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光祖道。为任护三宝为怀。即一茎一叶。滴水茎薪。凡有益于丛林。有补法道者。即为金刚种子。成佛真因。使永劫瞻依。十方攸赖。即同祖法身常住矣。可不勉哉。
寄示曹溪耆旧
老人住祖庭。一番持为。发扬六祖出世一大事因缘。欲令大家修出世因。以种净土之缘。不料中道缘差。魔风破坏。狮虫作祟。使我不遂初心。一旦违远祖师。弃舍大众。即今虽居寂寞之滨。未尝一念忘其本愿。其后学似有向上之志。苦无明师良友。引进修行之路。其耆旧众中。有知老人之心。及痛念生死大事者。又无老人依归。不能聚集一处。同作佛事。堪嗟日月如流。衰老渐侵。死期将至。黄泉路上。资粮不具。凭何法以脱三途地狱之苦报乎。言及至此。可悲可痛。古人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火急修行。早是迟矣。老人因此熟思再三。无可为大众决策者。适堂主来省。正惬老人之心。因叮咛渠回山。将老人之心。揭示众耆旧。傥真实为生死者。须大家集会一处。结念佛会。同修净业。同出生死。誓愿递相度脱。社中若有一人先灭度者。同力资助往生。岂不为第一最上因缘。即此余年。已胜百劫千生虚过也。会所最要清净无扰。乃能成办道业。禅堂但有后学讽诵。事业似属烦杂。唯有老人所修无尽庵。最极寂静。色色现成。不若就此为净业堂。成殊胜事。不独不枉老人苦心一场。亦可以酬施主功德也。其修进之规。古人六时念佛。昼夜殷勤。虽是精进。恐老者不能令折中。当以四时为准。二时功课。二时跪讽行愿品一卷。念佛千声。发愿回向。期不计限。人不计数。但要老成信心笃实者。忘宾主。泯人我。绝是非。戒戏论。一心念佛。不通宾客。专以寂静为主。即是真阿练若正修行处也。若大众果能洞见老人之心。谛信老人之言。依法修持。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便是与老人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常生佛前。同听法音之时。其会集结社之人。及安居之处。一听堂主主之。便是奉行老人之教命也。其精进道业。又在大众。各自努力。古人云。把手他人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所谓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珍重努力。
寄示曹溪禅堂诸弟子
老人初为祖师建立之时。大众不知老人之心。今日老人行后。凡山门利害。及禅堂设立。汝等皆乐入堂安居。是知老人之苦心也。若知老人之心。则当知佛祖之心矣。汝等今思得老人似前教诲。不可得也。然聚散之缘。虽佛祖不免。在诸弟子能知恩报恩。依教修行。虽佛祖灭后。亦同在世亲近不异。故佛临入灭时。诸大弟子请问。若佛灭后。众等以何为师。佛言。当尊重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戒也。佛常言。汝等比丘。能守吾戒。虽千里外。如在左右。若不奉我戒。纵对面。犹千里也。此吾佛大师。金口亲嘱之语。可不遵乎。况今末法。去圣时遥。若佛弟子。不秉佛戒。将何以为修行之地。赖何以出生死之苦海乎。老人临行。特为汝等。说梵网戒。不知汝等。一一能坚持否。佛制。比丘。半月半月。诵此戒经。如从佛亲闻作法羯磨。毋令毁犯。令三业六根。念念检点观察。不许闇生罪过。不得毁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实修行。坐进此道。不必远访明师。徒增辛苦也。若汝等向来未能坚持。则当从今依法。半月半月。对佛宣诵梵网戒经。十重。四十八轻。一一戒条。熟记分明。如犯一条。则于诵戒之日。请轨范师作证。众中递相检举。犯者对众忏悔。再不许犯。如此则改过自新。道业可就。其所犯之罪。除忏悔外。众等议定清规。罚例。以便遵守。如老人向日所遗改条。可为常法也。众等戒经习熟。则当背诵四十二章。佛遗教经。楞严。法华。楞伽。诸经。以为佛种。其参禅一著。当遵 六祖开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当人本来面目公案。蕴在胸中。时时参究。久之。自有发明时节。如此方是续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缘也。汝等能遵此语。则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操方行脚矣。
示曹溪沙弥
庚子岁。当道延余料理曹溪。余应之。至则百废概不能举。因思为治之道。以养材为木。遂选诸沙弥。设义学。延宾师以教习威仪。诵读内外经书。稍知信向。则披剃立禅堂。使就清规。受戒法。昼夜礼诵。是时诸沙弥。始知有出家业。皆厌耕凿。而慕清修矣。余苦心十年。差有可观。遂弃去。今老矣。隐居南岳。诸沙弥昔受化者。先未深知老人。今乃深思之。虽求一日之执侍。一言之教导。难矣。沙弥某。比时在孩稚。今从众中。始知老人。心求亲近不可得。乃具册遥乞开示。老人闻而悲且喜也。昔佛在时。恐久住世间。薄信众生。多不敬信。遂上升忉利。令众慕而后来。则人人皆生难遭想矣。若老人久住曹溪。诸人安能恋慕如今日哉。沙弥若思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若思念佛。当来必有见佛之时。若得见佛。便是出生死时也。思念六祖。当初一卖柴汉耳。如何得今日人天供养。再思今日供养。乃从抛却母亲恩爱。走向黄梅会下。负石舂米。辛苦中来。再思 六祖。三更入黄梅方丈。得受衣钵。凭何知见。向五百众中。独自得之。且人人一个臭皮袋。死了三五日。便臭烂不堪。为何 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来。如生一般。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坚固不坏。沙弥如此细细一一思想。思想不透。但将坛经熟读。细参。参之又参。全部不能。但只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句。蕴在胸中。行住坐卧。吃茶吃饭搬柴运水。迎宾待客。二六时中。一切处。头头提撕。直使现前定要见本来无一物。是个甚么。如何是不惹尘埃的光景。若能如此用心。是名参禅。若参到自信不疑之地。则能真见六祖面目。方知老人鼻孔。方是沙弥真正出家了生死的时节也。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一往诸沙弥。但知亲受老人教导。唯习威仪动静。礼诵文字而已。若从今日始。都与沙弥所请开示如此。一力做工夫。方是老人真实训诲。老人老矣。此乃最后开示也。若错过今日。将来纵向十方世界参访知识。总是他家活计。慎勿以老人此言为空谈也。
示法空选殿主
佛教末法弟子。修四安乐行。谓正身正语正意大慈悲心。依此而修。是为妙行。然此四行。以行处近处为初心。行处。谓步步不离道场。近处。谓念念不离三宝。余观末法比丘。能践此行者。唯知殿之役。最为亲切。以沙门释子。不知修行之要。纵浪身心。不能检束三业。动成过恶。故罪业日深。生死难出。即能远参知识。亦不必能步步相随。心心亲近。唯有侍奉三宝。昼夜香灯。是不忘佛也。晨昏钟鼓。集众礼诵。是不忘法也。大众和合。六时周旋。是不忘僧也。坐卧经行。不离佛殿。是步步道场也。苟能自净其心。则一香一华。皆成佛真体。举手低头。皆为妙行。是则不动脚跟。而遍参知识。岂不为最胜因缘哉。安乐妙行。无尚此矣。行者勉力。以尽形寿。何用别求佛法。
示曹溪基庄主
六祖居曹溪宝林。不容广众。乃向居人陈亚仙。乞一袈裟地。尽曹溪四境。而山背紫笋庄者。乃袈裟一角也。向僧居寮舍当寺之半。久之。僧多忘本。外侮渐侵。豪右蚕食。其山场田地。多入豪强。僧业废于八九。而祖龙一背。尽失之矣。居民樵采。已及其内地。将见侵于肘腋。老人初入曹溪。乃悉其故。因谓众曰。土地者。丛林之本也。况吾祖袈裟犹故。亚仙之祖。坟墓尚存。是以谓祖翁田地也。安可失乎。遂集众鸣于制府。准令本府。清其故土。正其疆界。众皆瞢然。不知所止。即有知者。亦畏缩不言。独基公以昔居此。历历指掌。以是豪强气沮。老人乃募资。收赎其故有之田地山场。尽以供膳宝林禅堂。赡养寺后学僧徒肯办道业者。将以赎六祖如线之脉。因以基公为庄主。公佐助老人中兴曹溪。清理常住钱谷。及一切事务。井井有条。苟能守之。即千载犹一朝也。老人去曹溪将十载。诸规尽废。唯禅堂得昂公守之如故。而基庄主精白一心。未忘初念。视老人如在左右。保护常住秋毫。皆如护眼目也。老人愧无缘。不能尽兴祖道。因思昔黄龙。有不豫之色。首座问之。答曰。监收未得人。是知古人。用一监收。为深虑如此。而庄主之责。岂细事哉。自古国家。皆以得人为难。而丛林亦然。曹溪千僧。老人居十年淘汰。只得一禅堂主。一庄主两人而已。更有二三人。能为之辅翼者。则德不孤。事易行。而祖师道场亦可保其无虞矣。堂主来省老人于匡山。基公因以问讯。寄此卷请益。老人复何言哉。惟吾佛出世。并无别事。但为护念付嘱二事而已。所以护念者。为欲得人。以续慧命也。付嘱者。以佛家业。有所付托。如长者以家业。委付其子也。即历代诸祖。皆如佛意。志在慧命不断耳。今佛祖之道。寄在曹溪一脉。而曹溪务在得人。得人要在膳养。膳养赖其四事。四事赖其主者。苟主者得人。则众有归。道可办。而丛林可振。法道可兴。法道兴利。佛祖慧命。相续不断。永永未来。端有赖于今日也。但能保护慧命。即是深报佛恩。如此即名真是佛子矣。基公可谓能报祖师恩德矣。从今更能深念六祖。于大庾岭头。教慧明公案。怀在胸中。重下疑情。疑来疑去。疑到疑不得处。忽然迸破疑团。露出本来面目。是乃可称六祖的骨儿孙。较之保护祖翁田地者。可谓百尺竿头进一步也。此则公案是六祖命脉。苟有一人于此参透。则六祖常住世间。未灭度也。今千载陈烂骨董。老人重新拈出。因公增价。则此后常放光明。照天照地。直当判此身命。坚固其心。不可一息懈怠也。勉之。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十二
示曹溪宝林昂堂主
岭南自汉方通中国。始知有文物。六百余年。至唐初六祖起新州。得黄梅衣钵。传西来直指之道。是时始知有佛法。开曹溪宝林道场。说法其中。自尔道荫寰宇。天下禅宗。皆以此为资始。何其盛哉。六祖灭后。肉身虽存。而道场渐衰。至宋业三百余年。则丛林大坏极矣。时有子超禅师。蹶起而大振之。由是重兴其道。至若传…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1-5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