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擘窠大书。凡有以佳纸精素求书者。必书此偈以遗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者。别自有解脱门。非言语可到也。余于辛丑夏日。病起。趺坐藤床。宝贵以此纸求书七佛偈。余是夜梦侍一伟人作书。予初握管自会。有矜持状。其人笑谓之曰。书法政不尔。字始于虫文鸟迹。原非有意求好也。余在梦中。观其用笔之妙。运动之势。非凡情可想象者。觉来犹恍忆。遂乘兴书此。乃学梦中人也。
又。
余始学佛法。谓诸法如梦幻观。乃入道第一妙诀。枯坐山林。三十年来。未曾离此一念。今观此卷。恍如梦事。以此印心。则诸法皆然。即此而推。水月镜像。空华阳焰。种种境界。头头皆解脱门也。嗟嗟尘俗中人。欲以有思惟心。不清净见。求入诸法妙门难矣。自无受用地。安能令人欢喜乎。后之观此卷者。能作如是观。不独入书法亦可入佛法矣。宝贵装演卷成见有余地。复作书尾。
又。
余每谓此七偈。乃佛祖相传心印也。极喜书施诸方。不下数百幅矣。往往自为题跋以示。为禅门关要。但未知翻译来源。今于护法录中。见宋公此跋。足为禅门千古公据。故并书之。以晓近日参禅者怀增上慢。不亲教旨之辈。为秦镜云。
丁右武大参浮海四诗跋
闻之古人有言曰。兕虎不能挠其神。猎士之勇也。蛟龙不能动其色。渔父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己。达人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海内识者。皆以右武刚肠直烈。雄才大略称知己。余观右武。当百折之余。投之海涯。旷然不恧于色。及赴广海戍。度崖门。风涛大作。桅折蓬飞。颠覆万变。傍人束手。公方倚舷歌诗。诸竖子群起而噪曰。舟覆矣。公曰。且住且住。待我诗成。顷四诗刚成。而舟胶于沙。遂得无覆。公乃大笑曰。竖子几误乃公诗。噫。此岂刚肠直烈雄才大略所可及哉。是有大于此者。率然临之。而本体自现。在公寝处。盖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此之谓欤。予因为公刻此诗于海珠。而书其后如此。
为右武书七佛偈题后
七佛偈。乃从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火聚。一切死生祸患。情尘燎然。不可撄触。是称雄猛丈夫。秉般若锋。执金刚焰者也。右武居士。赋性如此。岂非多生习此法门乎。余同难行间。相与旦夕游戏。以法为娱。偶索书。遂以此状其本色。
得包公砚书心经跋
往闻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之说。视为漫谈。及予来粤。询之父老云。昔包公治端。革贵砚之獘。偶得一美者。携之归。过羚羊峡口。风波大作。公云。吾生平无愧心之事。无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视其砚云。岂山灵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风波乃止。自后时时。光怪发于水上。为渔人网得之。自尔光怪不复见。罗生持此砚至。余抚摩良久。喜而叹曰。神物隐显。固自有时。得欣赏者。亦非偶尔。语曰。至诚可以贯金石。视此顽石。包公心光。能焕发于此。况般若所熏乎。其历千劫而不朽者宜矣。因试墨。遂书心经一卷。以付罗生。
题东坡观音赞
曹溪云。佛性无常。紫柏跋东坡观音赞。亦云。苦乐无常。然苦乐乃佛性之变也。圣凡又苦乐之聚也。以佛性有受。则苦乐以之。不受。则圣凡泯矣。斯则佛性随苦乐现。故众生之苦乐。以不受者受之。则知苦乐者。苦乐所不到也。众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则同不受者而应。如空谷答响。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则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假他力哉。是则受以不受为母。生以不生为君。重生知所重。则超苦乐而生为赘矣。
题鬼子母卷
我观鬼母。愚痴无比。只知贪他。不顾自己。己之所爱。不舍一丝。如何于他。绝无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体。若能等观。痴心早止。若非如来。拔其痴根。直至穷劫。尚堕沉沦。纵有神力。总出嗔痴。用不得处。方乃自知。爱力极处。痴心顿歇。镬汤炉炭。当下消灭。
书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黄龙潭彻空师。居五台叶斗峰前之龙门时。冬大雪。风卷埋屋。积丈余。拥衲对坐。只觉夜长。及起开门。则雪堵矣。急拨火取灯。相视而嘻。将谓活埋。适北台主人。探而知之。乃领行者数十。操作具。裹干粮而来救。除隧道而入。入门相见。其乐融融。如在黄泉之下也。自予放岭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顿破炎蒸毒热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顷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珏公。指五乳以栖之。公乃彻师之的骨孙。公视予如若翁。予每一见公。即如对彻师于雪窖时也。天启改元。岁旦大雪三尺。万山连冻。不减窖中。予自别五台三十余年。未见此境。故感而为之歌。即以书似珏公。盖不忘彻师相与死生之际也。今珏世黄龙之家声。能体现前事事。皆从乃翁忍冻饿中来。则何热恼之不清凉。何道业之不成办哉。谚语有之。创业非难。守业难。苟知祖翁田地。时时耘耨。不致荒芜。则知我本师释迦和尚。百千万劫。舍身命财。在雪山六年冻饿。博得四事供养。以贻儿孙。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茎菜。皆我本师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审此。又能甘心虚度此生乎。然因写雪诗而及此者。大似因渔父而得见。大海波涛也。公其志之。天启元年立春日。
题从军诗后
雷阳正当南极。东坡题曰。万山第一。所谓水穷山尽处也。形家称为尽龙。故古之忠臣义士。被谪者多在于此。气使然也。寇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谈。昔东坡谪儋耳。子由亦迁至。而西湖遗事。寇公有祠。苏公有亭。山川之胜。景物依然。然僧来戍者。昔宋之大慧徙梅阳。觉范戍珠崖。噫。二老去余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盖亦上下千载奇事。惟我圣朝僧戍者。独我始祖南洲洽禅师。为护 建文驾获罪。 成祖赦之。以其弟子德录戍于此。寻即放还。及某二百余年矣。顷亦为 国祝厘。获罪而至此。岂无谓哉。余至。主于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争谈坡公。如昨日。及访觉范故事。则杳然矣。天南风物。迥异中洲。四时之气。亦不与天地准。如干之纯阳。变而为离。离火方也。万物皆相见。郁为炎热。鬯为文明。人但见景物之郁。不见通畅之妙。故于文章词赋。不能尽其造化之微。余初至时。遭岁厉。遂于此中注楞伽经。自谓深窥佛祖之奥。盖实有资于是也。向不求工于诗。自从军来此。诗传之海内。智者皆以禅目之。是足以征心境混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诗。妙在于情真境实耳。紫垣君侯出册。命书之。聊书之以供覆[培-土+缶]。并发一笑。
题十二首卧病诗后
沙门从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禅师戍梅阳。冠巾说法。寂音尊者。戍崖州。笺注楞严。二大老以如幻三昧。处患难如游戏。予少年驱鸟乌时。即知其事。想见其人。不意予年五十时。亦遭此难。蒙 恩赐谪雷阳。其地盖在二老之间。自惭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风致。初至戍所。即注楞伽。盖有感焉。所寓之时与境。未审较昔何如。而以僧体慧命为怀。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谓禅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门墙。至若坚持法门。孤忠耿耿。实有啮雪吞毡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于声诗者。真系雁足帛书也。千秋之下。读此诗而想见予者。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书贻侍者广益。持此足见家范也。
六咏诗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无常苦。以苦本无常。则性自空。空则我本无我。无我则谁当生死者。此一大藏经。佛祖所传心印。盖不出此六法。总之不离一心。若迷此心。则有生死无常之苦。若悟此心。则了无我。无我则达性空。性空则生死亦空。殆非离此心外。别有妙法。而为真空也。从前有志向禅者多。概从心外觅玄妙。于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错过无边妙行。将谓别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寻常。应缘行事。种种皆真实佛法也。但以有我无我之差。故苦乐不同。而圣凡亦异。端在迷悟之间耳。以我为众苦之本也。明府索书禅语。故录旧作六咏诗。复记其事。且为他日证此法门之左券云。
书怀李公诗后
右诗十首。作于乙巳长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时在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禅堂乃六祖大师说法南岳青原诸大祖师。安居之所。世代变迁。化为鼠壤狐窟。今余力求以复旧制。规模轩豁。不减昔时。而经营佽助。则林参军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日东海庄严妙丽。将兴法道之际。而余遂婴难。放流岭外。岂意又复幻此道场。以开幻众。作如幻佛事。度如幻众生耶。况蒙恩诏。汤网大开。当初执缚之始。即今解脱之终。一期周圆。平等无二。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从定起。是名方网三昧者。非耶。余今难忘李侍御公。最初一念欢喜心。适遂书怀李公诗。以付居士。以是见区区。不为险难倾夺。不为境界迁移。不以殊形异趣。不以去就介怀。不被恶魔之所摇动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灭场者。何易致此哉。个里机缘。又为老人传家之秘。殊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书山居十首跋(此诗书于入灭十日之前乃绝笔也)
此诗盖作于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以此卷请书。老人慵于笔砚。故束之高阁。及复之曹溪。滨行。付侍者广摄持来。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以书来省。因督摄未完。时老人以足疾举痛。且苦于应答。摄乘间频请。老人因念老矣。恐作未来之欠。故勉强力疾书之以归。可谓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岂非婆心哉。若以诗字观之。则辜恩多矣。时癸亥冬十月朔日。
紫柏老人观病偈跋
紫柏老人。居常以无性义示人。如弄丸之手。观者莫不心骇目眩。此指自雪岩中峰。诸大老后。知者鲜矣。惜乎。道与时违。未遂振起之愿。此老人生平之所苦心者。嗟乎。哲人往矣。后生晚辈。安能复睹宗门之标格乎。峨嵋海默禅人。持观病偈。予见之。不觉潸然泣数行下。手泽依然。宝之当作光明种子也。
书范蠡论…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1-3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