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6-50卷▪P4

  ..续本文上一页志。以无明眼知识。但只循情欺狂。以致误堕者多。此可大为流涕者也。且又有僧徒。妄自以为悟道者。诳惑世俗愚夫。贪求供养。有归依者。即开示参禅。为向上一著。有信之者。话头未熟。妄想纵横热沸。便以印正。以为有悟八处。以致误堕邪见。如此。为害更甚。此尤不可不知惧而自省也。愚见不是不要参禅但说参之不真。又无久远决定之志。妄自为悟。误人甚多。愚意假若看教。不能参禅。与参禅之无决定者。总不若专心净业。且不空过一生也。智者自能鉴之。请各自思。幸无自欺自误为望。

   窃观宰官士大夫。参禅了悟者。从古不少。历历传灯所载。非一人也。今世宰官中。有志外护法门。多以参禅为向上者。此不比寻常一概。固自有说。盖昔有法门参禅之士。未大悟彻。即发愿护持佛法者。亦有诸祖有大愿力度生。及菩萨示现救世者。亦有昔在僧中参究未透。而以习业牵引。故今出世者。虽在俗谛尘劳之中。而宿习一念般若种子。光明透露。不能自掩。故发为文章功名事业。以为外护法门者。种种方便。作用不同。其行门亦非一种。有专向上者。有专功行者。有建立三宝证愿护法者。有单为自己生死者。有发而为忠孝者。种种所行。皆菩萨道。不可以僧中行门。一概视之。然在僧中不知禅教二宗。亦有苦行头陀者。亦有专修净业者。亦有真实行门者。亦有随缘佛事助扬法门者。亦有持诵书写经典为求行门者。此皆在佛白毫光中。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者。亦不可以一概而取。故宰官中凡有护法深心者。但取僧中一行为得。亦不必定要个个参禅。方为正行耳。然参禅虽妙。其实非小根所能。然在佛世。人天百万。独迦叶一人。达摩西来。只得二祖。黄梅七百余人。唯六祖一人印心。岂细事哉。若在僧中。但有一行。可以为法门正事。可以教化众生。即是菩萨。故曰。种种所行。皆菩萨道。苟一事可取。则已超乘粥饭常流。空过时光者万万矣。所谓短中取长。则无弃人。长中取短。则无全人。自古世出世闲。全人之难得也。如上葛藤乃至佛化生仪轨之次第。在佛岂不要人顿悟自心。当下成佛。但众生根钝。不得不施权接引耳。古人云。僧徒不能了悟自心。且于教法留心。时光亦不空过。予则谓今之僧徒。纵不能参禅看教。有能持戒诵经作福护法者。亦说胜寻常魔种万万矣。在居士中。但能持斋念佛助扬三宝者。皆真实行也。是在诸佛之所望也。顾诸方高明达士。当自信之。慎无以愚言为妄也。

   化仪之余

   示宜华众道人

   老人于癸丑冬日。自粤东杖策来南岳。道经宜章。善男子邝绍桢等二十余辈。迎老人于经堂。殷勤顶礼而作供养。求请开示。略说法要。一宿而行。既而老人隐寓灵湖兰若。建讽诵。

   华严道场。乙卯夏六月。绍桢等远来瞻礼。正值老人为众讲说金刚般若。随喜听闻。大生欢喜。拈香请示。在家修行捷要。老人因示之曰。宜章当深山僻地。无善知识经过。在家善信虽多。未闻正法。今众等各宜精持五戒。以为正行。此五戒者。乃吾 佛专为在家善男子说。此五戒。即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是故在家善士。应当奉持。既持五戒。不可听信邪师邪教。妄说法空。拨无因果。断灭佛种。造地狱业。只当专依 佛教。修西方净土法门一味。以念佛为正行。然净土一门。接引众生。利益最广。古今念佛得往生者甚多。但以专精为主。不是一月一两会。念佛几千声。如此便作正行也。第一要发心。深厌娑婆是苦。志求舍离。存想西方净土。莲花化生。念念定要往生彼国。亲见 弥陀。以为本愿。每日早晚要刻定功课。或持金刚经。或持弥陀经。或持往生咒。定要念佛。回向西方发愿往生。以此为定规。二六时中。无论闲忙动静。将一声阿弥陀佛。持在心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乃至睡梦之中。亦不忘失。如此打成一片。无有闲断。名为一行三昧。此念纯熟。一切境缘不被打断。开眼合眼。一声阿弥陀佛。明明现前。将一切世闲父母妻子。种种恩爱妄想业念。都被一声佛号消磨清净。如此即得自心清净。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如此念佛。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单单只有一声阿弥陀佛现在目前。一心不乱。自然得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净土。从此即得永脱生死之苦。高登极乐。莲华化生。便是一生念佛之效验也。如此精专。若不往生。则诸佛堕妄语矣。若是悠悠岁月。口说念佛。心无实行。是为自瞒自欺。岂有效验之时耶。善男子等。既发信心。当行实行。万勿自欺。

   涌泉寺湖心寺十二时念佛规制

   佛说众生生死。长时以积日夜。以至劫数轮转。不休不息。由念念妄想攀缘。曾无一念之暂已者。以妄想不断。故生死无穷。长劫迅轮。无暂停寝。职此之由也。佛说种种制心之法。皆止轮之垫耳。法门虽多。以众生垢重识昏。难以摄入。故唯念佛一门。最为捷要。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众生一切妄见。皆属生死。独许见佛之见。为出生死法。然见佛必从忆念而至。妄念日夜无闲断时。特以念佛断之。此远公之匡山莲社。六时刻漏所由作也。是时社中百二十人。称高贤十八而已。斯则真实念佛者。又不多得。今之视念佛为末品。岂真知也哉。近代唯牛山以念佛为行。且以炼魔为名。则苦于钳锤太紧。虽日夜不断。岁止三冬。而人非一律。亦难于长久。顷云栖力主念佛。虽日以四时。然于夜有睡眠。又费呼唤警醒。法欠微密。今法师佛石玄津。各发心以十二时为请。此法固绵密。而动静饮食。似难归一。若调理有度。设法得宜。此又古今之良规也。请益老人。因为创立规制庶事不繁。而人心一致。此乃微密妙行也。乃为之制。条牒如左。凡念佛会建立。随人随愿。广狭不一。若力大则堂多。力微则堂一。人亦如之。但人不论多少。均派六班。昼夜班各二时。照香轮流。出班礼诵。行道忏悔。而余皆静坐。随闻默念。或习观门。愿者随之。此则静多动少。不繁不乱。而佛声不断。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入则动静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此则不起于座。顿见弥陀。是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饮食。亦宜如法调之。务使内外一如。则人我两忘。是非俱泯。而道场之安恬寂漠。亦无如此之妙者。老人深思此法。愧脚跟未措。尚未遂心。故特示之。代为前驱。他日观听者众。必处处建立。而净土将遍震旦矣。是有望焉。

   宗镜堂结修证道场约语

   佛说一大藏教。备列众行。总归修证。以为究竟。所谓依一心以建立万行。以万行还证一心。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原夫法界。不属迷悟圣凡。良由无明不觉。迷此一心。从迷积迷。造种种业。自取轮回生死之苦。所言修证者。但以净除自心之三障。复还自心之本体。故名为证。非离修外别有证也。是以佛祖教人修行之诀必先了悟一心。净除三障。以心难悟。故设观以通之。障难除故设忏以净之。即华严法界圆宗。尊普贤为毗卢长子。而十种愿王。以忏悔业障。为前列也。是以从昔以来。若天台亲悟法华三昧。犹尊忏法为妙行。设有仪轨。即永明大师。乃净土中人。尚谨遵而力行之。况其他乎。嗟哉末法。去圣逾远。众生垢重。积迷逾深。既无了悟参究之功。又乏忏摩悔罪之行。将何法可望出生死乎。唯永明大师。镕一大藏。归唯心之旨。著书百卷。名曰宗镜。至今堂存净慈。其书广明一心。如揭日月于中天。朗万法之幽邃。学者苟能亲习。则彻见自心。不俟更悟。证入之要。无出此矣。大师生平自行。日课诵念法华经一万部。秉天台法华忏仪。依法修持。率以为常。故现住世时。则冥府帝君。图其像以瞻礼之。以其行超生死实证唯心者。乃其人也。今也。其书现行。堂具存。孰能过而问焉者乎。兹玄津壑法师。乃其的嗣。自幼出家。于其寺剃发之日。即问大师之名。何如人。遂发心愿礼其塔。是岂往曾亲近为侍者乎。大师塔已湮。堂已圮。公能力起而恢复之。大师之眉光。复放于山川草木之闲者。非无因也。今诸缘小集。公愿畅明宗镜之旨。精忏悔修证之业。将结真实法侣一十二人。效圆觉之轨。则誓为长期。岁分四时。每时拨二十一日。为忏法。遵法华忏仪。余则日披宗镜录。了悟唯心。疑则为众发明的旨。不假枝叶。但取直捷为本参。冀其实证。其以入期之众为表率。将引本山弟子为禅雏。调其羽翼。双举飞腾。法性空远。登觉天而朗慧日。在斯举矣。其结制规约。因事施设。务简而易行。真而无伪。以践实地。然四事所需。力不自持。以安居不能效如来逐日行乞之轨。又不敢觊天人送供之仪。而核名取实。发心供给。则有望于发心之檀越。今有居士谭孟恂力任先登。则一切有缘。靡不欢呼响应矣。以诸法从缘生。佛种从缘起。是则今日之缘虽近。而成佛之远蹈。实借此为最初之方便也。诸人闻而欢喜。遂破其端。则究竟之果。是在诸同缘。同行。同事。同心。一发勇猛之力耳。若以世闲生死之心。而易出世之心。以滋罪之财。而养定慧之命。诸有智者。何虑而不为耶。苟生一念疑心。则当面错过百千万劫矣。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七

   梦游诗集自序

   集称梦游。何取哉曰。三界梦宅。浮生如梦。逆顺苦乐。荣枯得失。乃梦中事时。其言也。乃纪梦中游历之境。而诗又境之亲切者。总之皆梦语也。或曰。佛戒绮语。若文言已甚。况诗又绮语之尤者。且诗本乎情。禅乃出情之法也。若然者。岂不堕于情想耶。予曰不然。佛说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佛祖亦梦中人。一大藏经。千七百则。无非[穴/(爿*臬)]语。何独于是。僧之为诗者。始于晋之支远。至唐则有释子三十余人。我 明国初。有楚石。见心。季潭。一初。诸大老。后则无闻焉。嘉隆之际。予为童子时。知有钱塘玉芝一人。而诗无传。江南则予与雪浪创起。雪浪刻意酷嗜。遍历三吴诸名家。切磋讨论无停晷。故声动一时。予以耽枯…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6-5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