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修定,自然就開智慧。但是現在仍然有不少出家人,不知道爲什麼要做早晚課?認爲這是常住的公事,不曉得這兩堂功課,正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不懂得道理,天天早上四點鍾,打了早板跑到大殿來,一邊念,一邊打妄想,不打妄想就打瞌睡,不是冤枉嗎?所以作早晚課,要隨文作觀,息滅貪瞋癡。煩惱各有偏重,你自己回光返照,你的貪煩惱重,要對治貪煩惱;你的瞋煩惱重,要對治瞋煩惱;你的愚癡煩惱重,要對治愚癡煩惱。有人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你的個性是凡夫,隨你的個性走,就走到叁惡道,你何必學佛?何必出家呢?所以你要改過自新,對治你的貪瞋癡。我給同學開導了二、叁年,你是頓超的根機,不必我講,要是跟我差不多,是漸次的根機,你得反省:我學了一年,我的貪心很重,是不是比去年輕了點?我的瞋恨心很重,是不是比去年輕了點?輕了點,你就進步了;依然故我,要大生慚愧!所以不講經,大家不懂沙門;不聽經,不了解沙門,出家人該做什麼事都不知道。你學會講整部經,可以跟衆生結緣,不會講整部經,只講沙門二字,一樣可以弘法。譬如你到一個寺院,沒有信徒,都是出家人,他們請你講開示,你就依著上文講沙門二字的意思,就是一篇很好的開示。
「佛陀多羅」,出家人都叫沙門,這位沙門叫佛陀多羅,「佛陀」是覺,「多羅」是救,叫覺救,取此名就是上求諸佛覺道,下救一切衆生,就是菩薩的意思,這部經是他翻譯的,以上把人題講完。下面正釋經文。
正釋經文
解經的方式,天臺宗是五重玄義,賢首宗是十門分別,前八門是懸談,第九門是總釋名題,第十門是講解經文,十門分別,實際只有八門。圓瑛法師的《講義》,爲了便利初學,把第九門總釋名題,列爲第一門,先解釋題目,讓大家了解《圓覺經》的大意,再講八門懸談。還沒開講,我就把《講義》發給同學先看,諸位分科可以看《講義》。分科判教,懸談裏面有一門叫「所被機宜」,這本經的教義深淺到什麼地方?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是應機說法,有淺有深,結集經藏的弟子,將釋迦佛講的道理結集出來。中國研究佛經,天臺宗、賢首宗研究得最好,每部經都照著深淺的義理,判屬于哪個教?天臺宗判四教:藏、通、別、圓;賢首宗判五教:小、始、終、頓、圓。《圓覺經》,華嚴宗第五祖圭峰大師判的教最標准,圓瑛法師也是依著他的教判的。《圓覺經》判成頓教大乘,兼攝有漸教,頓是頓超,漸是漸次。最高深的道理,是頓超法門,可是裏面含有漸次法門。光說頓教,恐怕攝機不廣,頓教的根機,得了利益;不是頓教的根機,就不得利益,所以也有漸教的道理在裏面。
頓教大乘,不是小始終頓圓的頓,諸位聽過《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小始終頓圓的頓,是專攝中國頓教禅宗,不談法相,不講次第,一超直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覺經》講的是頓超的道理,所以叫頓教大乘,但並不是中國禅宗,開口即錯,動念即乖那個道理。圭峰大師判《圓覺經》爲頓教,是屬于《華嚴經》圓頓大教的「頓」,《華嚴經》是圓教,圓教裏面也有頓教、頓超的意思,不是禅宗不許開口的頓。古人解釋,《圓覺經》等于略本的《華嚴經》,歸于圓教。《華嚴經》判爲圓教,但是《華嚴經》太廣太多,《圓覺經》很簡略,和《華嚴經》講的道理一樣,等于略本華嚴。《圓覺經》含有一真法界的道理,一真法界裏面具有四個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華嚴經》是以一真法界爲體,一真法界裏面具有四法界,所以《圓覺經》等于略本華嚴。諸位學教,當然將來要學《華嚴經》,現在講《圓覺經》可以引你入于圓頓大教之門。你能把《圓覺經》圓頓大教的道理,攝持到心裏,將來研究《華嚴經》大有幫助。
現在開始講《圓覺經》正文,每一部佛經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大科,序分又分爲證信序、發起序。證信序就是六種成就,每部佛經一開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那一段經文,就是六種成就,佛講一部經,得有六種因緣才能成就,所以六種成就是佛教哲學的大要。現在先講證信序,先消文後釋義。
如是我聞,
「如是」,是信成就,信順之詞,你不信順,就不能研究佛經,也不能了解佛理,要有信心才能成就。最淺顯的解釋,「如是」是指法之詞,就是指著這部《圓覺經》。「我聞」,「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聞」是親耳所聞,這部《圓覺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這叫聞成就。「如是我聞」這一句包括二種成就,有了信心不多聽經,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信了以後要聞。小乘的經藏,是阿難尊者結集;大乘的經藏,依據佛教的曆史,是文殊師利菩薩把阿難尊者,帶到鐵圍山結集,這個時候阿難尊者換名字叫阿難海,海是贊歎之詞,就是平常知道阿難尊者是小乘阿羅漢,到結集大乘經典的時候,才知道他是大菩薩。阿難海尊者的智慧,廣大甚深等于海。
一時婆伽婆,
「一時」,不能分年月日,其原因:一、印度的時間,跟中國的年月日不同,不能翻。二、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法,並不是一個時間把一部經講完,比如《法華經》講了八年,同一期間,佛也講其他經。等到結集經藏的時候,《法華經》一類都結集到《法華經》。《圓覺經》也是如此,所以不能定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說的。尤其講大乘經典,更是玄奧不可思議,到鐵圍山結集經藏的時候,是什麼年月日?說出來你也不知道,而且越說越費解釋,所以結集經藏的阿難尊者,及當時諸大菩薩、阿羅漢有大智慧,不寫年月日,只寫「一時」二字。
「一時」,就是師資道合,說聽究竟,這一個時間。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資,是聽法的弟子。釋迦佛要說法,弟子要聽法,師資之道相合,這個時間還不圓滿,要說聽究竟,說法,說究竟;聽法,聽究竟,一時才圓滿,這是時成就。
「婆伽婆」,與別部經不同,別部經都稱佛,《圓覺經》翻譯爲婆伽婆,有其他經翻爲婆伽梵,這是因爲梵音輕重不同,翻出來不一樣。因爲有東、西、南、北、中五印度,南印度的法師,跟北印度的法師傳過來的梵音不同,就如現在南美的人跟北美的人,講的英文不一樣。依照《講義》的解釋,婆伽婆具有六種義理:
一、 自在:佛稱爲婆伽婆,得了自在,不爲煩惱所障,生死所系故。
我們衆生怎麼不得自在?系縛于生死,你活到一定歲數就得死,死了以後還得生,你想不生還不行,生了以後還得死,死了以後還得生,自從無始以來,就被生死之法系縛住了,哪來的生死?被煩惱所障。煩惱是生死之因,生死是煩惱之果,你動了貪瞋癡,就發動身口二業,身體造身業,口裏造口業,造了業,就是生死之因。哪來的生死之果呢?是你自己造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不動煩惱,不會造生死之業,生死根本就不會系縛你。凡夫愚癡沒事找事,沒有煩惱要動煩惱,不該造業要造業,造了業,業怎能饒你?業是業因,厲害得很,誰叫我們流轉生死呢?既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業力不可思議,你看《地藏經地獄名號品》:「業力深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業的力量大得很,怎樣大呢?須彌山很高,它比須彌山還高;大海甚深,它比大海還深。這兩句是形容詞,直接講到業力,能障礙聖道,你想修行,它叫你修不成功。現在學了佛法,發了道心,你修修看,修不成功,不是這個障礙,就是那個障礙,誰障礙你呢?你自己的煩惱障礙,障礙就不自在了。所以婆伽婆具有六種義理,第一、自在,我們都要聽到心裏,啓發你的道心,要好好求忏悔,不要被業力所轉。我們凡夫最苦惱的是起我執,我要這樣,我要那樣,一點作不了主,那是你的煩惱叫你這樣,你就得這樣;叫你那樣,你就得那樣。所以你隨時要起觀照,我們凡夫苦惱,一點不得自在。佛叫婆伽婆,因爲他得了自在,叁界以內的煩惱斷掉,叁界以外的煩惱也斷掉,煩惱障礙不住他。生死因斷,沒有生死苦,沒有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也沒有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不爲生死所系縛,得了自在,這是得真正的法樂。你們聽佛法,聽了二、叁年,光聽到耳朵裏不行,一定要聽到心裏去,隨時激發自己的道心。道心不發起來,天天被煩惱所障,生生被生死所系縛,永遠不得自在、不得解脫。
二、 熾盛:身光之與智光,熾然照耀故。
熾盛就是光明茂盛的意思,哪來的光明呢?佛的身體都有光明,叫身光。佛的心換個名叫「智」,他的心也放光,心的光叫智光,身光與智光熾然照耀,這是婆伽婆第二種意思。凡夫本來具足有般若智慧,《大乘起信論》講,人人都有真如,真如自然具足,有大智慧光明,但是被業障障礙住了,心裏的智慧光明發不出來,身體上的光明也放不出來,放的是業光。有天眼的人,看見業障重的人,頭上冒黑煙,那就是業。他盡造惡業,當然冒黑煙。他怎麼不冒白光呢?白光屬于智慧,他沒有智慧,怎麼冒出白光?所以衆生可憐,本來有的智慧光明放不出來,可是婆伽婆身光與智光,常常熾然照耀。
叁、 端嚴:具足微妙相好,端正莊嚴故。
應化身佛有叁十二種大人相,八十二種隨形好。《大乘起信論》講,報身佛不能按數目字講,按無量來形容,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我們業障重,報身佛看不到,應身佛也看不到。應身佛的叁十二相,都是端正莊嚴,應身佛的相並不稀奇特別,他是轉輪聖王的相,示現于人間,是人的相。他的五官都長得端正莊嚴。我們現在轉人的相,叁十二相一相也沒有,因爲沒有一個地方端正莊嚴。看著像人,實際夠不上人的相,應該生慚愧。婆伽婆是報身佛的相,端正莊嚴,具有端嚴之義。
四、 名稱:名聞普遍十方,稱揚無盡故。
名是名聞,稱是稱揚,有…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