的微妙情愫,如果自己不能認清這一點,而小心謹慎地觀照到內心那到處流竄的情意,並刻意回避或拒絕某種場合的邀約,恐怕一失神,情欲就泛濫成災而不可收拾!『發乎情,止乎禮』,這就佛法來說是並不足夠的,而應時時不忘自己的身分與責任,時時以佛法提升淨化自己的情欲,才能在這個社交開放的社會裏全身而退。這對抱持著『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哲學的現代人而言,應是一個頗待努力的課題。
再講到不妄語戒,這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等。統而言之,是不因自己或自己親友、團體的利益,而說不實的謊言以欺騙,不挑撥離間以壞人和合,不出言罵詈以傷人和氣,並且不說誨盜誨淫的話語以使人難堪。之前也說過,語言系抒發個人的情感與思想,從而窺見其人格與修養。我們持守不妄語戒,不但是要求自己不出口以傷人,更要拒聽這類虛假、無意義,且令人引生煩惱的話語。凡夫畢竟是煩惱相應的,有些人就是有本事成天東家長、西家短,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一根鵝毛都可以說成一只天鵝!另外有些人則專門發人隱私,一講起是非來唱作俱佳,活脫脫像他親眼所見,試問:我們爲什麼要任自己去聽這些垃圾?爲什麼要任這些垃圾來汙染我們的內心?難道我們自己的煩惱還不夠多嗎?爲什麼要提供別人撥弄是非的機會呢?
煩惱還有一個特性:你越是想它,它就越是變本加厲。一個人生生氣,是小煩惱,也許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對治它,但是專注在別的事情上,它也就漸漸淡化。但是我們卻要投爺爺告奶奶,對人訴說自己有多委屈,對方有多可惱。于是對第二個人講,他再加點油、添點醋,就成了中煩惱。我們會就此罷手嗎?不,我們還要再對第叁個人講、第四個人講,于是這個小煩惱,終于滾雪球似的,滾成了大煩惱!諷刺的是,事情還不一定如我們所『想象』的這般呢!甚至這整個事件,根本就是自己的錯!但我們就是看不到自己。請告訴我,到底『誰』是煩惱的製造者!
看到某些人一聽佛法,就猛瞌睡,而一談起是非,卻是精神百倍、神氣活現的,我真的只能說:這真是業深障重、可憐複可愍的愚癡衆生!『物,以類聚』是一點都不會錯的,喜好追求真理的,會與好追求真理的同伴相應,而益愈提升;喜好道人短長的,終究是與好道人短長者相應,而益趨下流!只看自己哪一日猛然醒覺而痛悟前非,那才可能開啓轉變的契機,否則這樣的一生,就只能永在煩惱中討生活!然後自己的煩惱,再加上別人的煩惱,不苦惱抑郁以終,那才叫沒有因果!
以上說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種戒稱爲性戒,意思是說不管是否受戒,只要違犯了這四種,就是一種罪惡,而要接受國法的製裁;不過佛法要求得更爲嚴格而已。至于不飲酒戒,依佛法的定義,凡是能夠使人迷亂心性的,都涵蓋在內,所以不僅含有酒精成分的飲料,連毒品亦包括在此範疇。酒,不只能亂性,還可能敗衆德,于佛法的修學更是大障礙,因此佛弟子亦應持守不飲酒戒,時時令自己的心智,保持在清明的狀態,才能一步一步熏修福德智慧!
有了戒行德性,其次還要守護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之不爲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所轉,這就是佛法中『密護根門』的修習方法。六根,或譯爲六處、六入。根、處、入,皆有『生長門』的意涵,從能引生認識作用而得名。因眼、耳的見色、聞聲等,內心始能認識外塵境界;然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原是因緣和合而實無自性的,可是一經六根的觸受,而領納至內心,卻又會因爲自我情見的好惡,而衍生諸多的煩惱:合于己意的,便起貪念而欲占有;不合己意的,便生瞋恨而予拒斥;而且多數時候,還是愚癡而不能正知的。凡夫衆生就是這麼隨逐六塵境界,忽笑忽涕,或喜或悲,而造業輪回!
所以,佛弟子應當善護根門,在根、境、識叁和合觸的當下,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就如同守門人一般,遇有竊賊闖了進來,就立刻察覺而予排拒驅逐。但這並不是就此麻木不仁、不見不聞;而是對于外來的境界,與觸對外境而起的內心境界了了分明,清楚覺知其味著及過患,而能「關閉」自心的沖動,不與外境相應而造惡業。如此,「必」能牢「固」地防護六根而持戒清淨,這可視爲修習定學的前方便。
爲了實現人生世間的和樂共存,『克己以利他』的戒行固然十分重要;但若爲了個人現生及來世的福樂,亦應重于布施福業…
《法句經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