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1-35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杰然触发此机。岂非千金之子。流落穷途。一旦而发思归之念者耶。今吾所书此八大人觉经。实雁足家音。展之即得故乡消息。试时时展之。勿暂忘归计。致慈尊盻盻于常寂之乡。而倚般若之门也。

   释迦观音志跋

   释氏之学。以全体大用。尽法界量为极则。所谓毗卢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显现。是故一切诸佛之始终。一切菩萨利生之事业。乃至世谛语言。资生之业。无不从此三昧流出。而有广大不思议力。福慧庄严。皆悉具足。乃见法界之妙。且一切圣凡。统不出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辑释迦观音二志。乃述三昧之境界。转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时教之法门。又为三昧中之三昧。岂可以世谛文字目之哉。智者观之。岂不跃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从三昧而兴赞叹者也。讵可以恒情而拟议耶。

   题普念佛求生净土图

   世人历劫。久沉生死苦海。轮回三途。皆因自心妄想烦恼。造种种业。故无出头之时。佛说西方净土一门。引摄众生。出离苦趣。是为最妙法门。一生取办。楚僧海慧。单劝十方真实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无别缘。以众生烦恼深重。妄想甚多。皆生死根。然非多多之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闻汝东居士。刻接引弥陀佛像一尊。通身约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声。以朱填一圈。念完佛身。则计念佛一百八十万声。虽积劫百八烦恼。仗佛消除。而净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脱矣。且愿所劝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数。更望大信心檀越。施纸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圆满。则施者念者。同归极乐无疑矣。

   题化城募缘疏

   刻藏盛举。乃自佛法入中国二千余年。一段大事因缘。令末法无量众生。种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穷谷无佛法处。亦得共睹释迦如来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实震旦第一希有之胜事。非大悲愿力者。不能发此心。然又非大愿力者。不能克全其业。今方过半。已费数万计。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议五台苦冰雪。次迁径山苦雾湿。皆非久计。末迁化城。可谓得所。其建议始冯太史。恢复得吴中丞。克荷者。末得澹居铠公。皆莫大之愿力也。但贮板之房。须高厂。架。使离地透风。不致易坏。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观冯吴二公疏意。甚至头目髓脑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尝谓世有一代之人。皆同心夙愿。业已久在如来光明藏中。所谓缘熟即现。今行乞之僧。大似执旧劵以访同愿。固知一见而兴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谓当来同会也。其所施。又何计金钱币帛哉。心与此法量等虚空。而福亦量等虚空界矣。

   题云栖大师小像

   至人无身。以愿力为身。至人无事。以利生为事。故身非我有。事非己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观师住世八十余年。建立度生事业者过半。知其未出世前。皆操为人之具也。即其法门。摄受无量众生。而同出生死者。不知其几何人。是则师虽随缘去来。幻化死生。而法身常住。与山川相为悠久。又岂可以此色相求之哉。瞻者当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见如来。必致天帝散花。而兴赞叹也。

   放生文跋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性。若杀生。则断绝佛性。又不止于冤债相寻而已。是故凡在长劫生死之中。往来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受。即其所杀之生。皆过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亲可知也。今杀其命而食其肉。岂非骨肉自相吞食乎。佛以孝为戒。故知不杀。则孝之大者。岂止惜物命已也。悲夫。世人之迷。相习食啖而不悟。岂不痛哉。故圣人戒以不杀。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间之孝而已。此莲池大师。所以普劝放生。以禀佛之心。人能遵而行之。非特得师之心。适足以尽大孝。全佛性。而为成佛之因矣。岂细事哉。刻此书以广化多人。此不独广大师之心。实广佛之慈悲。非世之寻常口语也。宜笃信之。

   题杀生现报录

   佛言。一切众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又云。众生从无量劫轮回生死。无一类而不受生身。是则现见诸有命者。非独慧命。皆过去之亲因。迷而不知也。众生痴迷。又不唯食啖。而且以他命网利。以养己养亲。是所杀者。岂唯断佛慧命。抑杀害亲因。向说报在来世。今观此录。则明明目前现报。人人共所见闻。斯则非断他慧命。杀己亲因。实杀己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来。可不惧哉。观此录。即佛说此是花报。果在地狱。能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刻五大师传题辞

   予顷读钱太史集护法录。见宋学士作 国初高僧传。法门之盛。何其伟欤。恭惟我 圣祖开基创业。建立三宝。崇重法门。超越百代。而一时名德。光扬佛祖之道。不减在昔。盖千载一时。自此而降。渐渐寂寥。而嘉隆之际极矣。何幸 先皇太圣母。身式 圣主。兴扬佛事。遍满宇内。四十余年。未尝暂息。亦从前所未有也。若法门龙象。五大师际会一时。虽体用不同。理事各别。其所以扶树宗教。开人天之眼目。作长夜之智灯。未尝不与佛祖同途合辙。况巍巍堂堂。为大光明幢哉。予幸从诸师之后。独愧薄劣。不能拈一茎草。第申赞叹。愿流光不昧。照耀末世。故作三铭二传。以俟后之执僧史者。有所采焉。

   题法雷远震卷赠五台空印法师开化云中(以下东海遗稿附)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尘未剖。大地凝然。万象露法身之体。虚空演无字之经。见之者盲。闻之者聋。靡不闷闷灵明。昭昭业识。若昏夜而履砧岩。赤身而临毒壑。慈眼视之。有不堪其忧者。跃然而起。影落此中。则万死一生。甘苦同受。忉忉三藏。广长舌为之干焦。咄咄一拳。老婆心为之滴血。此我大师。不得已而临莅三途。现身异类。或师子频伸。或象王回顾。将无作有。弄假成真。幻化人天。颠倒豪杰。此甘露门以之而开。大法雷因之而振。顿使寒谷生春。萌芽渐发。三草二木。引蔓抽条。上中下根。花果敷实者。不可得而胜数矣。即应缘施设。敲唱齐行。节拍成令。无非将机就机。以楔出楔。岂有实法与人哉。后之观场者。认不真为真。执无说而说。然而舌亦为之干焦。心亦为之滴血。悲夫诲者谆谆。听者莫莫。且而恃为真宰。将伐全功。竟无尺寸之赏。方婴长劫之羁者。此何以故。盖亦将无作有。弄假成真。以不知幻化人天。以致豪杰颠倒耳。醍醐毒药。生死由谁。惟此未尝不涕下也。嗟乎。吾师之心。谁能师之。吾师之行。孰能行之。后师者。谓之慈父孝子。能行者。谓之法王忠臣。亲亲尊尊。此余生平扼腕而求之者。难见其人。惟法师澄公者。宜其人也。公早礼空王。不耽人伪。长超诸有。严净毗尼。翩翩浊世。挺挺青莲。寂寂空山。崚崚冰雪。满腔肝胆。生铁铸成。三藏微言。一串穿却。与文殊为友。故栖迟于文殊之场。以师子为儿。乃戏游于师子之窟。酿慈云于空谷。垂叆叇于清凉。今也一管灰飞。不萌花发。将见春回大地。欣看草木皆荣。法雷振于云中。甘露洒于劫外。吐青莲于舌根。溉醍醐于心地。直使盲者明。聋者聪。昏者惺。死者生。花者实。枯者荣。不恃不伐。不摄不惊。执金刚剑。据涅槃城。使诸魔众。尽稽首而归命。此何以故。良由师吾师心。行吾师行。知将无而作有。解弄假以成真。故亦能颠倒豪杰。幻化天人。望受系珠之赏。将解长劫之婴。可谓慈父之孝子。法王之忠臣。苟如是。始可报吾师之恩。与公把臂同游于不死不生。不然则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又何称为有力大人。公其不然。请听空中十方诸佛謦欬之音。

   题国朝高僧行脚卷赠慧庵鉴上人

   古人为生死事大。故割爱遗荣。登山涉水。参访知识。相求于苦空寂寞之滨。决择己躬。发明向上。每于明眼人前。扬眉瞬目。一棒一喝之下。忽然迸裂。身心脱落。如冷灰豆爆。使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顿拔。当下如断索师子。跳掷纵横。自在游戏。了无纤毫羁绊。所以称为大力量人。此吾出家儿。发足超方第一步行径也。自鼻祖西来。首行此令。凛凛寰中。如唐之马祖南岳临济德山赵州云门。宋之永明大慧。元之雪岩中峰。诸大老。一脉相传。如阃外将军。风行万里。故每遇钳锤。遭毒手者。靡不通身粉碎。骨肉俱融。悲夫去圣时遥。此道寥寥。知音者稀。惟我朝漠然无闻。居常以此痛心。将谓狮弦绝响矣。偶乞食王城。幻住慈氏楼阁。一日居士阎君。持国初尊宿。送僧行脚偈十八首。观季潭泐大师上堂数语。风规自足。不减古人。余欢喜赞叹。何幸二百余年。生此末运。获睹先觉广大三昧。于一毫端头。良夙缘也。此卷业已进之秘府。因跋数语。愿将此话流布人间。适唐抑所。袁玉蟠。王衷白。三太史公过访。谈及将欲修国朝高僧传。正博采法门行脚事。遂将此托之。时慧庵鉴公。见而恳之。惟公幼入黄门。锦玉丛中。志痛生死。一旦弃如涕唾。远游名山。参访知识。广求决择。今隐居伏牛。意其必曾遭毒手如古人者。故见此语相亲乎。不然。则如嚼木札羹。咬铁饤饭耳。公将归故山。余亦东还窟中。不惜疲劳。为书一过。公能于此一言。洞见古人。方始不负出家之志。可作出尘标格。不然。不但不重己灵。抑且累及海印也。

   题竹林大师示门人振宗法语后

   宗禅者多毁教。习教者多昧禅。是以禅教话为两橛。古之师匠。竟不能一其指归。即圭山和会宗教。犹以为隔罗见月。上下千百年来。学者无能一其趣向。此无他。乃乏正眼师承。为之剖破藩篱。所谓不是无禅。只是无师。以禅宗者乏多闻。宗教无正眼。此大道所以难明也。清凉竹林大师。踞华座。万指围绕。善说法要。号当代义龙。寻常履践。不涉玄途。观其示门人语句。大有宗门作略。苟无正眼。安能出词吐气。如是之雄健乎。可以文字师概目之耶。嗟乎。学者久堕知见网中。非金刚王剑。不能一挥裂之。大师以此示振宗学人。是必为…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1-3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