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学之薪火相传──昭慧法师访谈录

  印顺学之薪火相传──昭慧法师访谈录 邱敏捷(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教授) 一、前言 笔者为探讨“印顺学派的成立、分流与发展”(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NSC98–2410–H–024–015),乃于2010年4月2日(星期日)上午10点左右,到达桃园县观音乡“弘誓学院”,访问释昭慧(1957–)。这是本研究案的第十五次访谈活动。 昭慧法师,祖籍广东梅县,生长于台湾。1978年出家,翌年自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任中国佛教会护教组组长、新竹福严佛学院讲师(由印顺导师推荐)、中华民国关怀生命协会理事长。现任弘誓学院指导老师、玄奘大学宗教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兼文理学院院长。其著作等身,包括:《如是我思》(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6年6月出版)、《愿同弱少抗强权》(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人间佛教播种者》(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7月初版)、《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鸟入青云倦亦飞》(台北:法界出版社,1996年10初版)、《律学今诠》(台北:法界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千载沉吟──新世纪的佛教女性思维》(台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4月新版)、《活水源头——印顺导师思想论集》(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佛教规范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台北:法界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佛教后设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等。 一般认为,昭慧法师与证严法师(1937–)是印顺导师(以下简称导师)传人中最为杰出的二位比丘尼。证严法师领导的慈济功德会(现已正式自我定位为“慈济宗”),其社会慈济事业,有目共睹,影响及于全球。昭慧法师则不仅孜孜于著述讲学,同时矻矻于社会改革运动,在佛教界、学术界及文化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影响力。本次访谈内容,仍以印顺学派的形成、学派中各人物与分流僧团之发展取向为范围。此外,因受访者领导佛教弘誓学院十多年来,以研习印顺导师思想、推广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为办学宗旨,成绩斐然,故这方面亦将作为访谈重点之一。 二、笔者问:请法师谈谈弘誓学院如何弘扬导师思想?贵院在僧才教育之方向及其成果为何? 法师答: 弘誓学院的宗旨就明文指出,主要弘扬导师思想。因为导师思想涉及广泛,我们在设计课程上,依循法义到教史的顺序来编排。若单从课表看来,许多课程的名称似与导师著作无关,但实际上都使用导师著作为教科书,例如《基础佛法》、《大乘法义》,这是以《成佛之道》及《佛法概论》为教材的。印、中佛教史课程使用的是导师的《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国佛教史略》等。 为了要更了解导师思想,弘誓学院在“专修部”开授《妙云集》(一),“研究部”开授《妙云集》(二)。整体课程之设计,皆以弘扬导师思想为导向,而《妙云集》扮演的是串联的角色。大体而言,只有“佛教伦理学”为新规划之课程,但在教材内容方面,亦深受导师思想影响。弘誓学院研究部与专修部办学13年下来,深获教界的肯定。每年每班考生约20至30人,学生总人数约一百余人。可见大家的学习兴趣非常昂扬,在各佛学院因大学普遍设置而招生困难的今天,弘誓学院招生情况尚未受到太大冲击。 截至2006年为止,弘誓学院已有25位师生先后考上各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博士班(以玄奘大学人数最多),其中有6位荣登榜首。足见学院长期诚恳办学,业已获得宗教界与教育界师生之信赖。 笔者案:弘誓学院系一提供四众弟子研修佛法之园地,重视印顺导师思想之研习,“学则”明订以“提倡智慧增上,入世关怀,激发积极勇健之菩萨精神,推展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为办学宗旨。故依大乘菩萨行门之四大弘愿,在僧众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领域中作育僧才,推广佛法(参见弘誓学院网站资料)。 三、笔者问: 整体佛教学院重点仍放在僧才教育上,目前可以观察到,很多佛教教育已渐被纳入正规体系,当中有许多优点、缺失,那么弘誓学院的情况与未来的方向如何呢? 法师答: 弘誓学院面对的冲击,相较于其他佛学院是较晚的,历年的招生状况稳定。在学制上采每月集中上课,对其他道场而言还是需要的。就近两年而言,出家众相对减少,因此反思其因应之道。首先要避免转型成研修学院,目前学院营运成本较低,对信众也不会造成负担。一旦纳入体制,由于教育部要求太多,我们势必会耗费太多心力在资源的取得;更棘手的是面对评鉴,为了符合评鉴委员的要求,而不断强迫改变自我,会造成舍本逐末的状况;就如同为了喝杯牛奶,得建座牧场一般,最后是面目全非。 我自己有在玄奘大学面对评鉴的经验,特别能体会进入体制所需付出的代价。但也知道其他佛学院有其不得不想方设法被纳入体制内的苦处。但若要转型成为研修学院,得避免人事与设备所需的过大资金压力;更要小心应付评鉴,倘若评鉴时不符委员期待而被列为“待观察”或“不通过”名单,反倒让多年招牌毁于一旦。 再者,我们应该回归到佛教教育的本质,让学佛者“三学增上、六度齐修”。学分制有其量化评比的好处,但也有学习上的局限。如《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大经大论,采取学分制往往读不了几卷即止,未能深刻训练经论人才。总之,学分制的好处是多学各种科目,让视野打开,但缺点是使学员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研习经论。目前大学繁多,研究所也不少,这些都已实施学分制,弘誓学院又何必转型跟进呢? 弘誓学院不打算转型为教育部体制内的大学,除了以上考虑外,我们也倾向“书院式”教育。例如,大学课程“禅修”安排两学分,短短一学期即结束,实在无法深入禅观。佛法研习或禅观修学,较适当的教学型态是:在不计世俗名利、超越器用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学生与老师互相切磋,逐渐体会经论义涵或种种禅境。这种方式类似古代“书院”教育,不宜急功近利。 先前弘誓学院曾与玄奘大学进修部合作,使玄奘大学承认学院学分,在考入该校后办理学分抵免。研究部也做出调整,原本研究部有提交论文的要求,然而这项规定使得许多学生退却,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经论的机会,未见其利先见其弊,因此后来撤除提交论文之规定。学生在专修部有基础后,可继续往研究部发展。有能力写论文的同学,我们可鼓励他考入宗教研究所来获取学位。 现在本身公务繁重,无法花太多时间于教学上。早期我的教学热忱高昂,一对一教学也毫不厌倦;但目前因为体力有限,需处理的事又多,所以现在课程已设定修课人数下限,人数不到就不开班。此举除了节省资源之外,也提高了学员对法的珍惜。毕竟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得。学员若觉得任何时候都可求法,反倒失去了即时闻法的珍惜感。 笔者案:为方便上班族有缘接受系统性的佛法教育,弘誓学院将于周休二日开设“假日佛学班”。 四、笔者问: 1999年蓝吉富教授(1943–)编辑《台湾佛教辞典》时,即提出“印顺学派”,并分为“传道(1941–)一系”、“宏印(1949–)一系”、“昭慧一系”、“台湾地区的其他弘扬者”与“海外的弘传者”等。又于2008年〈印顺学的形成与发展〉,判定“印顺学派”比“印顺宗派”一词较为“印公的崇仰者”所接受。“成立学派的主要用意,当然是在弘扬或诠释印顺学的内涵,以供后世之佛子或佛学研究者取资。”对蓝老师所提“印顺学派”,法师有何看法? 法师答: 印顺学是可以成立的,研究印顺学之学者难免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或可因此而称为学派。但没有开宗立派之意,纯粹在学问过程中互相切磋。同道相互切磋,会形成学术生命的动力。乃至道场的风格,都会来自某种思想的激发与影响,但这与开宗立派还有所距离。 五、笔者问: 蓝吉富教授2003年发表之〈台湾佛教思想史上的后印顺时代〉,将弘扬导师思想的人物和道场划分为四:一是释昭慧主导的弘誓弘法团体;二是释传道住持的妙心寺;三是释宏印主导的学佛团体;四是福严精舍及慧日讲堂等。未将释证严及其“慈济功德会”列入讨论,法师看法如何? 法师答: 情感上,证严法师与导师间师徒情谊很深,无庸置疑。思想上,证严法师并非刻意与导师划清界线,但证严法师一向以《无量义经》与《法华经》、《观普贤经》等法华三部经为主,其弟子也说明其思想偏重真常唯心系。 证严法师是一位行动者,难免也看到学术之弊。认为徒托空言不如奋起而行,发展义学原本就不是慈济的重点,在每年的岁末祈福活动中,皆有“行入慈济大藏经”的纪录片,有关于慈善、文化、教育、环保与医疗等等年度志业回顾。他们在行动中获得了深切的自信,彷若“六经皆我注脚”的气魄,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一步一脚印,已可印证大藏经义。 对于证严法师领导的慈济信众而言,似乎没有“空缺”(理论)还需填入。因此目前而言,证严法师与导师的法缘深厚殆无疑义,但要确切判定…

《印顺学之薪火相传──昭慧法师访谈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