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名稱,十方世界都聽到他的大名,而且都稱揚他的功德。你天天念的《阿彌陀經》,六方諸佛都在贊歎釋迦牟尼佛,因爲釋迦佛的大名聞到六方佛那裏,這叫大名稱。這裏得料揀一下,馬鳴菩薩說:「非求世間名利恭敬」,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恭敬。怎麼這裏求名呢?你弄錯了,釋迦佛的名不是求來的,名者實之賓,名聲是真實功德的賓客,你得到真實的功德,自然會有名,不是我們凡夫求名求利求來的名。現在我們學法師一定要打破這叁關,你只要認真學法師,認真講給衆生聽,你天天講,年年講,越講越好,自然大家都知道你的大名,雖然沒有名聞十方世界,可能這個小地球都知道你的名。名是求不到的,你越求名越糟糕,因爲你沒有真實的功德、本事,硬要這個假名字,別人非誹謗你不可。你越求越沒有名,而且名字越大越挨罵,所以你只要腳踏實地求解求行、講經說法,功德做到了,名自然就大起來。
五、 吉祥: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故。
婆伽婆的功德大,就怕衆生沒有善根,你要是有點善根,聽到佛的名,念念佛、拜拜佛,你就能得到吉祥的利益。怎麼得到吉祥利益?消災,你的災難就消了;滅罪,你的罪就滅了。冥加顯護,你不曉得怎樣就把災消了,把罪滅了,是佛加被,你沒看見,這叫冥加。有時候很顯明,你會覺照出來,你要是善根深厚,會見到佛現相給你說法。雖然不能見到佛,你也會很明顯的感覺到是佛加被你,不是佛加被你,你的災難不能消,你的罪不能滅。
有人學了佛法,不求佛,去求外道、求神鬼。現在是末法時代,很多魔都混到佛教裏來。現在臺灣大家生活都提高,但是人總有不滿意的地方,大家做生意都賺錢,但有人做生意沒賺錢,這就是共業之中有別業。他不學佛法,不知道好好求忏悔,多念佛、多拜佛。他要去問因果,聽說誰能未蔔先知就去問。有人說他是古佛再來,有一萬八千多年,釋迦牟尼佛才兩千多年,你看他有多高,轟動了全臺灣。他住在高雄,臺北的信徒就去問他,他說他比釋迦佛還大,問他因果,問完了,臨走送你西方叁聖佛像,要叁萬塊錢。規定陰曆初一、十五去繳錢,不繳你家裏出了事不要找他,這一句話嚇死人,你回來心慌了,你一定要出叁萬塊錢,不然家裏會出事。本來做生意賠了錢,才跑到高雄找他問因果,反而要出叁萬塊錢給他。佛教弄到今天這樣,能怪魔王嗎?只怪我們不發心講經,大家發心去講因果報應,就不會有人假藉神通騙人。最吉祥的是佛,你求佛、拜佛、念佛,就消災滅罪。
六、尊貴義:乃爲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
在天來說,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都沒有佛高,所以佛是天中之天。世間的聖人,我們佛教不承認他是聖人,都是凡夫,因爲他不出叁界。佛教講的聖人,超出叁界,包括小乘聖人:聲聞、緣覺;大乘聖人:叁賢、十地、等覺、佛。不但聲聞、緣覺沒有佛高,縱然證到十地圓滿,等覺菩薩,也沒有佛高,所以佛是聖中之聖,佛爲世出世間之所尊,因此簡單翻譯爲世尊。
婆伽婆具有這六種義理,其他的經很少翻譯爲婆伽婆,都翻作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婆伽婆具六種義,含多義不翻。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婆伽婆」,是主成就,其他經翻成佛,是說法的主人。下面講處成就,講經得有處所,得有講堂,《圓覺經》跟其他經不同,是在淨土講的。「神通大光明藏」,即是圓滿覺性,也就是真如妙性。「叁昧正受」,梵語「叁昧」,中國話翻成「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諸受。受者領納爲義,領納心外的境界,有能受有所受,大別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入于叁昧的境界,不受一切諸受的境界,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統統不領納。「叁昧」又翻譯成「正定」,「叁昧正受」,是梵華並舉的名詞,叁昧是梵語,正受是華言,就是入了叁昧,入了大定。叁昧是通名,別名很多,《圓覺經》是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神通」是神妙莫測,通達無礙。佛的境界,不但凡夫、二乘人猜測不到,菩薩也猜測不到,因爲他通達無礙。這個時候佛入神通大光明藏叁昧大定,大光明藏統統光明,沒有黑暗的境界,因爲他叁界以內、叁界以外的煩惱斷盡;叁界以內、叁界以外的生死了脫。煩惱生死是黑暗的境界,他煩惱斷盡、生死了脫,沒有黑暗境界,完全是大光明藏,這大光明藏神妙莫測、通達無礙,等覺菩薩還不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這裏要注意「入」字,我們平常修定,入不了定;等到入了定,想出定出不來,等你功夫練得自在,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但是有出入之相。佛入定是不入而入的入,沒有出入之相的入,佛入定是菩薩看見的,在佛本身沒有入、沒有出,因爲佛是行、住、坐、臥常在定。你們聽《楞嚴經》,楞嚴大定就是這樣,佛行、住、坐、臥常在定,沒有什麼時候不在叁昧之中。既然常在叁昧之中,還入什麼叁昧?這裏的入,是大菩薩看見的,還有出入之相,就等于應化身佛有生死之相,四月初八,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手扶無憂樹,從右脅生出太子,是生;講經說法到了八十歲,到雙林樹下入涅槃,是滅。生相、滅相是凡夫二乘人看到的,其實佛沒有生滅之相。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一切如來的智光莊嚴,能安住任持,不失不壞。不是釋迦佛才入神通大光明藏叁昧,佛佛道同,一切如來的光明莊嚴,都住持此叁昧,就是與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相同,平等無差別。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釋迦佛住的神通大光明藏的叁昧,就是我們諸衆生的清淨覺地,《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衆生都有本覺,但是我們凡夫,本覺在哪裏看不見,所以在理上講,有本覺理體,《圓覺經》叫「覺地」,圓覺心地,圓覺心地並不是諸佛專有,一切衆生統統有。「是諸衆生」,不是少數一個、二個衆生,是一切衆生的清淨覺地,所以這叫做頓教大乘。你要回光返照,悟到釋迦如來入的神通大光明藏,就是我本來具有的圓覺心地,跟釋迦佛無二無別,跟十方諸佛也無二無別,你就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會悟到你的圓覺心地,一下就放光,也是神通大光明藏,所以大乘經的要義叫做:「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圓覺經》的要義,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是佛的圓覺妙心,佛的心跟衆生的心沒有兩個樣子,十方諸佛是這個樣子,一切衆生也是這個樣子。可是你不會往這裏用功追究,求個悟處,盡管具足清淨覺地,不得妙用,還是苦惱凡夫。所以一定要好好追究,本來有個清淨覺地,怎麼不能悟出來,一旦貫通就悟到了。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寂滅者不生不滅,釋迦佛成了佛,他身體入叁昧,心也入叁昧,但是沒有身相,也沒有心相。他入叁昧,是無入而入,是平等的本際。本際者,本來的理體,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平等不二,叫做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有入叁昧,就有出叁昧的相,佛統統沒有,平等無差別叫不二,于不二的境界是隨順的。我們的真心本來就遍滿十方,但是衆生在人道裏硬起我執、法執,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把它越執越小,執著到這個臭皮囊裏面,你把最後一念生相無明斷盡,真心立刻遍滿十方,與十方諸佛平等無差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這四句是贊歎婆伽婆入神通大光明藏的境界。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佛的清淨國土,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也不是諸大菩薩的境界,佛的境界,是入神通大光明藏,在「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的境界之中,現出來一個清淨國土。
如來有叁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依報的國土有四種: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叁、方便有余土,四、凡聖同居土。拿如來的叁身,配這四種國土。
一、如來的法身,住在常寂光土。
常寂光,常寂而常光,就是大光明藏,但是法身沒有相,如來的身心不二,依正不二,並不是有一個正報的法身佛,依止常寂光的依報。我們凡夫研究道理有這個名詞,實際佛的本際,沒有正報,也沒有依報。要研究他的正報,叫法身佛;要研究他的依報,叫常寂光土。法身無相,《大乘起信論》說:「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因此《地藏經》一開頭,十方如來到忉利天,各遣侍者問訊世尊,佛與佛怎麼不見面寒暄呢?因爲佛與佛沒有彼此身相疊相見,沒有兩個身相。
二、如來的報身,住在實報莊嚴土。
菩薩修六度萬行,莊嚴淨土,他有實報莊嚴,所以住在實報莊嚴土。如來的報身佛有相,是菩薩看見的,報身佛爲度這些菩薩,也住在實報莊嚴土。
叁、如來的叁身,不住方便有余土。
二乘人修的是方便道,叁界以內的煩惱已斷,叁界以外的煩惱沒斷,煩惱有余;叁界以內的生死已了,叁界以外的生死沒了,生死有余。因爲他們的根機不夠,如來給他們說方便法門,修方便道,所以叫方便有余。又二乘人入偏空涅槃,以爲所作皆辦,具諸佛法,他們證了四果阿羅漢的無學位,生到方便有余土,再不要聽,再不要學,佛攝受不了他們,所以如來的叁身,都不去方便有余土。
四、應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
凡夫住在凡聖同居土,我們凡夫住在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再分成六道:叁善道、叁惡道,佛、菩薩、聲聞、緣覺四種聖人,也在叁界以內隨緣度化,所以叫凡聖同居土。有善根的凡夫,看見的應化身佛,是隨類化身;二乘人看見的應化身佛,是在印度示現丈六金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但是二乘人證到無…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