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5.29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九)
释传道主讲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释颂义及因缘
18.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不如须臾顷 事戒者福胜
百,音(逼)pek4边激切
岁,音(税)soe3时【过】切
奉,音(凤)hong7喜洞切
火,音(伙)hon2
异,音(易、肄)i7英忌切
须,音(斯、私)su1时居切
臾,音(宇)u2英矩切
顷,音(肯)kheng2去景切
「若」是有「人」,「寿」命长达「百岁」,却终身「奉」持「火」供祭祀以祈福,并「修」习「异」于佛法的外道邪「术」以自活。那委实「不如」能在一眨眼的「须臾」间,「顷」刻从「事戒」法──止恶行善之德行的修学实践「者」,来得「福」缘殊「胜」!
何以故?因为戒法──止恶行善的德行,是现世得和乐善生,及来世报得人身的主要因缘之一。人间,向来是佛法所赞扬的,因为『人』在六道中,居于『升沉枢纽』之关键地位:报生人天,是因为在人间所造的善业积集;下堕地狱、饿鬼、傍生,亦是在人间所造的恶行招感。人的心力最强,所以造善利他,功德莫大;为恶损他,下堕亦烈,真可谓成佛作祖由他,堕落沉沦也由他。
再加上人间苦乐参半,人身复有三种特胜:智慧(忆念胜)、惭愧(梵行胜)、坚忍(勇猛胜),较诸他道众生发达,故而『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1唯其得人身,才可能在良师益友的导引下,见佛闻法修行,进而熏习出世善根,步上『成佛之道』。
既然依于人身,始能向于佛道,得人身在长夜轮回中是如此之珍贵,那末,得人身必具之三端正行(人天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则应修习多修习,方不致为恶业积习所囿而堕恶趣。这三者中,尤其应重于戒福业──五戒十善德行的修集,因为布施多杂有烦恼染污的成分在其中;禅定则易导向独善自了,这与菩萨行无论如何是难以相应的!唯有修持佛陀的戒法──五戒十善的德行,才能保证不失人身,而循次向上升进。是故本偈说:若人寿长百岁,而始终修习极端的外道邪术,或藉由火供以禳灾兴福;那倒不如能在片刻间克己持戒者,来得确当殊胜!
这里所谓的「异术」,即是与佛法相违的修道方法。世间一般宗教多着重向外追求救赎,与藉他力而得福佑,佛教则不然。佛教不仅是自力的宗教,尤其重于个己身心的净化与智能的开发;并由一己身心之净化、觉化出发,进一步净化、觉化众生及世间,使三者悉达清净圆满。
所以学佛首要认识自我身心──认识自己在触对不同的人、事、物、境,内心的感知、觉受,及从而安立的名言概念,与依之而起的烦恼杂染,乃至言行回应;同时,也认识这一切心念变化,对生理所造成的影响。认识自己在面对不同的人、事、物、境,所应扮演的不同角色;更认识自己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该如何如实、如理、如分地接受讯息与表达自己。当只有深刻地了知自己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身、心、境所起的一切因缘变化与影响,才可能择己之善者而扩充、深化之;择己之恶者而改易、净化之!若是连自己起心动念、言谈身行的是非善恶悉皆不知,甚或是错误的知,那还谈什么止恶行善、净化觉化呢!所以认识自己,从而强化自己、净化自己、觉化自己,实在是学佛的首要课题!
但一般人并不从此处下手,而总是在挫折困顿中急病乱投医,祈藉外力的加庇来改变现前的业果报。于是种种拨无因果的禳灾、改运伎俩,便迎合市场需求而争『奇』竞『怪』、应运出笼!不察因果缘起,不知从因(思想观念)上改变的可愍众生,于焉在这惑、业、苦的轮回中,苦上加苦,苦苦无已!
这是一类众生,另一类众生虽已修学佛法,却忘失佛法本是内自省察个己身心,而予净化提升的;他反倒拿着这把本该量度自己的尺,到处去衡量人、批判人!这就犹如将珍贵的佛法法药挂在嘴边当工具,而自己硬是不肯服用,其愚真是不可及!见别人的行为差,别人的没有德行,即可以预见他日后循着这轨迹往下发展,必然要遭受何种果报。对此,我们是哀矜勿喜,而应以悲愍同情替代瞋恨嫌恶,并视机缘与对方的需要给以诤言。更重要的,是以此作为警醒自己的借镜,反求诸己,来检视自己的心行,这才是明智的佛弟子之所当为!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印度民间故事,叫做『四岁的老人』,乍看这个题目,本身即是一个大矛盾!既然是老人,为何只有四岁?这就要从印度的一位国王说起。这国王一日带着翼卫扈从出游,大老远地就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拄着拐杖朝着这个方向走来。国王见到这个老人家威仪、气宇皆不同凡俗,不知怎的,就对他升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忍不住走到他面前来,向他问候道:『老人家,请问您今年高寿?家住何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
老者对于国王的殷殷垂询,虽然感到很欢喜,却想趁着这个机会让国王尝一点『法味』,以答报国王的仁慈关怀。所以他就回答说:『报告国王陛下,小民今年四岁。』『什么?你今年才四岁?开什么玩笑!依我看来,你怕也有八十四岁了吧!』国王听了他的回答,就如预期中的表示难以置信,甚至还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老者这才缓缓地道出如此答言的所以然:『陛下啊!您猜得不错,我是已经八十四岁了!但是在八十岁以前,我为非作歹,吃、喝、嫖、赌,贪赃枉法等什么都来,可以说已经到达众叛亲离的地步了!自我归依佛陀、听闻佛陀的教法以来,即深深地忏悔过往所造作的一切恶业,并受持佛陀的戒法。自此,方觉今是而昨非,我的人生似乎从此才真正开始;我的生命,也仿佛自此而有了意义,所以我才会告诉陛下,我只有四岁!因为只有这四年,我才真正过着人的生活!』
国王听了老者的话,不禁深受感动,想想自己比起老者,也好不到哪去!唯一庆幸的是自己还年轻,更当及时把握生命来奉行佛的教法才是!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哪!不问别人吧!但问自己学佛之后,过了几年『人』的生活?学了佛以后,内心的贪瞋痴可较从前减了些?忧悲苦恼的扰害可较从前少了些?慈悲喜舍的心可较从前增长了些?如果学了佛以后,讲起话来依旧张牙舞爪,做起事来依旧横行霸道,不但气质半点未曾改善(可能还变得更差!),还令人退避三舍犹恐不及,那我们真的要痛定思痛,好好闭门反省一番!
19.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说,音(雪)soat4时括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伪,音(魏)gui7语跪切
屏,音(拼)peng3边敬切
言行一致、心口如一,是作一个世间贤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能行」、可行之事,那么「说之可」矣!──不过,要不增不减的如实说!如若「不能」行、不可行,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外,或者是自己不曾拥有的光荣,则「勿空」言轻诺或口出豪「语」,以忠于自己,并免于他人的权利受损。
一个人尽管在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在人前吹嘘得不可一世,但终究要面对自己──面对真实而不经包装的自己。一个自觉能力强的人,很容易就能察觉到自己话语中的『夸大』成分,而予适当的调整。反之,一个自省能力差的人,却往往沉醉在自己编织的虚幻中,而与现实、与真实的自我脱节!他并非存心欺骗,而只是看不清楚自己,更不能正确地认识外境!这是痴分行人的一流。
另一类人是有着世智辨聪的机心狡诈者,他周旋世俗之间,凭恃的就是八面玲珑的应酬技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双方都讨好不得罪,以藉此一逞个己的私欲。这样的人,心口不一、言行乖离,「虚伪」而「无诚信」,不但是「智者」所不为,更为其「所屏(摒)弃」,而不愿与之交!
《论语.里仁篇》上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世间君子深恐自己所承诺之事无法达成,故而谨言慎行,不轻易许诺。因为轻诺之人必然寡信,这是一个爱惜羽毛的君子所不屑为的。但有些人为什么却可以随便说说、随便做做,而不必负什么责任──或者,根本也没有人要求他负责任?想必他身边始终不乏『包容』他、为他『铺路』、为他『善后』之人吧!就因为这样的『包容』,所以他可以继续闹情绪、耍个性,言所欲言、为所欲为──反正话是说过就算,事情也是做过就算了的!又不会有人追究着要他兑现,他何须认什么错、负什么责!更何况,时间会冲淡一切的,不是吗!对于这样的人,真不知该为他庆幸,或为他悲哀!且让我们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可是那口没遮拦、到处放空话的人?抑或者,我们竟是那『允许』历史一再重演的姑息者、纵容者!
学佛,当真要先学会如何做一个好『人』,先学会如何勇于为自己的言行彻底的负责;摒弃欺诳不实,远离险曲狡诈,诚信对人,诚信对己,再谈出世解脱罢!
20.学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受谛应诲彼 慧然不复惑
谛,音(帝)te3地计切
诲,一音【火】hoe2喜【粿】切
一音【岁】hoe3喜【过】切
复,一音(负)hu7喜拒切
一音(嗅)hiu3喜救切
惑,音(或)hek8喜极切
「学」佛修道之要,在依信、解、行、证之次第,由浅而深,渐修渐入。所以初学者在归依三宝,于三宝功德有了正确的仰信之后,则「当先求」之于对佛法法要的理「解」。解,就犹如一把进入佛法之门的锁钥,倘吾人始终停留在信仰的阶段,那就无由启见佛法中的林园之胜、珍藏之富。足见理解乃入道之预备,设若未能善解道要,那肯定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然徒有信解,若未付诸实践,又如同只念药方而不肯服药的病者,终究疗治…
《法句经讲记(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