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会修定,自然就开智慧。但是现在仍然有不少出家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认为这是常住的公事,不晓得这两堂功课,正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不懂得道理,天天早上四点钟,打了早板跑到大殿来,一边念,一边打妄想,不打妄想就打瞌睡,不是冤枉吗?所以作早晚课,要随文作观,息灭贪瞋痴。烦恼各有偏重,你自己回光返照,你的贪烦恼重,要对治贪烦恼;你的瞋烦恼重,要对治瞋烦恼;你的愚痴烦恼重,要对治愚痴烦恼。有人说:「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的个性是凡夫,随你的个性走,就走到三恶道,你何必学佛?何必出家呢?所以你要改过自新,对治你的贪瞋痴。我给同学开导了二、三年,你是顿超的根机,不必我讲,要是跟我差不多,是渐次的根机,你得反省:我学了一年,我的贪心很重,是不是比去年轻了点?我的瞋恨心很重,是不是比去年轻了点?轻了点,你就进步了;依然故我,要大生惭愧!所以不讲经,大家不懂沙门;不听经,不了解沙门,出家人该做什么事都不知道。你学会讲整部经,可以跟众生结缘,不会讲整部经,只讲沙门二字,一样可以弘法。譬如你到一个寺院,没有信徒,都是出家人,他们请你讲开示,你就依着上文讲沙门二字的意思,就是一篇很好的开示。

  「佛陀多罗」,出家人都叫沙门,这位沙门叫佛陀多罗,「佛陀」是觉,「多罗」是救,叫觉救,取此名就是上求诸佛觉道,下救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意思,这部经是他翻译的,以上把人题讲完。下面正释经文。

  正释经文

  解经的方式,天台宗是五重玄义,贤首宗是十门分别,前八门是悬谈,第九门是总释名题,第十门是讲解经文,十门分别,实际只有八门。圆瑛法师的《讲义》,为了便利初学,把第九门总释名题,列为第一门,先解释题目,让大家了解《圆觉经》的大意,再讲八门悬谈。还没开讲,我就把《讲义》发给同学先看,诸位分科可以看《讲义》。分科判教,悬谈里面有一门叫「所被机宜」,这本经的教义深浅到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是应机说法,有浅有深,结集经藏的弟子,将释迦佛讲的道理结集出来。中国研究佛经,天台宗、贤首宗研究得最好,每部经都照着深浅的义理,判属于哪个教?天台宗判四教:藏、通、别、圆;贤首宗判五教:小、始、终、顿、圆。《圆觉经》,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大师判的教最标准,圆瑛法师也是依着他的教判的。《圆觉经》判成顿教大乘,兼摄有渐教,顿是顿超,渐是渐次。最高深的道理,是顿超法门,可是里面含有渐次法门。光说顿教,恐怕摄机不广,顿教的根机,得了利益;不是顿教的根机,就不得利益,所以也有渐教的道理在里面。

  顿教大乘,不是小始终顿圆的顿,诸位听过《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小始终顿圆的顿,是专摄中国顿教禅宗,不谈法相,不讲次第,一超直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觉经》讲的是顿超的道理,所以叫顿教大乘,但并不是中国禅宗,开口即错,动念即乖那个道理。圭峰大师判《圆觉经》为顿教,是属于《华严经》圆顿大教的「顿」,《华严经》是圆教,圆教里面也有顿教、顿超的意思,不是禅宗不许开口的顿。古人解释,《圆觉经》等于略本的《华严经》,归于圆教。《华严经》判为圆教,但是《华严经》太广太多,《圆觉经》很简略,和《华严经》讲的道理一样,等于略本华严。《圆觉经》含有一真法界的道理,一真法界里面具有四个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经》是以一真法界为体,一真法界里面具有四法界,所以《圆觉经》等于略本华严。诸位学教,当然将来要学《华严经》,现在讲《圆觉经》可以引你入于圆顿大教之门。你能把《圆觉经》圆顿大教的道理,摄持到心里,将来研究《华严经》大有帮助。

  现在开始讲《圆觉经》正文,每一部佛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科,序分又分为证信序、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六种成就,每部佛经一开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一段经文,就是六种成就,佛讲一部经,得有六种因缘才能成就,所以六种成就是佛教哲学的大要。现在先讲证信序,先消文后释义。

  如是我闻,

  「如是」,是信成就,信顺之词,你不信顺,就不能研究佛经,也不能了解佛理,要有信心才能成就。最浅显的解释,「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指着这部《圆觉经》。「我闻」,「我」是阿难尊者自称,「闻」是亲耳所闻,这部《圆觉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这叫闻成就。「如是我闻」这一句包括二种成就,有了信心不多听经,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信了以后要闻。小乘的经藏,是阿难尊者结集;大乘的经藏,依据佛教的历史,是文殊师利菩萨把阿难尊者,带到铁围山结集,这个时候阿难尊者换名字叫阿难海,海是赞叹之词,就是平常知道阿难尊者是小乘阿罗汉,到结集大乘经典的时候,才知道他是大菩萨。阿难海尊者的智慧,广大甚深等于海。

  一时婆伽婆,

  「一时」,不能分年月日,其原因:一、印度的时间,跟中国的年月日不同,不能翻。二、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法,并不是一个时间把一部经讲完,比如《法华经》讲了八年,同一期间,佛也讲其他经。等到结集经藏的时候,《法华经》一类都结集到《法华经》。《圆觉经》也是如此,所以不能定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说的。尤其讲大乘经典,更是玄奥不可思议,到铁围山结集经藏的时候,是什么年月日?说出来你也不知道,而且越说越费解释,所以结集经藏的阿难尊者,及当时诸大菩萨、阿罗汉有大智慧,不写年月日,只写「一时」二字。

  「一时」,就是师资道合,说听究竟,这一个时间。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资,是听法的弟子。释迦佛要说法,弟子要听法,师资之道相合,这个时间还不圆满,要说听究竟,说法,说究竟;听法,听究竟,一时才圆满,这是时成就。

  「婆伽婆」,与别部经不同,别部经都称佛,《圆觉经》翻译为婆伽婆,有其他经翻为婆伽梵,这是因为梵音轻重不同,翻出来不一样。因为有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南印度的法师,跟北印度的法师传过来的梵音不同,就如现在南美的人跟北美的人,讲的英文不一样。依照《讲义》的解释,婆伽婆具有六种义理:

  一、 自在:佛称为婆伽婆,得了自在,不为烦恼所障,生死所系故。

  我们众生怎么不得自在?系缚于生死,你活到一定岁数就得死,死了以后还得生,你想不生还不行,生了以后还得死,死了以后还得生,自从无始以来,就被生死之法系缚住了,哪来的生死?被烦恼所障。烦恼是生死之因,生死是烦恼之果,你动了贪瞋痴,就发动身口二业,身体造身业,口里造口业,造了业,就是生死之因。哪来的生死之果呢?是你自己造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不动烦恼,不会造生死之业,生死根本就不会系缚你。凡夫愚痴没事找事,没有烦恼要动烦恼,不该造业要造业,造了业,业怎能饶你?业是业因,厉害得很,谁叫我们流转生死呢?既不是上帝,也不是阎罗王,是我们自己造的业。业力不可思议,你看《地藏经地狱名号品》:「业力深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的力量大得很,怎样大呢?须弥山很高,它比须弥山还高;大海甚深,它比大海还深。这两句是形容词,直接讲到业力,能障碍圣道,你想修行,它叫你修不成功。现在学了佛法,发了道心,你修修看,修不成功,不是这个障碍,就是那个障碍,谁障碍你呢?你自己的烦恼障碍,障碍就不自在了。所以婆伽婆具有六种义理,第一、自在,我们都要听到心里,启发你的道心,要好好求忏悔,不要被业力所转。我们凡夫最苦恼的是起我执,我要这样,我要那样,一点作不了主,那是你的烦恼叫你这样,你就得这样;叫你那样,你就得那样。所以你随时要起观照,我们凡夫苦恼,一点不得自在。佛叫婆伽婆,因为他得了自在,三界以内的烦恼断掉,三界以外的烦恼也断掉,烦恼障碍不住他。生死因断,没有生死苦,没有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也没有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不为生死所系缚,得了自在,这是得真正的法乐。你们听佛法,听了二、三年,光听到耳朵里不行,一定要听到心里去,随时激发自己的道心。道心不发起来,天天被烦恼所障,生生被生死所系缚,永远不得自在、不得解脱。

  二、 炽盛:身光之与智光,炽然照耀故。

  炽盛就是光明茂盛的意思,哪来的光明呢?佛的身体都有光明,叫身光。佛的心换个名叫「智」,他的心也放光,心的光叫智光,身光与智光炽然照耀,这是婆伽婆第二种意思。凡夫本来具足有般若智慧,《大乘起信论》讲,人人都有真如,真如自然具足,有大智慧光明,但是被业障障碍住了,心里的智慧光明发不出来,身体上的光明也放不出来,放的是业光。有天眼的人,看见业障重的人,头上冒黑烟,那就是业。他尽造恶业,当然冒黑烟。他怎么不冒白光呢?白光属于智慧,他没有智慧,怎么冒出白光?所以众生可怜,本来有的智慧光明放不出来,可是婆伽婆身光与智光,常常炽然照耀。

  三、 端严:具足微妙相好,端正庄严故。

  应化身佛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二种随形好。《大乘起信论》讲,报身佛不能按数目字讲,按无量来形容,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我们业障重,报身佛看不到,应身佛也看不到。应身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端正庄严,应身佛的相并不稀奇特别,他是转轮圣王的相,示现于人间,是人的相。他的五官都长得端正庄严。我们现在转人的相,三十二相一相也没有,因为没有一个地方端正庄严。看着像人,实际够不上人的相,应该生惭愧。婆伽婆是报身佛的相,端正庄严,具有端严之义。

  四、 名称:名闻普遍十方,称扬无尽故。

  名是名闻,称是称扬,有…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