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學之薪火相傳──昭慧法師訪談錄

  印順學之薪火相傳──昭慧法師訪談錄 邱敏捷(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前言 筆者爲探討“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8–2410–H–024–015),乃于2010年4月2日(星期日)上午10點左右,到達桃園縣觀音鄉“弘誓學院”,訪問釋昭慧(1957–)。這是本研究案的第十五次訪談活動。 昭慧法師,祖籍廣東梅縣,生長于臺灣。1978年出家,翌年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國佛教會護教組組長、新竹福嚴佛學院講師(由印順導師推薦)、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現任弘誓學院指導老師、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兼系主任並兼文理學院院長。其著作等身,包括:《如是我思》(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6年6月出版)、《願同弱少抗強權》(臺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人間佛教播種者》(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7月初版)、《佛教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鳥入青雲倦亦飛》(臺北:法界出版社,1996年10初版)、《律學今诠》(臺北:法界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臺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千載沈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臺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4月新版)、《活水源頭——印順導師思想論集》(臺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佛教規範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人菩薩行的曆史足履》(臺北:法界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佛教後設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等。 一般認爲,昭慧法師與證嚴法師(1937–)是印順導師(以下簡稱導師)傳人中最爲傑出的二位比丘尼。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功德會(現已正式自我定位爲“慈濟宗”),其社會慈濟事業,有目共睹,影響及于全球。昭慧法師則不僅孜孜于著述講學,同時矻矻于社會改革運動,在佛教界、學術界及文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及影響力。本次訪談內容,仍以印順學派的形成、學派中各人物與分流僧團之發展取向爲範圍。此外,因受訪者領導佛教弘誓學院十多年來,以研習印順導師思想、推廣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爲辦學宗旨,成績斐然,故這方面亦將作爲訪談重點之一。 二、筆者問:請法師談談弘誓學院如何弘揚導師思想?貴院在僧才教育之方向及其成果爲何? 法師答: 弘誓學院的宗旨就明文指出,主要弘揚導師思想。因爲導師思想涉及廣泛,我們在設計課程上,依循法義到教史的順序來編排。若單從課表看來,許多課程的名稱似與導師著作無關,但實際上都使用導師著作爲教科書,例如《基礎佛法》、《大乘法義》,這是以《成佛之道》及《佛法概論》爲教材的。印、中佛教史課程使用的是導師的《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國佛教史略》等。 爲了要更了解導師思想,弘誓學院在“專修部”開授《妙雲集》(一),“研究部”開授《妙雲集》(二)。整體課程之設計,皆以弘揚導師思想爲導向,而《妙雲集》扮演的是串聯的角色。大體而言,只有“佛教倫理學”爲新規劃之課程,但在教材內容方面,亦深受導師思想影響。弘誓學院研究部與專修部辦學13年下來,深獲教界的肯定。每年每班考生約20至30人,學生總人數約一百余人。可見大家的學習興趣非常昂揚,在各佛學院因大學普遍設置而招生困難的今天,弘誓學院招生情況尚未受到太大沖擊。 截至2006年爲止,弘誓學院已有25位師生先後考上各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博士班(以玄奘大學人數最多),其中有6位榮登榜首。足見學院長期誠懇辦學,業已獲得宗教界與教育界師生之信賴。 筆者案:弘誓學院系一提供四衆弟子研修佛法之園地,重視印順導師思想之研習,“學則”明訂以“提倡智慧增上,入世關懷,激發積極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爲辦學宗旨。故依大乘菩薩行門之四大弘願,在僧衆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領域中作育僧才,推廣佛法(參見弘誓學院網站資料)。 叁、筆者問: 整體佛教學院重點仍放在僧才教育上,目前可以觀察到,很多佛教教育已漸被納入正規體系,當中有許多優點、缺失,那麼弘誓學院的情況與未來的方向如何呢? 法師答: 弘誓學院面對的沖擊,相較于其他佛學院是較晚的,曆年的招生狀況穩定。在學製上采每月集中上課,對其他道場而言還是需要的。就近兩年而言,出家衆相對減少,因此反思其因應之道。首先要避免轉型成研修學院,目前學院營運成本較低,對信衆也不會造成負擔。一旦納入體製,由于教育部要求太多,我們勢必會耗費太多心力在資源的取得;更棘手的是面對評鑒,爲了符合評鑒委員的要求,而不斷強迫改變自我,會造成舍本逐末的狀況;就如同爲了喝杯牛奶,得建座牧場一般,最後是面目全非。 我自己有在玄奘大學面對評鑒的經驗,特別能體會進入體製所需付出的代價。但也知道其他佛學院有其不得不想方設法被納入體製內的苦處。但若要轉型成爲研修學院,得避免人事與設備所需的過大資金壓力;更要小心應付評鑒,倘若評鑒時不符委員期待而被列爲“待觀察”或“不通過”名單,反倒讓多年招牌毀于一旦。 再者,我們應該回歸到佛教教育的本質,讓學佛者“叁學增上、六度齊修”。學分製有其量化評比的好處,但也有學習上的局限。如《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大經大論,采取學分製往往讀不了幾卷即止,未能深刻訓練經論人才。總之,學分製的好處是多學各種科目,讓視野打開,但缺點是使學員淺嘗辄止,無法深入研習經論。目前大學繁多,研究所也不少,這些都已實施學分製,弘誓學院又何必轉型跟進呢? 弘誓學院不打算轉型爲教育部體製內的大學,除了以上考慮外,我們也傾向“書院式”教育。例如,大學課程“禅修”安排兩學分,短短一學期即結束,實在無法深入禅觀。佛法研習或禅觀修學,較適當的教學型態是:在不計世俗名利、超越器用的學校文化氛圍中,學生與老師互相切磋,逐漸體會經論義涵或種種禅境。這種方式類似古代“書院”教育,不宜急功近利。 先前弘誓學院曾與玄奘大學進修部合作,使玄奘大學承認學院學分,在考入該校後辦理學分抵免。研究部也做出調整,原本研究部有提交論文的要求,然而這項規定使得許多學生退卻,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經論的機會,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因此後來撤除提交論文之規定。學生在專修部有基礎後,可繼續往研究部發展。有能力寫論文的同學,我們可鼓勵他考入宗教研究所來獲取學位。 現在本身公務繁重,無法花太多時間于教學上。早期我的教學熱忱高昂,一對一教學也毫不厭倦;但目前因爲體力有限,需處理的事又多,所以現在課程已設定修課人數下限,人數不到就不開班。此舉除了節省資源之外,也提高了學員對法的珍惜。畢竟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得。學員若覺得任何時候都可求法,反倒失去了即時聞法的珍惜感。 筆者案:爲方便上班族有緣接受系統性的佛法教育,弘誓學院將于周休二日開設“假日佛學班”。 四、筆者問: 1999年藍吉富教授(1943–)編輯《臺灣佛教辭典》時,即提出“印順學派”,並分爲“傳道(1941–)一系”、“宏印(1949–)一系”、“昭慧一系”、“臺灣地區的其他弘揚者”與“海外的弘傳者”等。又于2008年〈印順學的形成與發展〉,判定“印順學派”比“印順宗派”一詞較爲“印公的崇仰者”所接受。“成立學派的主要用意,當然是在弘揚或诠釋印順學的內涵,以供後世之佛子或佛學研究者取資。”對藍老師所提“印順學派”,法師有何看法? 法師答: 印順學是可以成立的,研究印順學之學者難免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或可因此而稱爲學派。但沒有開宗立派之意,純粹在學問過程中互相切磋。同道相互切磋,會形成學術生命的動力。乃至道場的風格,都會來自某種思想的激發與影響,但這與開宗立派還有所距離。 五、筆者問: 藍吉富教授2003年發表之〈臺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後印順時代〉,將弘揚導師思想的人物和道場劃分爲四:一是釋昭慧主導的弘誓弘法團體;二是釋傳道住持的妙心寺;叁是釋宏印主導的學佛團體;四是福嚴精舍及慧日講堂等。未將釋證嚴及其“慈濟功德會”列入討論,法師看法如何? 法師答: 情感上,證嚴法師與導師間師徒情誼很深,無庸置疑。思想上,證嚴法師並非刻意與導師劃清界線,但證嚴法師一向以《無量義經》與《法華經》、《觀普賢經》等法華叁部經爲主,其弟子也說明其思想偏重真常唯心系。 證嚴法師是一位行動者,難免也看到學術之弊。認爲徒托空言不如奮起而行,發展義學原本就不是慈濟的重點,在每年的歲末祈福活動中,皆有“行入慈濟大藏經”的紀錄片,有關于慈善、文化、教育、環保與醫療等等年度志業回顧。他們在行動中獲得了深切的自信,彷若“六經皆我注腳”的氣魄,使得他們認爲,自己的一步一腳印,已可印證大藏經義。 對于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信衆而言,似乎沒有“空缺”(理論)還需填入。因此目前而言,證嚴法師與導師的法緣深厚殆無疑義,但要確切判定…

《印順學之薪火相傳──昭慧法師訪談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