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51-55卷▪P4

  ..續本文上一頁燈所載者。自六祖後。不多見其人。故道法雖播于十方。而留心于根本地者寡矣。道場無開化主人。而僧徒習世俗之業。頓忘其本。固其所也。由宋迄我明萬曆中。又將五百年。道場之壞。尤甚于宋。僧徒不遑其居。而法窟皆棲狐兔矣。丙申歲。老人至嶺外。得禮祖庭。睹其不堪之狀。大爲痛心而去。又五年庚子。諸護法皆以法道爲心。亟欲老人往救其弊。至則誓願。舍此身命。志爲六祖忠臣孝子也。一時更新。百廢具舉。此仗佛祖護念之靈。非人力也。于時僧滿千衆。有懼僧徒之不安者。數人而已。求其憂祖道不振。後學無眼。法幢之不固者。獨昂而已。至若知老人恢複之志。誓死之心。亦唯子而已。嗟乎。是知法門之得人爲難也如此。于時老人初入曹溪。選諸僧徒。可教者教之。衆中物色。亦唯子而已。及老人住此。八年之間。凡所經畫。爲山門久計者。衆皆罔然。其所經心關涉。钜細無遺者。亦唯子而已。及獅蟲破法。魔黨競作。即前所稱爲道場者數人。亦皆在網羅。求出之不暇。求其苦心保護叢林。憂祖道之崩裂。深知老人建立之恩者。亦唯子一人而已。當是時也。苟非子砥柱中流。委曲調護。曹溪卒無今日矣。及老人舍之而去。禅堂無主。幾爲獅蟲所食。非子挺身撐拄其間。不唯道場破壞。後學無依。即老人中興一片苦心。竟付流水矣。安望祖道之再振乎。是以老人別曹溪來。十年于茲。子日夜苦思老人之複至。望法道之更新。念念含悲。未嘗一息忘之也。老人之南嶽而子隨至。既而老人逸老匡山。子尋即遠來。見其感恩之心益笃。憂道日深。且冀老人之複至。或望至人之將來。其誠蓋難以言語形容者。即古之忠臣孝子。憂國憂家。烈女節婦。誓死無二心者。不是過也。適來山中。老人留之已久。其哀哀之心。請益不一。老人因而示之曰。子之志固嘉。而子之思亦過矣。子未聞大道之替。雖佛祖亦難逃于時節因緣。因緣聚會。蓋不由人力也。且道與時運。相爲升降。殆不可強。即其人亦不易得也。谛觀六祖入滅以來。今千年矣。其道遍天下。在在叢林。開化一方不少。求其爲祖庭而經理家法者。獨宋子超一人而已。子超之後。又五百年。志爲祖道。力整頹綱者。獨老人而已。況在曹溪。有衆千人之中。求其憂祖道。知老人者。唯子而已。是則法門之人。以此爲懷者。豈易見哉。今老人示子最勝法門。所謂求人不如求己也。且當六祖未出世時。只一賣柴漢耳。因有夙植靈根。功夫醞藉已久。一旦聞經一語。頓悟自心。遂得黃梅衣缽。豈不是今日寶林道場。乃六祖肩頭柴擔。舂米腰石邊來。故有如此廣大光明。普天匝地。禅宗一派。一言一句。皆從柴擔腰石邊流出。至今供養香火。如生時無異。肉身堅固不壞。如現在說法無異。如是福澤。亦從柴擔腰石邊來。此豈有心要求人而後得也。子既有志。上憂祖道。何必求人應之。彼既丈夫。我亦爾。且六祖悟的一段般若光明。人人有分。不欠絲毫。如今只當憂自心之不悟。不必憂道場之不興。若能了悟自心。則能攪長河爲酥酪。變大地作黃金。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以丈六金身。當一莖草。自然具大神通。隨心轉變。任意施爲。無可不可。如是。在我全具。又何苦思癡癡。望他人來作我家活計耶。古人要悟自心。在六祖已前。都是當下一言便悟。更無做工夫之說。六祖得黃梅衣缽。大庾嶺頭。開示慧明道人一則公案。後來便是做工夫。參禅的樣子也。從今向去。教汝直將從前憂長憂短。望人的心。一齊抛卻。但當自己放下身心。拌了一條性命。單單一念。只求悟明自心。將慧明一則公案。橫在胸中。重下疑情。晝夜六時。行住坐臥。迎賓待客。應事接物。茶裏飯裏。拈匙舉箸。一切不教放過。疑來疑去。定要見自己本來面目。或提念佛話頭。要見者念佛的。畢竟是什麼人。如此疑到似銀山鐵壁。疑不得處。忽然命根斷絕。疑團迸破。自己本來面目。當下現前。是時方知念佛的人。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不必問人。古人雲。善造道者。千日之功。亦有十年五年。或二叁十年。或盡生不悟。發願再出頭來。又或有二生叁生。乃至十生多生。不昧本願者。生死時長。常寂光中。了無去來之相。且子年力尚強。果能決志。從前日做起。即十年二十年能悟。今生尚遂我本願。即今不悟。賴有此參究功夫。般若種子。就是再出頭來。猶是現成活計。縱遠不過四五十年。打個筋鬥。如在目前。那時整頓自家家事。有何難哉。舍此不憂。更憂別事。都是枉費心思。妄想無益。不唯無益。且增無邊生死苦海。是豈不爲大愚癡者哉。老人此說。如棒打石人頭。如此做工夫。則是老人時時在汝眉目間。放光動地也。

   示曹溪旦過寮融堂主

   天下叢林。爲十方衲子行腳者之傳舍。以萬裏雲遊。跋涉登山。沖風冒雨。蹑雪履冰。饑寒困苦。吊影長塗。而莫知所止。故望一叢林。以求一夕之安。如窮子之望父母廬舍也。萬一到處。主者。不得其人。漠然而不加意。使饑者不得食。渴者不得飲。勞者不得息。病者不得安。則其淒楚苦惱之懷。又將何以控告耶。從古接待十方。叢林之設。深有見于此也。諸方四路。各有退步。或有鄰峰裏市。容可不得其所。而更之他。至若嶺南曹溪道場。六祖肉身現在。海內衲子。所必往而禮觐者。所至必數千裏外。單單度嶺。特爲此事。況冒煙瘴之鄉。出九死一生之地。繭足而至。此中可無接待之設乎。老人未到曹溪之日。聞衲子至者。無安居息肩之所。求其一飲一食。而不可得。率皆旋行托缽。僧房皆閉門而不納。即得米升合。又無炊鬻。皆拾薪就澗。或得一食而行。老人憂之。乃逐屠沽之肆。辟爲接待十方禅堂。別立齋廚。以便其食。所需皆取給于內堂。必使周足。聽其饑者食。渴者飲。勞者息。病者調理。汙者浣濯。任其久近。隨其去來。是以業海而爲樂土矣。但求一主者不易得。且有即此而造地獄者。比比也。或有獅蟲集此。以作魔撓。力不能製者。多未安也。頃昂公來雲。近得融公爲旦過堂主。事事如宜。足副建立之心。居叁年如一日也。老人聞而喜曰。此老人願力所至也。常思菩薩修行。以慰安衆生爲本。當思一切衆生。老者如父。少者爲兄弟。一以孝順心而敬事之。況在法門。有同體之誼。又非其他可比。苟能以孝順心而敬事之。是則以佛心爲心也。梵網戒經。乃佛之心地法門也。首稱孝名爲戒。所謂孝順叁寶。孝順師僧。孝順至道之法。若能受此戒。即入諸佛位。是即以孝順爲戒之本。戒爲成佛之本。能行此行。即是作佛之基。不用別求佛法矣。華嚴經雲。菩薩布施衆生。頭目身肉手足。有來乞者。隨與而去。且自慶曰。彼來乞者。皆我善知識。爲我不請之友。能成就爲無量功德。令我堅固菩提願力。由是觀之。則今十方來者。皆我不請之友。融公若能以孝順心。恭敬供養。以滿金剛戒品。爲成佛種子。即此一行。全攝衆行。又何舍此而別有玄妙佛法哉。融公能谛信老人。從此深心以盡身命。供養十方。堅志不退。即是菩薩以頭目手足。而施衆生。等無有異。求佛妙道。又何加于此。其或未然。更將六祖本來無物一語。橫在胸中。久之。一旦識得自己本來面目。是時則將六祖鼻孔。一串穿卻。乃見拈一莖草。即是已建梵刹。唯恐十方雲水之不早至。又何疲厭之有哉。嗟余老矣。愧不能再爲六祖作奴郎。公能體此。即是代老人常轉如是*輪也。

   示曹溪沙彌達一

   老人逸老匡山。寶林堂主昂公。攜沙彌達一。遠來參谒。老人因示之曰。汝等當思何修何福。生在邊地。得爲六祖兒孫。朝夕親近祖師肉身。如現身說法無異。何其至愚。如生盲人。不知日光所照己也。汝又何緣。何幸得老人至。以金篦刮翳。開其盲瞑。始見天日。猶然不知日光之照也。汝等當思六祖未至黃梅。但新州一賣柴漢耳。一聞誦金剛經。應無所住一語。頓斷曆劫生死根株。此豈由教習而然耶。良以佛性種子。人人具足。未遇緣開發。如種在地。未得雨露之滋耳。老人一向直示汝等。種種方便。皆得雨之功。但汝等煩惱根深。難生智種靈苗。今遠來請益。猶是昔潤之功也。從今要智種發生。則將六祖所悟無住一語。會取參求。忽然心地發明。是時不但了卻曆劫生死。即六祖鼻孔。盡在你諸人手裏。把住放行。只由自己。如此便如親侍六祖說法時無異。豈待更要老人打葛藤。費婆心也。老人雖不在曹溪。汝只將當家一則公案。說與同參諸沙彌等。人人都要如此做工夫。不可一念放舍。如此即是老人常住此山。時時爲汝諸人說法也。此事不是兒戲。直要一片死心。下毒手拚命根做將去。若是朝叁暮四。一寒十暴。不但智種不生。抑恐作焦芽敗種也。如是。不唯辜負老人。實辜負自己。切不可空過時光。恐大限到來。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汝當深思自勉。勿忽。

   示曹溪沙彌方覺

   達摩西來。單傳直指之道。衣缽六傳至曹溪。正法眼藏。流布震旦。今千余年。皆雲曹溪一脈。如孔門之洙泗。蓋所系法門非輕也。予昔居東海時。每慨禅門寥落。必源頭壅阏。嘗與達觀大師。議欲往浚之。期于匡廬。未幾予弘法罹難。達師以予不果行。遂先獨往。至其山。見其僧皆田舍郎也。止于檐下。信宿而歸。未幾。余即以弘法罹難。 恩遣嶺外。時則以爲佛祖神力所攝也。師候予于江上。謂予曰。某先探曹溪矣。即六祖複生。不能再振也。予曰。顧願力何如耳。及予度嶺。居五年庚子。當事者以曹溪護法爲心。力致予往。予至則始于祖庭。及諸叁門。百廢齊舉。其僧無論大小。即諸沙彌。率皆樵兒牧豎。別修禅堂。設爲清規。令其各從本業。如是者百余人。惜乎般若之緣不深。老人切示以佛法大義。領荷者希。第在威儀之間耳。老人苦心八年。寺僧闡提作難。老人竟謝去之南嶽。諸沙彌。如失乳兒。相繼而隨者不絕。如覺侍者。先候于南嶽。今候于匡山。乃拈香請益。老人哀而謂之曰。汝等生邊地。不聞叁寶名。蓋一難也。幸遇老人。爲開導。又何幸也。雖受化有緣。而卒不能…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51-5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法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