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九)

  1997.5.29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九)

  釋傳道主講

  〈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釋頌義及因緣 

  18.若人壽百歲 奉火修異術  

  不如須臾頃 事戒者福勝  

  百,音(逼)pek4邊激切  

  歲,音(稅)soe3時【過】切  

  奉,音(鳳)hong7喜洞切  

  火,音(夥)hon2

  異,音(易、肄)i7英忌切  

  須,音(斯、私)su1時居切  

  臾,音(宇)u2英矩切  

  頃,音(肯)kheng2去景切  

  「若」是有「人」,「壽」命長達「百歲」,卻終身「奉」持「火」供祭祀以祈福,並「修」習「異」于佛法的外道邪「術」以自活。那委實「不如」能在一眨眼的「須臾」間,「頃」刻從「事戒」法──止惡行善之德行的修學實踐「者」,來得「福」緣殊「勝」!  

  何以故?因爲戒法──止惡行善的德行,是現世得和樂善生,及來世報得人身的主要因緣之一。人間,向來是佛法所贊揚的,因爲『人』在六道中,居于『升沈樞紐』之關鍵地位:報生人天,是因爲在人間所造的善業積集;下墮地獄、餓鬼、傍生,亦是在人間所造的惡行招感。人的心力最強,所以造善利他,功德莫大;爲惡損他,下墮亦烈,真可謂成佛作祖由他,墮落沈淪也由他。  

  再加上人間苦樂參半,人身複有叁種特勝:智慧(憶念勝)、慚愧(梵行勝)、堅忍(勇猛勝),較諸他道衆生發達,故而『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1唯其得人身,才可能在良師益友的導引下,見佛聞法修行,進而熏習出世善根,步上『成佛之道』。  

  既然依于人身,始能向于佛道,得人身在長夜輪回中是如此之珍貴,那末,得人身必具之叁端正行(人天叁福行)──布施、持戒、修定,則應修習多修習,方不致爲惡業積習所囿而墮惡趣。這叁者中,尤其應重于戒福業──五戒十善德行的修集,因爲布施多雜有煩惱染汙的成分在其中;禅定則易導向獨善自了,這與菩薩行無論如何是難以相應的!唯有修持佛陀的戒法──五戒十善的德行,才能保證不失人身,而循次向上升進。是故本偈說:若人壽長百歲,而始終修習極端的外道邪術,或藉由火供以禳災興福;那倒不如能在片刻間克己持戒者,來得確當殊勝!  

  這裏所謂的「異術」,即是與佛法相違的修道方法。世間一般宗教多著重向外追求救贖,與藉他力而得福佑,佛教則不然。佛教不僅是自力的宗教,尤其重于個己身心的淨化與智能的開發;並由一己身心之淨化、覺化出發,進一步淨化、覺化衆生及世間,使叁者悉達清淨圓滿。  

  所以學佛首要認識自我身心──認識自己在觸對不同的人、事、物、境,內心的感知、覺受,及從而安立的名言概念,與依之而起的煩惱雜染,乃至言行回應;同時,也認識這一切心念變化,對生理所造成的影響。認識自己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境,所應扮演的不同角色;更認識自己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中,該如何如實、如理、如分地接受訊息與表達自己。當只有深刻地了知自己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身、心、境所起的一切因緣變化與影響,才可能擇己之善者而擴充、深化之;擇己之惡者而改易、淨化之!若是連自己起心動念、言談身行的是非善惡悉皆不知,甚或是錯誤的知,那還談什麼止惡行善、淨化覺化呢!所以認識自己,從而強化自己、淨化自己、覺化自己,實在是學佛的首要課題!  

  但一般人並不從此處下手,而總是在挫折困頓中急病亂投醫,祈藉外力的加庇來改變現前的業果報。于是種種撥無因果的禳災、改運伎倆,便迎合市場需求而爭『奇』競『怪』、應運出籠!不察因果緣起,不知從因(思想觀念)上改變的可愍衆生,于焉在這惑、業、苦的輪回中,苦上加苦,苦苦無已!  

  這是一類衆生,另一類衆生雖已修學佛法,卻忘失佛法本是內自省察個己身心,而予淨化提升的;他反倒拿著這把本該量度自己的尺,到處去衡量人、批判人!這就猶如將珍貴的佛法法藥挂在嘴邊當工具,而自己硬是不肯服用,其愚真是不可及!見別人的行爲差,別人的沒有德行,即可以預見他日後循著這軌迹往下發展,必然要遭受何種果報。對此,我們是哀矜勿喜,而應以悲愍同情替代瞋恨嫌惡,並視機緣與對方的需要給以诤言。更重要的,是以此作爲警醒自己的借鏡,反求諸己,來檢視自己的心行,這才是明智的佛弟子之所當爲!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印度民間故事,叫做『四歲的老人』,乍看這個題目,本身即是一個大矛盾!既然是老人,爲何只有四歲?這就要從印度的一位國王說起。這國王一日帶著翼衛扈從出遊,大老遠地就見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家,拄著拐杖朝著這個方向走來。國王見到這個老人家威儀、氣宇皆不同凡俗,不知怎的,就對他升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忍不住走到他面前來,向他問候道:『老人家,請問您今年高壽?家住何處,家裏還有些什麼人呢?』  

  老者對于國王的殷殷垂詢,雖然感到很歡喜,卻想趁著這個機會讓國王嘗一點『法味』,以答報國王的仁慈關懷。所以他就回答說:『報告國王陛下,小民今年四歲。』『什麼?你今年才四歲?開什麼玩笑!依我看來,你怕也有八十四歲了吧!』國王聽了他的回答,就如預期中的表示難以置信,甚至還有一種被愚弄的感覺。  

  老者這才緩緩地道出如此答言的所以然:『陛下啊!您猜得不錯,我是已經八十四歲了!但是在八十歲以前,我爲非作歹,吃、喝、嫖、賭,貪贓枉法等什麼都來,可以說已經到達衆叛親離的地步了!自我歸依佛陀、聽聞佛陀的教法以來,即深深地忏悔過往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並受持佛陀的戒法。自此,方覺今是而昨非,我的人生似乎從此才真正開始;我的生命,也仿佛自此而有了意義,所以我才會告訴陛下,我只有四歲!因爲只有這四年,我才真正過著人的生活!』  

  國王聽了老者的話,不禁深受感動,想想自己比起老者,也好不到哪去!唯一慶幸的是自己還年輕,更當及時把握生命來奉行佛的教法才是!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哪!不問別人吧!但問自己學佛之後,過了幾年『人』的生活?學了佛以後,內心的貪瞋癡可較從前減了些?憂悲苦惱的擾害可較從前少了些?慈悲喜舍的心可較從前增長了些?如果學了佛以後,講起話來依舊張牙舞爪,做起事來依舊橫行霸道,不但氣質半點未曾改善(可能還變得更差!),還令人退避叁舍猶恐不及,那我們真的要痛定思痛,好好閉門反省一番! 

  19.能行說之可 不能勿空語  

  虛僞無誠信 智者所屏棄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說,音(雪)soat4時括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僞,音(魏)gui7語跪切  

  屏,音(拼)peng3邊敬切  

  言行一致、心口如一,是作一個世間賢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對于「能行」、可行之事,那麼「說之可」矣!──不過,要不增不減的如實說!如若「不能」行、不可行,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以外,或者是自己不曾擁有的光榮,則「勿空」言輕諾或口出豪「語」,以忠于自己,並免于他人的權利受損。  

  一個人盡管在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在人前吹噓得不可一世,但終究要面對自己──面對真實而不經包裝的自己。一個自覺能力強的人,很容易就能察覺到自己話語中的『誇大』成分,而予適當的調整。反之,一個自省能力差的人,卻往往沈醉在自己編織的虛幻中,而與現實、與真實的自我脫節!他並非存心欺騙,而只是看不清楚自己,更不能正確地認識外境!這是癡分行人的一流。  

  另一類人是有著世智辨聰的機心狡詐者,他周旋世俗之間,憑恃的就是八面玲珑的應酬技巧,『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雙方都討好不得罪,以藉此一逞個己的私欲。這樣的人,心口不一、言行乖離,「虛僞」而「無誠信」,不但是「智者」所不爲,更爲其「所屏(摒)棄」,而不願與之交!  

  《論語.裏仁篇》上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世間君子深恐自己所承諾之事無法達成,故而謹言慎行,不輕易許諾。因爲輕諾之人必然寡信,這是一個愛惜羽毛的君子所不屑爲的。但有些人爲什麼卻可以隨便說說、隨便做做,而不必負什麼責任──或者,根本也沒有人要求他負責任?想必他身邊始終不乏『包容』他、爲他『鋪路』、爲他『善後』之人吧!就因爲這樣的『包容』,所以他可以繼續鬧情緒、耍個性,言所欲言、爲所欲爲──反正話是說過就算,事情也是做過就算了的!又不會有人追究著要他兌現,他何須認什麼錯、負什麼責!更何況,時間會沖淡一切的,不是嗎!對于這樣的人,真不知該爲他慶幸,或爲他悲哀!且讓我們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可是那口沒遮攔、到處放空話的人?抑或者,我們竟是那『允許』曆史一再重演的姑息者、縱容者!  

  學佛,當真要先學會如何做一個好『人』,先學會如何勇于爲自己的言行徹底的負責;摒棄欺诳不實,遠離險曲狡詐,誠信對人,誠信對己,再談出世解脫罷! 

  20.學當先求解 觀察別是非  

  受谛應誨彼 慧然不複惑  

  谛,音(帝)te3地計切  

  誨,一音【火】hoe2喜【粿】切  

  一音【歲】hoe3喜【過】切  

  複,一音(負)hu7喜拒切  

  一音(嗅)hiu3喜救切  

  惑,音(或)hek8喜極切  

  「學」佛修道之要,在依信、解、行、證之次第,由淺而深,漸修漸入。所以初學者在歸依叁寶,于叁寶功德有了正確的仰信之後,則「當先求」之于對佛法法要的理「解」。解,就猶如一把進入佛法之門的鎖鑰,倘吾人始終停留在信仰的階段,那就無由啓見佛法中的林園之勝、珍藏之富。足見理解乃入道之預備,設若未能善解道要,那肯定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然徒有信解,若未付諸實踐,又如同只念藥方而不肯服藥的病者,終究療治…

《法句經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