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九)▪P2

  ..續本文上一頁不了無始以來的生死大病。有此佛法的信解作爲基礎,適可以在生死狂流中大展身手,一如暗夜行路而有了光明的指引。據此智慧光明,吾人即知所「觀察」善惡邪正,簡「別是非」染淨;並以之端正自己的身語意行,使其惡止善行,而行向清淨。于是,對佛法的理解,漸能融入生活日用中,于佛法的信心益固,法義的體解日深,行踐也就更知如何著力!循此信、解、行、證之次第,反複修習、力行不怠,即能漸泯煩惱而究竟苦邊。  

  至此,自己的生死問題或者已了,但就學佛而言,卻仍未臻圓滿。因爲佛法所講求的,是先覺覺後覺的覺化教育,就如以一燈燃萬燈,燈燈相續而無盡;又如以佛法之正*輪,遍摧衆生之煩惱惡一般。切莫因自己之獨善其身,而使佛法之燈盞冥滅,正*輪停轉!畢竟,我們今日所有點點滴滴之于佛法的體解、理會,均來自于師友的教誨提攜,及或順或逆的衆多因緣砥砺所助成。既得領「受」佛法「谛」理,即「應」將所會心之法義,適時適機地教「誨」于「彼」,令有心佛法者得一入道之階,共同以智「慧」之炬火「然」(同「燃」)破無明黑暗,從此遠惡向善,「不複」──不再迷「惑」! 

  21.被發學邪道 草衣內貪濁  

  蒙蒙不識真 如聾聽五音  

  被,音(備)pi7邊芰切  

  草,音(艹)chh2出稿切  

  內,音(酹)loe7柳會切  

  濁,音(獨)tok8地鹿切  

  蒙,一音(網)bong2文廣切  

  一音(亡)bong5文狂切  

  聾,音(狼)long5柳狂切  

  聽,音(廳)theng1他經切  

  外表「被」(同「披」)散著頭「發」,看來似乎用功修行到無暇整肅儀容;而其實,所「學」皆是極端之異說,與偏「邪」之外「道」法。雖然表面穿著破蔽之「草衣」,看來似乎淡薄名利、一心向道;而其實,「內」心卻充滿「貪」瞋癡等等煩惱汙「濁」。以此裝扮爲尚的人,一意在外表的『顯異』上作功夫,讓人誤以爲他很有修行,而無非就是要逞其『惑衆』之目的,以換取信衆的恭敬與豐厚之供養。究其實,盡多欺世盜名之流!彼等的內心早爲名利所湮沒,以致于「蒙蒙」不明,瞢然罔覺而「不識真」理,一「如聾」者之「聽五音」,迷茫而無所知!  

  ※ ※※ ※ ※ ※  

  多元化的社會,連帶地,宗教也走向多元,美其名曰百花爭妍、衆鳥爭鳴,而實際上則異象、亂象層出不絕,叫多數人難以適從。我常說臺灣佛教界有一怪象就是:只要你敢诳稱自己開悟成佛、敢讓人拜,就有一窩蜂的人排著隊來拜你、供養你!而且越怪越有人拜!  

  爲何如此?說穿了,就是迎合『市場需要』。一般社會大衆,由于長期以來欠缺宗教教育;尤其佛教的義學不興,致使佛教徒大部分乏于經教的聞思,于是錯認爲『與衆不同』的才是修行。殊不知真正的修行寓于平凡;越是平淡無奇而正常,才真是難能可貴的!  

  對于修行,印順導師說得好:  

  譬如說,某人在修行,某人開悟了!修行、開悟當然是好事情,不過,不只是佛法講『修行』。……單講修行,並不一定就是佛法,世界上各種宗教都有修行呢!你說你看到什麼東西,經驗到什麼?這並不能保證你經驗的就是佛法。那麼用什麼方法來區別呢?這有兩個方法:  

  一、與佛法的根本義理是否相合。  

  二、行爲表現是什麼樣子(正常或反常?)。……因爲佛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都要教你正常,修行的人也要正常。中國佛教過去許多大師,能夠組織佛教,能夠發揚都是平淡正常的。……現在有些人,稍爲修行,就說前生後世,說神通,這不是真正的佛法。從佛的證悟以後,佛所表現出來,對弟子之間的活動的曆史事實,不是那些怪模怪樣的──寒山式、濟公式、瘋子喇嘛式的。2只是,現代的佛教徒卻偏以索隱行怪者爲修行,以眩惑神奇者爲高妙而趨之若骛!如果多數信徒這般相信,這怎能不將臺灣佛教引向沈淪!  

  出家學佛,本當爲佛教、爲衆生,最起碼也得爲個己的解脫而發心──或專意修行,或從事學問,或服務興福。雖然衆生的個性、根機、能力有別,以致偏重不同;但不論修行、學問、興福,都是將自我身心以及所學,奉獻于覺世利人的教化事業,至少是完成一己的解脫。所以佛教講究『發心』,發心出家,發心利他,發心服務;因爲不是有人拿刀架在你脖子上,勉強你去做的,一切純粹出于主動自發。  

  不提那些發心不純者,但純正的發心,若未能在佛法中得到法益,要能持之以恒而不變質,確乎太難!世俗的名、利、情,時時環伺在周遭,試煉著我們爲法的道心;內心的煩動惱亂刻刻蠢蠢思動,考驗著我們爲法的堅持,自己是否可以通過這一連串的試煉考驗,而一本初衷呢?  

  多少人在『僧』海中浮沈,由謹守本分,而終至荒腔走調?由茫然無適,而終于隨波逐流?究其症結,就是不能將身心安頓于佛法中,所以不能安心地修行,安心地學問,安心地服務。內心上沒有著落,世俗心也就躍躍然生!出家修行,本爲棄舍世俗的名、利、情;而如今卻爲了世俗的名、利、情,什麼花招都使得出來!小則生活與俗人無異,大則誇耀神通、顯異惑衆!受到傷害的,除了自己,更是佛教、是衆生!  

  該如何將自己的身心安頓在佛法中呢?不管自己是獨處靜修,是從事學問,或在僧團中擔任職事,切記務使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際互動,不離佛法、不違佛法。唯有懷著對于佛法的堅定信心,才能老老實實地修學佛法、實踐佛法。也唯有學而有用──用之于教化,用之于服務,用之于息滅自心的貪瞋癡,才能知道自己的所學是如此之不足,而更不斷地向前修學!  

  佛法的修學,是如此令生命洋溢著無比的生趣──而親嘗解脫法味,正是此生唯一的期待!能如此,自會在佛法的修學中得到淨化提升,那麼,縱令有再大的權勢,再高的名位,再多的財富,抑或再深的挫敗,又何能撼搖自己半分!怕只怕于佛法的信心不足,又無心修學,那就如美食佳肴當前,彼若不肯舉箸,誰又能奈他何!  

  對于僧才的培養,印順導師有著十分明確的開示,他說:『以念誦、忏悔等來培養宗教情操,而將自己安立于僧團中,安立于聞思經教的慧學中,不求速成,以待時節因緣。』3或可作爲僧衆自我教育的座右銘,願我出家同道皆能爲佛教、爲衆生而發心!爲佛教、爲衆生──至少也爲自己而珍惜自己! 

  22.覺能舍叁惡 如藥消衆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  

  藥,音(育)iok8英局切  

  生,音(升)seng1時經切  

  死,一音(史)su2時矩切  

  一音(始)si2時紀切  

  蛇,音(邪)sia5時斜切  

  脫,音(挩)thoat4他括切  

  佛法的教育,乃覺化的教育,旨在教人覺察自己所欠缺的德行、長處,而予充實、培養;覺察自己固陋的習性、短處,而予淨化、修正。覺察自己既有之德行、長處,予以深化、廣化;更覺察自己未曾有之習性、短處,予其絕緣、不生。除了自覺,更以此自覺自證之真理覺他、淨化他;待自、他及世間皆淨化圓成,即稱爲叁德(智德、恩德、斷德)究竟、覺行圓滿的聖者──佛。  

  所以自覺是轉凡成聖、回縛向脫的重要關鍵,可以說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善法,皆由『自覺』發心而有。一個人唯有自覺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精進向上;自覺到自己的不淨,才可能勇于離染。這樣的「覺」,「能」使人「舍」穢惡而向善淨,從此離于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的業報而生善趣。就「如」同藥效神速之「藥」劑,能「消衆毒」,而使傷口痊愈一般。勤勇善「健」于佛法修學的士「夫」──人,爲了「度」脫「生死」苦海,亦當勇于覺悟自己,勇于斷煩惱惡,一「如蛇」之褪「脫故」舊「皮」囊!  

  ※ ※ ※ ※ ※ ※  

  如前所述,學佛首要認識自我身心,這即是自覺的功夫。但徒有自覺而不思改善,我,仍舊是充滿缺陷的我,一切是依然故我、絲毫未變,這于佛法的修學就無甚意義!必得發之以慚愧心、精進力,勇猛地斷惡行善、離染向淨,自我身心才有趨向淨善的可能!這就須將我們人類的叁特勝,予以妥善地發揮:憶念勝以別善惡,梵行勝以知慚愧,勇猛勝以勤精進,知所當修、知所當斷,久久行之,自有德圓障寂的一日到來!(待續)

  注釋:

  1.《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大正2‧694上)。

  2.印順導師,《華雨集》(五)頁74~75。

  3.印順導師,《教製教典與教學》頁153。

  

《法句經講記(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