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51-55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光祖道。爲任護叁寶爲懷。即一莖一葉。滴水莖薪。凡有益于叢林。有補法道者。即爲金剛種子。成佛真因。使永劫瞻依。十方攸賴。即同祖法身常住矣。可不勉哉。

   寄示曹溪耆舊

   老人住祖庭。一番持爲。發揚六祖出世一大事因緣。欲令大家修出世因。以種淨土之緣。不料中道緣差。魔風破壞。獅蟲作祟。使我不遂初心。一旦違遠祖師。棄舍大衆。即今雖居寂寞之濱。未嘗一念忘其本願。其後學似有向上之志。苦無明師良友。引進修行之路。其耆舊衆中。有知老人之心。及痛念生死大事者。又無老人依歸。不能聚集一處。同作佛事。堪嗟日月如流。衰老漸侵。死期將至。黃泉路上。資糧不具。憑何法以脫叁途地獄之苦報乎。言及至此。可悲可痛。古人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火急修行。早是遲矣。老人因此熟思再叁。無可爲大衆決策者。適堂主來省。正惬老人之心。因叮咛渠回山。將老人之心。揭示衆耆舊。傥真實爲生死者。須大家集會一處。結念佛會。同修淨業。同出生死。誓願遞相度脫。社中若有一人先滅度者。同力資助往生。豈不爲第一最上因緣。即此余年。已勝百劫千生虛過也。會所最要清淨無擾。乃能成辦道業。禅堂但有後學諷誦。事業似屬煩雜。唯有老人所修無盡庵。最極寂靜。色色現成。不若就此爲淨業堂。成殊勝事。不獨不枉老人苦心一場。亦可以酬施主功德也。其修進之規。古人六時念佛。晝夜殷勤。雖是精進。恐老者不能令折中。當以四時爲准。二時功課。二時跪諷行願品一卷。念佛千聲。發願回向。期不計限。人不計數。但要老成信心笃實者。忘賓主。泯人我。絕是非。戒戲論。一心念佛。不通賓客。專以寂靜爲主。即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也。若大衆果能洞見老人之心。谛信老人之言。依法修持。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便是與老人生生世世。不相舍離。常生佛前。同聽法音之時。其會集結社之人。及安居之處。一聽堂主主之。便是奉行老人之教命也。其精進道業。又在大衆。各自努力。古人雲。把手他人行不得。爲人自肯乃方親。所謂但辦肯心。必不相賺。珍重努力。

   寄示曹溪禅堂諸弟子

   老人初爲祖師建立之時。大衆不知老人之心。今日老人行後。凡山門利害。及禅堂設立。汝等皆樂入堂安居。是知老人之苦心也。若知老人之心。則當知佛祖之心矣。汝等今思得老人似前教誨。不可得也。然聚散之緣。雖佛祖不免。在諸弟子能知恩報恩。依教修行。雖佛祖滅後。亦同在世親近不異。故佛臨入滅時。諸大弟子請問。若佛滅後。衆等以何爲師。佛言。當尊重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梵語。波羅提木叉。此雲。戒也。佛常言。汝等比丘。能守吾戒。雖千裏外。如在左右。若不奉我戒。縱對面。猶千裏也。此吾佛大師。金口親囑之語。可不遵乎。況今末法。去聖時遙。若佛弟子。不秉佛戒。將何以爲修行之地。賴何以出生死之苦海乎。老人臨行。特爲汝等。說梵網戒。不知汝等。一一能堅持否。佛製。比丘。半月半月。誦此戒經。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毋令毀犯。令叁業六根。念念檢點觀察。不許闇生罪過。不得毀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實修行。坐進此道。不必遠訪明師。徒增辛苦也。若汝等向來未能堅持。則當從今依法。半月半月。對佛宣誦梵網戒經。十重。四十八輕。一一戒條。熟記分明。如犯一條。則于誦戒之日。請軌範師作證。衆中遞相檢舉。犯者對衆忏悔。再不許犯。如此則改過自新。道業可就。其所犯之罪。除忏悔外。衆等議定清規。罰例。以便遵守。如老人向日所遺改條。可爲常法也。衆等戒經習熟。則當背誦四十二章。佛遺教經。楞嚴。法華。楞伽。諸經。以爲佛種。其參禅一著。當遵 六祖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蘊在胸中。時時參究。久之。自有發明時節。如此方是續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緣也。汝等能遵此語。則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操方行腳矣。

   示曹溪沙彌

   庚子歲。當道延余料理曹溪。余應之。至則百廢概不能舉。因思爲治之道。以養材爲木。遂選諸沙彌。設義學。延賓師以教習威儀。誦讀內外經書。稍知信向。則披剃立禅堂。使就清規。受戒法。晝夜禮誦。是時諸沙彌。始知有出家業。皆厭耕鑿。而慕清修矣。余苦心十年。差有可觀。遂棄去。今老矣。隱居南嶽。諸沙彌昔受化者。先未深知老人。今乃深思之。雖求一日之執侍。一言之教導。難矣。沙彌某。比時在孩稚。今從衆中。始知老人。心求親近不可得。乃具冊遙乞開示。老人聞而悲且喜也。昔佛在時。恐久住世間。薄信衆生。多不敬信。遂上升忉利。令衆慕而後來。則人人皆生難遭想矣。若老人久住曹溪。諸人安能戀慕如今日哉。沙彌若思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若思念佛。當來必有見佛之時。若得見佛。便是出生死時也。思念六祖。當初一賣柴漢耳。如何得今日人天供養。再思今日供養。乃從抛卻母親恩愛。走向黃梅會下。負石舂米。辛苦中來。再思 六祖。叁更入黃梅方丈。得受衣缽。憑何知見。向五百衆中。獨自得之。且人人一個臭皮袋。死了叁五日。便臭爛不堪。爲何 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來。如生一般。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堅固不壞。沙彌如此細細一一思想。思想不透。但將壇經熟讀。細參。參之又參。全部不能。但只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蘊在胸中。行住坐臥。吃茶吃飯搬柴運水。迎賓待客。二六時中。一切處。頭頭提撕。直使現前定要見本來無一物。是個甚麼。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若能如此用心。是名參禅。若參到自信不疑之地。則能真見六祖面目。方知老人鼻孔。方是沙彌真正出家了生死的時節也。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一往諸沙彌。但知親受老人教導。唯習威儀動靜。禮誦文字而已。若從今日始。都與沙彌所請開示如此。一力做工夫。方是老人真實訓誨。老人老矣。此乃最後開示也。若錯過今日。將來縱向十方世界參訪知識。總是他家活計。慎勿以老人此言爲空談也。

   示法空選殿主

   佛教末法弟子。修四安樂行。謂正身正語正意大慈悲心。依此而修。是爲妙行。然此四行。以行處近處爲初心。行處。謂步步不離道場。近處。謂念念不離叁寶。余觀末法比丘。能踐此行者。唯知殿之役。最爲親切。以沙門釋子。不知修行之要。縱浪身心。不能檢束叁業。動成過惡。故罪業日深。生死難出。即能遠參知識。亦不必能步步相隨。心心親近。唯有侍奉叁寶。晝夜香燈。是不忘佛也。晨昏鍾鼓。集衆禮誦。是不忘法也。大衆和合。六時周旋。是不忘僧也。坐臥經行。不離佛殿。是步步道場也。苟能自淨其心。則一香一華。皆成佛真體。舉手低頭。皆爲妙行。是則不動腳跟。而遍參知識。豈不爲最勝因緣哉。安樂妙行。無尚此矣。行者勉力。以盡形壽。何用別求佛法。

   示曹溪基莊主

   六祖居曹溪寶林。不容廣衆。乃向居人陳亞仙。乞一袈裟地。盡曹溪四境。而山背紫筍莊者。乃袈裟一角也。向僧居寮舍當寺之半。久之。僧多忘本。外侮漸侵。豪右蠶食。其山場田地。多入豪強。僧業廢于八九。而祖龍一背。盡失之矣。居民樵采。已及其內地。將見侵于肘腋。老人初入曹溪。乃悉其故。因謂衆曰。土地者。叢林之本也。況吾祖袈裟猶故。亞仙之祖。墳墓尚存。是以謂祖翁田地也。安可失乎。遂集衆鳴于製府。准令本府。清其故土。正其疆界。衆皆瞢然。不知所止。即有知者。亦畏縮不言。獨基公以昔居此。曆曆指掌。以是豪強氣沮。老人乃募資。收贖其故有之田地山場。盡以供膳寶林禅堂。贍養寺後學僧徒肯辦道業者。將以贖六祖如線之脈。因以基公爲莊主。公佐助老人中興曹溪。清理常住錢谷。及一切事務。井井有條。苟能守之。即千載猶一朝也。老人去曹溪將十載。諸規盡廢。唯禅堂得昂公守之如故。而基莊主精白一心。未忘初念。視老人如在左右。保護常住秋毫。皆如護眼目也。老人愧無緣。不能盡興祖道。因思昔黃龍。有不豫之色。首座問之。答曰。監收未得人。是知古人。用一監收。爲深慮如此。而莊主之責。豈細事哉。自古國家。皆以得人爲難。而叢林亦然。曹溪千僧。老人居十年淘汰。只得一禅堂主。一莊主兩人而已。更有二叁人。能爲之輔翼者。則德不孤。事易行。而祖師道場亦可保其無虞矣。堂主來省老人于匡山。基公因以問訊。寄此卷請益。老人複何言哉。惟吾佛出世。並無別事。但爲護念付囑二事而已。所以護念者。爲欲得人。以續慧命也。付囑者。以佛家業。有所付托。如長者以家業。委付其子也。即曆代諸祖。皆如佛意。志在慧命不斷耳。今佛祖之道。寄在曹溪一脈。而曹溪務在得人。得人要在膳養。膳養賴其四事。四事賴其主者。苟主者得人。則衆有歸。道可辦。而叢林可振。法道可興。法道興利。佛祖慧命。相續不斷。永永未來。端有賴于今日也。但能保護慧命。即是深報佛恩。如此即名真是佛子矣。基公可謂能報祖師恩德矣。從今更能深念六祖。于大庾嶺頭。教慧明公案。懷在胸中。重下疑情。疑來疑去。疑到疑不得處。忽然迸破疑團。露出本來面目。是乃可稱六祖的骨兒孫。較之保護祖翁田地者。可謂百尺竿頭進一步也。此則公案是六祖命脈。苟有一人于此參透。則六祖常住世間。未滅度也。今千載陳爛骨董。老人重新拈出。因公增價。則此後常放光明。照天照地。直當判此身命。堅固其心。不可一息懈怠也。勉之。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二

   示曹溪寶林昂堂主

   嶺南自漢方通中國。始知有文物。六百余年。至唐初六祖起新州。得黃梅衣缽。傳西來直指之道。是時始知有佛法。開曹溪寶林道場。說法其中。自爾道蔭寰宇。天下禅宗。皆以此爲資始。何其盛哉。六祖滅後。肉身雖存。而道場漸衰。至宋業叁百余年。則叢林大壞極矣。時有子超禅師。蹶起而大振之。由是重興其道。至若傳…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51-5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法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